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暴力犯罪现场血迹的形状、物理性质、遗留位置、分布特点等是血迹形态分析和犯罪现场重建依据的重要信息。如何利用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制图、现场照相、现场录像等方法客观、完整、准确地记录犯罪现场的血迹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暴力犯罪的案件现场通常会遗留有血迹。现场血迹的形状、物理性质、遗留位置、分布特点等都是血迹形态分析和犯罪现场重建所依据的重要信息。分析和重建工作并非都在现场完成,而是需要将现场搜集的资料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和分析。因此,对勘查人员来说,掌握如何利用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制图、现场照相、现场录像等方法来客观、完整、准确地记录犯罪现场的血迹形态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迹,是杀人现场中最常见的痕迹之一。通过对现场血迹的勘验、分析、化验,不仅能判定犯罪人与被害人在现场的活动过程,确定案件性质,缩小侦察范围,判断杀人凶器,刻画犯罪分子,而且能揭露伪装,寻找杀人现场,肯定和否定嫌疑,给侦察破案提供依据。特别是在机械性损伤致人死亡案件中,由于犯罪人与受害人之间的接触、撕打,犯罪分子身体、凶器及其它物品上或多或少都要沾附一定量的血迹,他们作案后,在掩盖逃离、现场、隐匿凶器、毁灭证据过程中,往往无意间又将携带的现场血迹重新遗留下来。对这类现场的勘查,尤其是对嫌疑人家发现…  相似文献   

4.
遗留在犯罪现场各种物体表面上的血痕有不同的形态反映,对血痕证据的分析可以帮助进行现场重建和案情分析。现场血痕的勘验是血迹形态分析的首要环节,对犯罪现场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评述了伪造犯罪现场的研究历史 ,并对 2 5例伪造犯罪现场案件从罪犯特点、受害人特点、案件特点、犯罪动机及执法人员犯罪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把伪造犯罪现场和作案人结合起来研究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更深入地研究伪造现场作案人 ,给刑侦人员和物证学家对伪造犯罪现场的勘查、取证以及现场重建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迹亮蓝乙醇溶液是对常见粗糙客体潜在血手印显现技术;方法:血迹亮蓝溶解于75%乙醇中,喷涂在遗留有潜血手印的常见粗糙客体表面;结果:经血迹亮蓝乙醇溶液处理后,可见客体表明出现亮蓝色的手印增强印痕;与传统的四甲基联苯胺潜血显现试剂比较,血迹亮蓝乙醇溶液所显的潜血手印花纹更为反差明显,特征突出;结论:血迹亮蓝乙醇溶液能够有效显现出粗糙客体表面潜在血手印,且能够作为四甲基联苯胺的后增强试剂。若得到推广应用,将能够有效提高犯罪现场上潜血印痕的发现率、提取率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犯罪现场重建是侦查主体运用与犯罪有关的现场信息再现犯罪事件和行为的过程。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犯罪现场重建也是一个收集相关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认识过程。收集和分析犯罪信息是形成侦查假设的基础;而提出侦查假设是对犯罪现场重建结论的初步推断;验证与修正侦查假设则是对犯罪现场重建结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犯罪现场靠肉眼发现潜在生物物证比较困难,特别是那些现场清洗过的血迹、精斑、唾液、汗液肉眼更是难以发现,而现有的刑侦光源在便携性、准确性上存在不足。而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200nm—850nm激发光,以上4种体液能够发生固有荧光光谱响应,将其应用于现场勘查可有助于发现潜在物证。  相似文献   

9.
在命案现场分析中,充分利用现场血迹的特点,注重准确区分血迹的种类,对判断案件性质、完成现场重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医学意义。笔者对某市近五年中的命案资料进行整理,并对命案现场血迹分类及其法医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犯罪现场作为犯罪信息的载体和信息源,和其他信息一样,除有明态反映性外,还有大量的信息是以潜态形式出现的。侦查人员勘查犯罪现场,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犯罪证据,获取犯罪信息。犯罪现场重建是基于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的位置和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考察分析,以及对物证的实验室检验结论的利用.结合所获得的相关客观事实,合乎逻辑地以抽象、形象或实物模拟的方式,重新构筑犯罪现场所发生的犯罪内容和犯罪过程,并探明与之相关的犯罪行为的个人特点和犯罪条件的侦查活动。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犯罪现场重建理论观点及要点进行梳理总结,探讨现场重建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犯罪现场在形成的过程中直至形成以后,由于人为或自然等方面的因素,使现场及其犯罪痕迹物证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给犯罪现场勘查工作进而对犯罪痕迹物证的认识和案情的分析带来种种困难,甚至产生偏差。在已经发生形态变化的犯罪现场上提取的痕迹物证或是提取的已经发生形态变化的痕迹物证,在诉讼时,其证据的可信性也会受到质疑。正确认识导致犯罪现场形态变化的各种因素,无疑对犯罪现场勘查和案件的侦破乃至诉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无过错责任中,加害人与受害人同时负担注意义务的双边预防模式能有效提升损害预防的效率,应使受害人负担一定程度的注意义务。风险预防理论既可满足无过错责任的预防需求,亦能契合受害人过错标准的形成逻辑,故有必要引入风险预防理论设定受害人过错判断标准。在风险预防视域下,由于受害人与加害人双方对危险的控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受害人进行预防将会提升行为成本。因此,在无过错责任中应构建二元过错判断模式。在具体判断受害人过错时,应注重考察其对危险认知水平以及控制能力,避免受害人过错泛化。  相似文献   

