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纸花如雪满天飞,妖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这是清朝郑板桥当潍县知县时定下的诗句,描写了当时潍坊清明时节放飞风筝的热闹场景。  相似文献   

2.
以前,看到有的同志家中悬挂着郑板桥“难得糊涂”的那张拓片,很少介意;但时下悬者日渐增多,且互相馈赠,颇有流行之势,于是勾起了笔者的一点思绪。我暗自揣度悬挂者的寄意:若借名家字画以托风雅,则悉听尊便;若系欣赏郑板桥的书法,“那四个篆字刻得叉手叉脚的”(鲁迅语),似无多大价值;若兴趣在那字义上,对其人生哲学产生共鸣,采取消极的处世态度,窃以为有些不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自然并非昏庸糊涂之人。他应科举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知县,对农民的痛苦有较深的了解,在许多诗中表现出同情群众疾苦和憎恨贪…  相似文献   

3.
正郑燮(1693年—1765年),字板桥,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1742年,49岁的郑板桥步入仕途,出任范县知县。1746年,潍县相继发生水灾、旱灾和虫灾,粮田绝收,百姓只得吃草根、树皮等,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面对重灾,潍县原知县竟然弃官逃走,朝廷便将郑板桥由范县调到潍县担任知县。眼看着灾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多次上奏朝廷建议开仓赈济却始终没有回音,郑板桥不顾副手县丞和主管典吏的提醒和阻拦,冒着私开官仓犯死罪的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在潍县任县令的时候,逮捕了一个名叫“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舅急忙到县衙讲情。他俩一个是告老还乡的员外,一个和郑板桥是同科进士,仗着自己的“面子”,带着好酒好菜连夜登门。郑板桥一见他俩这来头,心中已明白了八九分。三人一边喝酒,一边叙谈。郑板桥今天格外安闲,一会儿从华山的樵夫讲到渭水的渔翁,一会儿又从扬州的竹林,讲到泰山的寺院,讲得津津有味,只是不提公事。员外和进士却沉不住气了,一面随声附和,一面盘算着如何开口……进士出了个点子要行个酒令。郑板桥满口答应说:“请年兄出个题目吧。”进士指…  相似文献   

5.
清道光二十一年,通渭县鸡川乡牛家坡人牛树梅考取进士,先后任四川雅安、隆昌、彰明知县,茂州知州,宁远知府,四川按察使等职。由于他为官清明,巴蜀百姓称其为“牛青天”。心忧百姓,廉政为民。道光二十七年八月,四川宁远发生大地震,全城毁灭。知府牛树梅的小儿子被压死在父亲的破旧官邸中。牛树梅以民众疾苦为重,化悲痛为力量,全力组织灾民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当地百姓深受感动,称颂“先生来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他体察民情,生活俭约,轻车简从,反对迎来送往。同治元年,赴任四川按察使前,…  相似文献   

6.
邵娜 《党课》2012,(14):81-83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诗人,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曾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相似文献   

7.
一枝一叶总关情──记中共翼城县委书记耿根喜本刊记者邢书良,崔力,段永刚直如金丝线,清如玉壶冰。务实胆略显,党性律己正。──几位离退休老干部给耿根喜的赠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历代仁人志士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曾饱蘸笔墨,写下...  相似文献   

8.
《学习导报》2012,(23):45-45
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为官清廉无私,崇尚节约,甘于淡泊。他在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仅有一只还舍不得吃的成鸭,乃割下一半作为儿子回老家时路上的莱肴,因此得名“半鸭知县”。  相似文献   

9.
从《墨竹图》说起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乾隆进士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画了幅《墨竹图》,旁边配上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康乾盛世的郑板桥,身在官场腐败的污浊之中,尚能以竹为洁,关心百姓疾苦,他尽管因荒年请赈而  相似文献   

10.
《新长征》1994,(9)
“难得糊涂”非糊涂──兼议郑板桥《道情》之寓意风声雨点“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一问世,多少读者被这句名言所折服;时过300年仍广为流传。眼下,信奉者还大有人在,有些知音更是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将其悬挂中堂或压在玻璃析下,作为一种风雅、一种...  相似文献   

