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俊虹 《前沿》2011,(23):212-215
蒙古族崇拜自然,适应自然,追求与自然融合、和谐共处这样一种生态观。本文试图从蒙古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层面,分析、论述蒙古族生态观念在传统设计中的体现。其中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生态观潜移默化地融入蒙古族传统设计中,成为维系他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论古代蒙古族的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蒙古族在自己长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习俗、宗教、道德、立法等领域蕴涵着许多比较符合自己游牧文明的生态环保思想意识,即人与自然协调平衡的发展观、对动植物有恻隐之心的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资源或自然要素是无比珍贵的价值观。这些正确的环保思想意识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文明成果,它对于我国目前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西部大开发活动中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和智慧启悟。  相似文献   

3.
席锁柱 《前沿》2014,(11):197-2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是最具独特魅力的种群识别符号。游牧文化凝聚着游牧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生态博物馆是一种以村寨、社区或更广范围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它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本文以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之上分析游牧文化保护区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保护与发展目标、原则、主体、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晓宇 《前沿》2010,(13):156-158
上世纪90年代,来自欧洲、澳洲和美洲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索语言在解决环境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诞生了一个新兴的语言学分支——生态语言学。本文拟从蒙古族语言文化的生态观对蒙古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作初步探讨,进而得出建立蒙古族语言文化生态平衡系统的必要性及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起源的多元和发展的多向,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知识形态和作为文化传承过程和知识传递手段的教育形式也不尽相同。形成于13世纪初的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为适应传统游牧文化发展的需要,蒙古社会出现了部族历史知识、原始宗教知识、军事知识和蒙古文字这样几种知识形态和传授这些知识的教育形式即家庭口承教育、萨满教仪式、怯薛制度和宫廷教育。  相似文献   

6.
移动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英国游牧项目及其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英国旨在推广移动技术在地方政府应用的游牧项目.实施移动政务项目和其他电子政务项目一样,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与组织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组织变革,其次是信息流整合,最后才是技术问题.地方政府应超越过分关注互联网门户的传统电子政务模式,高度重视移动技术给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生态移民生产方式能否健康转型,决定着生态移民群体的经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同时也是评价考核生态移民工程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大量的入户调查,实证研究的结果,可总结出锡林郭勒盟蒙古族生态移民自然草地畜牧业的一部分经营方式由放牧型向圈养专业化发展的养殖奶牛为主的第一产业转型,另一部分向个体二、三产业、牧民工转型,移民整体失业率增高,就业难度加大,家庭经济向高投入、低收入转型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焦克源  王瑞娟  苏利那 《前沿》2008,(11):146-149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在迁移人口的同时引起了民族文化的变迁。从人口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理论思辩的研究方法,在对内蒙古孪井滩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蒙古族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考察表明,蒙古族文化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均表现出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传统思维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传统思维方式体现在英雄崇拜、宗教与道德等领域,要想真正理解传统思维方式,必须要:抓住三个概念:英雄、道德和宗教信仰。把握两条线:从对英雄的渴望到对英雄本身的追求与自然宗教向人文宗教的演化。秉承一种精神:以德感天、用善应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敖仁其  席锁柱 《前沿》2012,(15):4-6
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有什么样的关联呢?研究游牧文明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呢?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给予人们的启示和思考会有很大的区别或不同.该文章研究视角和方法主要聚焦与游牧文明中那些具有普世性真理的人类价值体系(或思想或方法)的精华,特别是游牧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对现代文明中那些人与自然不和谐现象的检讨及反思.该文章的另一个重点是探讨游牧文明中生态文明的思想或方法对于指导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也探讨了游牧传统技术与现代轮牧技术的结合点或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传统生态知识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价值主要体现在实践经验、技术技能、社会保障和精神支持等四个方面。研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尽可能地传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传统生态知识,使这些传统生态知识更有利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贺少华 《前沿》2010,(10):186-188
工业文明三百年,创造了财富和生产力奇迹,但是它的负效应则带来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为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倍受世界关注。在人类文明形态更替之际,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必将穿透历史,跨越时空,启迪世人的生态智慧,从而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  相似文献   

13.
盖志毅 《前沿》2011,(5):4-9
匈奴的生态文明表现为敬重自然的生态意识和根据气候变化创造伟大游牧文明。从匈奴肇始,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形成了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和意识,形成了对多种自然形态的崇拜;游牧的经营方式为以后的游牧民族所继承。其现代意义体现在,为人类留下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前较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为今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少数民族的生态文明应对目前的主流文明——现代文明进行逆向传播,对全球化在内的现代性进行全面反思甚至批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经历了与国民党的战争博弈、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的三次重大转型,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适应性的实践,每一次实践都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提供了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实践则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白洋 《桂海论丛》2012,28(2):112-116
两型社会和传统生态伦理观存在契合之处:当代人的和谐与古人的天人合一殊途同归;当代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古人的寡欲节用相得益彰。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从古人的生态伦理中汲取营养:两型社会的法律应当是尊重自然、顺应天道的法律;和传统社会的权利本位相左,两型社会法律强调的是不得超越环境极限的义务;在个体生活方式上,两型社会反对穷奢极欲,倡导物尽其用的绿色低碳生活。只有正确对待人天的关系,善待自然、尊重生命,才能实现两型社会的最终目标——人天和谐。  相似文献   

16.
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天更蓝、水更绿、生态宜居的顶层设计,其法律内涵包括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旅游发展三方面内容;其核心是平衡多元价值。乡村生态振兴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污染源头多样、治理难度大,制度供给乏力以及治理方式单一。乡村生态振兴法治保障可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以国家立法为基础,突出地方环境立法的补强功能,形成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其次,推动政府主导的单轨环境治理机制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双向互动治理机制转变;再次,发挥法治与德治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真正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明和哲学成果的结晶,它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光辉灿烂,特别是中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