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是最早对康有为的思想予以宣传和介绍的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康有为思想的宣传、介绍和阐发二十余年而不辍。在梁启超看来,康有为的学术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康有为对宋儒学、心学和佛学的推崇;其二,就康有为接触的西学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范围都极为有限,尤其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哲学方面的内容。康有为重视教育,梁启超着重揭示了康有为"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从内容看,他重视对孔学、佛学和宋明学同时兼教史学和西学等内容的教育;康有为的"中国政策"具有两大特色:第一,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倡导民权的第一人。第二,就实施而言,康有为不是重民权而是重君权。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民族独立、政治解放成为中国社会政治追求的目标。“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革尝试,孙中山、邹容的共和国方案,到陈独秀、李大钊的民主呐喊,反封建、争取民主的思想犹如一江春水,一浪高一浪地奔腾向前。”在这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中,伴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使得中国民主政治的实现既不能“全盘西化”,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民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轻视农民,忽视农民运动在革命中的作用;指责湖南农民运动‘过火’;拒绝刊登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数十年来各种党史著作和学者论证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犯有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论据。本文以陈独秀在大革命前后关于农民问题的有关论述为依据,结合时代背景,对陈独秀农民问题思想加以梳理,力图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以大革命前后为中心对陈独秀农民问题的认识展开考察,不仅有助于深化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中共党史人物的研究,也有利于推动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丽超 《学理论》2013,(14):37-38
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都经历逐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历程。这一时期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都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不论思想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时期的传播和发展,对后来的革命领导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吴云翔 《理论导刊》2007,4(10):65-68
陈独秀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思想大转变中最具代表性的时代人物,他的现代化思想不仅对1915-1927年期间的中国思想面貌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缩短了中国思想界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历史过程。陈独秀的现代化思想始终贯穿着国民性和政治革命这两大主题,早期倾向于改造国民性,重视人的现代化,晚期专注于社会革命,重视政治现代化。陈独秀认为政治制度是可以跳跃发展的,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应该采取激进的革命的方式,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他同时认为经济制度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的创造"必须是循序的而非跳跃的,不能速成。陈独秀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思考许多都是世纪性的重大课题,具有强大的时代穿透力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见诸于史籍文献记载的巡狩,大多源于对中国古代帝王出京视察地方或边疆等行为活动的描述。吉田松阴通过对中国古典《孟子》中有关巡狩章节的近代化诠释与日本式解读,为日本在近代社会转型时期避免政治权力的分散、凝聚内治之实力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刘灿华 《学理论》2011,(11):291-293
体育教育思想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陈独秀提倡取西洋之法,采用"兽性主义"的教育以改造国民性;主张德、智、体三者并重,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综观近代国学思想可以发现,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思想在近代哲学家中最为相似,而与同时代的哲学家渐行渐远。进而言之,两个人的国学思想之所以高度相似,源于对诸子百家的整合以及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宏观认定。这些通过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称谓最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且直接影响着两个人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和对国学的研究。康有为、谭嗣同都以孔教、孔学整合诸子百家并且以孔教、孔学称谓中国本土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两个人国学理念的契合度和相似性;反过来,相近的国学称谓以及国学理念不仅决定了康有为、谭嗣同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而且框定了两个人国学研究的宗旨、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9.
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得知,所谓他有“二次革命论”的观点很难成立。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并未想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领导出于苏联国家利益的考虑决定对国民党予以妥协,从而丧失了革命的领导权,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出版社正陆续出版陈平原和夏晓虹编的《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我以为是件可喜的事情。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小说和中国诗、文一样源远流长,是古代史官记言记事的发展。但它一直为封建士大夫所鄙视,处于卑下的地位,不列九流,不入四库。小说由明至清乾隆时期是繁荣的,道光以后趋向衰落,而至晚清又特别兴盛起来,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代。这个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文化的改良运动走向高潮。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都重视小说。康有为诗:“我游上海考书肆,群书何者销流多?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又说:“方今大地此学盛,欲争六艺为七岑。”可见当时小说之盛,康有为直以为小说可与《六经》比高。梁启超更具体地论述了小说的社会教育作用,推尊小说“文学之最上乘”。特别是梁启超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剧作、翻译、  相似文献   

11.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得以成功的关键和的基本经验之一。国民革命时期中共丧失了独立性遭到惨痛失败,从反面说明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独立性对中国革命是何等的重要,也说明以陈独秀为首的早期领导人在这方面抗争和探索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中共建党和国共合作初期,陈独秀为抵制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问题上的越俎代庖和国民党的容共政策,作出了相当努力。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2)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其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成为史学界热议的话题。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指出,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事实上,就太平天国统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言,其自身根本无力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然其对晚清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却客观上成为清政府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1,(11)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实现了由崇尚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转变,这一转变推动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研究与传播。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陈独秀通过编辑刊物、翻译经典著作以及发表政治演说等方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陈独秀为研究视角,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传播路径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客观还原历史、总结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缪舫 《学理论》2014,(6):12-13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促使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国外交经历了先是排斥、抗拒外部世界,继而被迫接受与适应西方外交体制,最后主动完成外交近代化的过程。中国外交近代化影响深远广泛,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思想文化、外交制度等各个方面带来积极影响,也促进了中国对于国际社会的融入及其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对今天和谐世界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荀子》的近代视界中,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最为接近。两个人对《荀子》的解读与对荀子的思想解读和态度评价一脉相承,受制于各自的荀子观、学术观和政治观。一方面,与同时代的其他近代思想家相比,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思想诠释和态度最为相似,无论对荀子的抨击还是聚焦《荀子》的政治思想都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而与其他近代思想家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解读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这从宏观透视、主题归类和篇章取舍等各个方面展示出来。异同参半使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比较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助于深刻把握两个人思想的异同,又有助于直观感受《荀子》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6.
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深谙康有为的哲学。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梁启超专门辟"康南海之哲学"一章,对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予以介绍和诠释。问题的关键是,梁启超不仅是康有为的学生,而且本身就是一位有思想的哲学家。这决定了梁启超在介绍康有为哲学思想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观点,进而导致与康有为哲学思想的偏离。透视其间的出入,可以直观感受康有为与梁启超哲学思想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张石 《学理论》2010,(12):115-116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化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20多年间他的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构建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梁启超史学思想转变的历史根源,这三方面来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为了把康有为的墨迹公诸于世,我受康有为的六女儿康同复女士及其丈夫潘叔玑先生之托,主编了多集《康有为先生墨迹》。编《墨迹》,使我有机会见到一大批十分珍贵的康氏手迹,大都是未刊诗文,是研究康有为思想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梅 《学理论》2015,(1):28-2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先进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基础。以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瞿秋白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广泛传播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曾一度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流行,王光祈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有密切联系,曾对一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知识分子发生过明显影响,在那个时代产生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在近代政治思想史和空想社会主义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是五四时期思想史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仅就五四时期王光祈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