11.
<正>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曾多次引用郑板桥的诗句。比如用题画诗《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激励基层工作者坚定信念、攻坚克难,把工作落到实处;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告诫党员干部为官从政要心中有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相似文献   

12.
人到老年一般都会考虑:给子孙留点什么?古往今来,在这个问题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一种是注重清廉和才智,从小教育子孙树立崇高理想,做一个自立自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一种是留大量财产,买地建房、存金银、存款,让子孙坐享其成。我国历史上许多贤臣、名相、清官廉吏在治家教子方面都很注重以身示诫,立之以规,喻之以理,教之以严,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我国东汉时期的杨震官至太守,子孙常粗食步行,有人劝他分些财产给子孙,杨震说:让他们具备清廉之德,这就是重要的“家财”了。清代乾隆年间,郑板桥身为知县却…  相似文献   

13.
大凡从政者,都有交出权柄、“解甲归田”的那一天。当其在位之时,人们或因对其有所求,或因慑于其权势,往往会对其说些违心的溢美之词。而一旦其离开官位,脱去了官服,还原为布衣百姓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才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所以,要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政声”,当在“人去后”。正是:“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日,不能强之便加毁誉”也。清代湖南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县任知县时,清正廉洁,勤政爱民,颇有政声。离任时,民众先拦道挽留,后挥泪相送,蔡知县感动之余,留诗相赠:“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绵;回看群黎终有愧…  相似文献   

14.
“难得糊涂”新解牛治国“难得糊涂”是清人郑板桥的一句名言。出于何故而做,没有考证,不敢臆断,但是这句话却像郑板桥的字画一样有名。在我的记忆中,较早是一些人把“难得糊涂”的书法贴于书房、客厅,后来又有人把它挂在了办公室,成了座右铭。最近,“难得糊涂,板...  相似文献   

15.
刘诚龙 《唯实》2013,(2):95-95
陈鹏年是湖南湘潭人,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先后任西安知县、江宁知府、苏州知府,到了康熙末雍正初,还任过河道总督,省部级了。看其履历,顺风顺水的,一路高歌;却不知,他一直做着清朝的清官,却几度蹲过大清的大狱——捉到牢里被关,是因贪钱?不!是因廉正;是因害民?不!是因爱民。  相似文献   

16.
侯鸣珂是湖南澧州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第后在陕西为官多年,先后任孝义厅(今柞水县)同知和韩城、兴平、凤翔、渭南、咸阳、平利等地的知县。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后期,侯鸣珂却出污泥而不染,清廉从政,在孝义厅任同知期间,数拒贿赂,义杖爱妻,百姓大加赞颂,离任时送“仁德如春”大匾,近万人含泪相送。同治二年(1863年),孝义厅阴雨两月,庄稼霉烂,收获不足一成;同治三年,又遇蝗灾,食尽田禾。孝义厅户户断炊,外出讨要。就在艰难之时,同治四年春,侯鸣珂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到任后…  相似文献   

17.
刘二银 《党的建设》2014,(11):59-59
近年来,泾川县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中,紧紧围绕“创新工作载体,优化社区服务,促进文明和谐”的工作思路,创新推m“四创连四线”的党建工作新模式,促进“服务型”社区建设。一是创设惠民路径,架起“党群连心线”。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帮百家闻、解百家难”的“四百”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推行“阳光低保”工程,认真落实“四个一”措施,即记一本社情民意日记。  相似文献   

18.
记录国宴     
王梦悦 《党课》2013,(5):118-119
北京饭店承办“开国第一宴” 1949年10月1日,就在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结束后,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了有600余位宾客参加的新中国第一次国庆招待会,史称“开国第一宴”。  相似文献   

19.
隔山 《党课》2013,(3):115-117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公元1693年,郑板桥出生在江苏兴化,这里不但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还曾出过小说家施耐庵、文学家“嘉靖七子”之一的宗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李觯、文艺理论家《艺概》的作者刘熙载等许多名人。不过在后人眼中,名气最大的还属郑板桥。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7,(4)
<正>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首,以"诗、书、画"三绝名冠于世。他52岁时才有了儿子小宝,十分疼爱。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做知县时,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当他听说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负别人家的孩子,他立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