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起  程广云 《前沿》2012,(1):45-49
对话的"第一哲学"研究,是指将对话问题置于形而上学高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学的向度进行批判性的反思。通过围绕作为当代对话理论主要代表的马丁.布伯、巴赫金和戴维.伯姆三者的理论,考察对话与主体、话语及思维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系统地阐释对话的存在论、语言学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祁晓冰 《求索》2010,(7):219-221
巴赫金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之一,对话理论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巴赫金最早是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叙事研究提出对话理论的,后来将对话理论全面运用于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的考察,使之成为一种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巴赫金倡导人与人之间对话交往、多元共生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存在是一个不断参与对话的动态过程,"他者"及差异性的存在是构成对话的前提,对话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始终处于开放的未完成的状态在对话与交流之中,人的思想不断得到更新。对话理论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本质作出了独到的阐释,具有深刻的人学蕴涵。  相似文献   

3.
文浩 《求索》2010,(7):216-218
在西方学界以复调和狂欢化理论著称的巴赫金和以接受美学闻名的伊瑟尔,表面似无学术关联,实际上文本问题是他们的理论聚焦点。他们都阐明了文本的事件性并发现:文本是对话的开放结构,文本意义产生于对话关系中。由此,他们从人本主义立场守护了文本的人文性和接受者的主体性。不同的是:巴赫金理论中的理解者是实际接受者而伊瑟尔理论模型中的"隐含读者"是结构性预设;巴赫金的文本理论重视历史性而伊瑟尔的文本理论缺乏历史性。这种差异源于巴赫金的超语言学、历史感和伊瑟尔的现象学立场的区别。在比较中可以发现,巴赫金比伊瑟尔更为彻底的坚守了接受者的主体地位,而且巴赫金的文本理论较之伊瑟尔的文本理论具有更为辩证圆融的阐释效力。  相似文献   

4.
试论巴赫金有关理论对妇女研究的启发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巴赫金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美学、诗学、语言学、符号学、历史文化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均有重大建树.西方女性主义者已注意到巴赫金对话、狂欢化、复调理论对性别研究的指导意义并运用到实践中.相比而言,国内有关巴赫金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文艺学、诗学、美学等领域,希望女性研究界能够在哲学、社会学层面上发现其理论中有关平等、对话等思想对女权主义、性别研究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从而丰富国内妇女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统一的存在,是在事件中的存在,应分是人存在的动因,对话在应分中起着动力性作用。巴赫金的哲学人类学思想既超越了实证主义又超越了心理主义,既注重对人作整体的考察,又注重从发生学意义上来考察人的意义的生成。这一思想完成了欧洲哲学人类学从本质论到存在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传统与现代对话中的“修己安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秀蓉 《求索》2011,(5):101-103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使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在现代有了新的落脚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转型汲取传统思想精髓的借用平台。本文在阐释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的内涵及体系基础上,评析了孔子的"修己安人"传统管理哲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指出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借助人性本善及人性可塑理论,赋予人力资源管理以"成就人之道德善性"的力量,从而借此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进而在传统与现代对话中,推进人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秦勇 《新东方》2008,(10):46-50
狂欢文化是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重要思想源泉。由对狂欢节庆的分析,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理论,并通过对文学名作的民间文化溯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狂欢化诗学”体系。躯体是巴赫金思想中一直不变的思考维度。巴赫金一生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都围绕着对躯体的讨论而展开。躯体统摄了我与他人、我与世界,是我与他人、我与世界的一个交汇处。躯体在巴赫金的思想中牵涉的内容很广,  相似文献   

8.
邓小琴 《前沿》2010,(24):181-184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不仅成功促使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同时也对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合作原则""语用关联"等核心理论根植于维特根斯坦对"使用中的语言"的执着思考;社会语言学的"交际互动""言语变异"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两大灵魂: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的启发密切相关;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范畴观"的变革为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建立注入思想的生命活力,并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简论巴赫金的读者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的读者理论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巴赫金论述的众多领域的对话关系中,关于作品与读者之间对话关系论述的是极其重要的,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读者是作品审美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中介,作品和读者的对话是不同"视域"的对话交流,又是一个理解的历史过程,也是作家与社会思潮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方新文  边林 《前沿》2010,(6):12-15
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其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伯姆对话"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文章首先对戴维.伯姆从物理世界到物理世界的思考脉络进行解读;其次,揭示"对话"与人的本源的密切关联;最后,通过对"伯姆对话"基本内容的解读来明确它在多元化时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坚 《传承》2010,(30):154-155
巴赫金思想启发了很多后来的学者和创作者,多个现代思想流派都追溯到巴赫金。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运用的复调小说理论,成为后世创作思想和批评理论的经典。复调理论是巴赫金早期作品中"外位性思想"在美学领域的发展。通过分析程抱一的个人经历和小说创作,印证巴赫金思想及其小说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语言交换经济理论是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建构于对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批判与借鉴基础之上,并对语言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成功嫁接。其基本思想是:语言是一种可供交换的经济资本,内蕴象征性权力关系,语言交换是在社会实践性场域之中进行的,且受一定的市场规律和规则的调节与制约。对布尔迪厄语言交换经济理论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认识到其社会实践研究取向的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以"实践逻辑"取代"理论逻辑"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追根溯源,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建立在由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创立的"中美战略对话"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这两大机制的基础之上。这两个中美对话平台主要讨论两国共同感兴趣和关切的双边和全球战略性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谷佳媚 《前沿》2011,(22):193-196
人是关系性的存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本真,主体间的理解与"视界融合"是沟通的基础,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是沟通的途径,主体间的共同建构与提升是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并且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进行了对比,发现两种哲学观具有相似性,它们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对话籍以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完善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涛 《当代广西》2011,(5):44-45
我们党需要有一批"踱方步"的人。"踱方步"的人,指的是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的人。一个能摆脱事务泥潭和忙忙碌碌、经常"踱方步"的领导干部,才可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才可能把握全局、理清思路。"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算是一个力量无比的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一个人具有深邃思想和深刻理论,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会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汤菊平  梁宸 《求索》2010,(5):96-97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依靠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了鲜明的"人民"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提出了"人本"理念。"人本"理念是"人民"思想基础上的承接与深化.  相似文献   

18.
王晓军 《求索》2014,(5):123-127
"义生文外"概念的内涵是隐秀论,属于汉语语言学"言外之意"的范畴,与"言内之意"相对应。研究发现,不仅中西语言学不同语境下,汉语"言外之意"与英语"implicature"、"implication"不能划等号,即便同处汉语语言学语境下,"义生文外"与"言外之意"也不能划等号。  相似文献   

19.
梁珊珊 《前沿》2013,(6):129-130
"定型看法"(Stereotyp)这个概念自20世纪初引入社会学领域之后,便逐渐成为了社会学、语言学、跨文化等学科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其中,语言学领域对定型看法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但由于其内部存在的不同分支,使得语言学对定型看法的研究视角也各有侧重,其探讨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词汇)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张金福 《求索》2011,(7):132-134
语言哲学于哲学与语言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以弗雷格量词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学的诞生使语言哲学成了具有本体地位的一门显学。而后,语言哲学发展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两次历史性转型。第二次转型期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构筑起了语言与哲学对话的新平台,促成了现代语用哲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语用学转向"作为一场语言哲学思维发展的重大变革,促成了语形、语义、语用三个语言哲学维度的完全对接,为社会实在性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人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