13.
犯罪心理测试是通过采集和分析受测人面对不同问题刺激时的生理图谱,判断受测人是否存在犯罪心理痕迹。从而达到对受测人有罪与否的鉴别。科学地选择刺激信息,诱导有罪受测人产生特异性的心理生理反应是测试的关键。这离不开对犯罪现场的认识。犯罪现场重建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现场的方法.揭示出犯罪现场所发生的犯罪内容和犯罪过程,为犯罪心理测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犯罪心理测试科学性、准确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作为犯罪行为发生的地点与场所,犯罪现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拥有相应的结构与构成要素。因此,从结构主义视角出发,围绕犯罪现场的具体结构,有助于侦查办案人员重建和再现犯罪现场,挖掘更多证据与侦查线索,早日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基于此,立足结构主义视角,着重围绕犯罪现场的重建与再现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浅谈犯罪现场痕迹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环境条件下实施的,不管犯罪人的计划有多么周密,手段有多么高明,都不可避免地在犯罪现场引起一定的物的化学或物理变化。而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心理的支配和调节下进行的,因此,犯罪现场痕迹是犯罪人的需要、动机、意志、情绪情感、习性以及其它心理成份见诸于犯罪行动的客观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对犯罪现场痕迹进行心理分析,推断犯罪人是具有何种心理的人,从而确定侦查的范围与方向,提高侦查工作的效率。那么,应怎么样进行犯罪现场痕迹心理分析呢?一、犯罪现场浪迹心理分析的步已(-)由痕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6.
犯罪现场的潜态信息是指隐藏的、不暴露在表面的犯罪信息,是犯罪现场各种表面现象下隐藏的不容易被发现或发掘的信息,是根据明态痕迹分析得出的一种客观性结论。正确分析和判断案件潜态信息不仅能够帮助侦查人员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人生理属性、心理属性等五大属性及行为特征,少走弯路,而且可以缩小排查范围,节约人力资源,降低侦查成本,及时破案。  相似文献   

17.
刻画作案人就其实质来讲,是侦查人员对作案人的动机特征、作案特征、物质特征、人身特征的认知过程,是侦查人员基于对犯罪现场及与案件有关的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做出的一种判断。由于侦查活动的一系列认知过程本身具有固有的局限性,因此侦查人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对作案人的刻画出现一定的认知偏差在所难免。分析刻画作案人出现认知偏差的原因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犯罪现场是指发生和存在犯罪行为的地点和场所。它包括预备犯罪、实施犯罪、藏赃、逃跑等的地点和场所。犯罪现场是一个由诸多要素以一定的形态结构相互联系组成的系统。其中,犯罪行为是犯罪现场构成的核心要素。围绕核心要素的是一系列非核心要素,诸如作案时间、作案空间、作案主体等。以上各要素以一定的结构相互联系。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一个犯罪现场系统的“质”。再现犯罪现场实质上就是对犯罪现场系统的重新构建过程。通过现场勘查和分析,把诸多抽象、孤立、无序的犯罪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尽可能地再现构成现场系统的基础实体——要素,然后再进一步理顺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实现犯罪现场系统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在刑事案件侦查中,对人身死亡主体现场的勘验,尤其是对尸体的现场勘验,十分重要。通过对主现场的位置、概况,尸体在主现场的位置、姿势、衣着,现场遗留的血迹、凶器,以及现场是否具备被害人死亡的客观条件的全面、细致、客观地勘验,可为迅速确认人身死亡的性质,分析犯罪嫌疑对象,犯罪人作案过程、作案时间,以及确定侦查方向等提供重要信息,进而侦破案件。  相似文献   

20.
命案现场血迹既是痕迹又是物证,血迹的双重特性也充分反映出其在命案现场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痕迹,它能充分反映出被害人被害时所处的状态和受伤以后的活动过程以及案犯触及血迹后的活动轨迹;作为物证,血迹是最重要的法医物证,刑事技术部门可以利用血迹的生物学特性,来确定血迹的种属、血型、性别以及DNA同一认定等。因此,研究命案现场中血迹的特点以及血迹的发现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