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微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微信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基于微信的犯罪行为。基于微信的犯罪就是犯罪嫌疑人将微信作为犯罪条件的某种媒介或者直接作为犯罪工具所实施的各种犯罪行为的统称。一方面,基于微信的犯罪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必须坚持予以打击;另一方面,基于微信的犯罪也给当前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公安机关要努力掌握微信等手机通讯软件的运营原理和环境,形成完善的侦查取证模式。  相似文献   

2.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通讯软件,其特有的网络传播方式引发了一些新型的网络犯罪,使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受到了侵害。利用微信进行犯罪的方式和特点具有其独特性,公安机关通过加强宣传力度和监管等针对性措施,加大对微信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力度,并将微信的多种服务功能应用在侦查实战中,建立一套完整的侦查取证模式,为微信成为公安机关破获新型网络犯罪的利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微信软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微信工具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利用微信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虽然微信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运用博弈均衡理论,针对微信犯罪与犯罪治理的不同选择,我们可以建立相关的静态策略博弈模型。为了实现对微信犯罪的有效治理,减少微信犯罪现象的发生,微信犯罪决策者的"遵纪守法"与犯罪惩治者的"严格执法"势必会成为决策者的首要选择。依据博弈理论模型,可以分析出微信犯罪行为人与犯罪惩治者双方行为的选择决策,从而找出公安机关打击微信犯罪的科学策略,进而有效遏制微信犯罪、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4.
微信在极大改变人们传统生活交流方式、优化人际社交模式的同时,因其自身尚存的技术缺陷及监管方面存在的法律漏洞,导致微信也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成为网络犯罪、金融犯罪、诈骗犯罪等一系列传统犯罪的新型平台。与传统传销模式相比,微信传销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模式,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隐蔽性,正在向更广域的范围扩散,日益威胁和危害着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公安机关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努力破解微信传销犯罪治理中现存的困境和难题,对其进行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有效遏制微信传销犯罪的泛滥势头。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三打击一整治"专项斗争行动的背景下,作为传统的盗抢骗犯罪重新引起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公安机关着力打击的犯罪类型之一。而串并案件作为打击盗抢骗犯罪的有力手段之一,在新的时期面临许多挑战,所以有必要重新梳理串并在侦破盗抢骗案件中的作用,丰富串并方法,为打击盗窃犯罪提供手段支撑。  相似文献   

6.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即时通讯工具,具有操作简单、支持群聊、便于添加好友、实时对讲等功能和特点。犯罪嫌疑人将其作为"新工具",用来实施诈骗、盗窃、强奸、抢劫和敲诈勒索等犯罪,且上述诸类犯罪具有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均年轻化、侵害目标易寻找、犯罪成本低、作案时间地点不确定、隐蔽性强的特点。应加强宣传、严格监管、加快信息化建设来应对上述诸类犯罪。"微信"的应用导致传统的"语音"和"短信"减少、QQ使用率降低,侦查人员应转变侦查思路,通过手机研判、号码查找、图片比对、位置定位、伪装侦查等手段更好地利用"微信"服务侦查实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以资本市场为核心业务的投资银行犯罪快速增加。作为金融领域犯罪的一项重要内容,投资银行犯罪代表了金融犯罪的最新趋势,具有区别于传统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对公安机关侦查机制提出了挑战。为应对挑战,公安机关应建立研判与侦查预警机制,加强与"一行三会"等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实现惩治犯罪与维护社会稳定并重。  相似文献   

8.
跨境电信诈骗犯罪除了具有一般电信诈骗犯罪的欺骗性和隐蔽性特点,还具有跨境犯罪的特殊性,公安机关在赃款追缴工作方面难度较大。为了更好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打击与防范此类犯罪过程中,职能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电信、金融等行业的监管,公安机关要把加强跨境侦查协作工作作为打击此类犯罪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对于公安机关开展青年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信能够发挥其在丰富资源、提高教育灵活性和促进教育生活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公安机关运用微信开展青年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整合微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公安机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其次要提高教育者运用微信的能力;再次要健全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0.
微商是基于微信生态,集移动与社交为一体的新型电商模式。庞大的微信用户群体成为了微商蓬勃发展的良好基础。朋友圈中的"微商"们常常光鲜亮丽,但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极有可能隐藏传销犯罪的黑色链条,传销犯罪搭载在微信这一社交平台上,社会危害不容小觑。加强对微商传销犯罪模式的探析,通过建立案前监管机制,发现案件线索、深度利用微信信息,查明案件事实、灵活运用秘密侦查措施,获取案件证据、加强侦查协作,提升破案效率等措施打击微商传销犯罪,有利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1.
评价治安状况的"犯罪"应该以犯罪学视野中的犯罪定义为理论依据,以公安机关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立案为标准,以公安机关立案统计资料为基础较为适宜和合理.公安机关"犯罪案件"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有限,在评价治安状况时需要通过社会调查加以核实."犯罪"不能仅按犯罪案件数一种方式进行计量,而应该根据治安状况评价的目的和条件,选取不同的计量方法.运用"犯罪指标"对治安秩序状况进行评判,以综合值为标准最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2.
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案件侦查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案作为最常见的经济犯罪案件类型,正朝着涉案金额巨大化、犯罪主体智能化、犯罪手段复杂化方向发展,给公安机关打击惩治犯罪带来诸多新的挑战。公安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要把握好初查、取证环节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案作为最常见的经济犯罪案件类型,正朝着涉案金额巨大化、犯罪主体智能化、犯罪手段复杂化方向发展,给公安机关打击惩治犯罪带来诸多新的挑战。公安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要把握好初查、取证环节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打击犯罪新机制是针对当前犯罪新形势提出的工作要求,旨在提升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由于管辖区域较为特殊、办案水平有限、案发量较少、工作观念尚待改变等原因,铁路公安机关在打击犯罪特别是暴恐犯罪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新的工作要求,铁路公安机关应当理清思路从构建具体工作机制入手,一方面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来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要总结经验将已经开展的工作做好做实。具体而言,建立和强化铁路公安机关的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和联动机制可以提升铁路公安机关应对暴恐犯罪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2016年元旦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到23.1亿次,~①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收发总量更是达到32.7亿次,~②在微信红包炙手可热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在利用微信红包进行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在经媒体曝光、公安机关查处后,微信赌博依然活跃,社会危害较大。本文以分析微信赌博的现状为基础,结合《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赌博的规制,尝试提出预防和治理微信赌博犯罪的有效措施,减少及进一步根治其危害性,净化微信环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青少年犯罪形势日趋严峻,公安机关作为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最强有力的专门机关在防治青少年犯罪问题上责无旁贷。虽然公安机关在防治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现实中仍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发挥公安机关在防治青少年犯罪问题上应有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经验,建立防治青少年犯罪的专门机构,设置专职警察,开展“青少年警察志愿者计划”,以期开创公安机关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黑社会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许多研究犯罪的学者一致认为:打击黑社会犯罪不仅是治理犯罪的当务之急,也是一项庞大的跨世纪的社会系统工程。历史经验表明,打击黑社会犯罪不仅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更重要的是赋予公安机关以反黑的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8.
打防"两抢"犯罪的三个难点以及队所的职责分工,决定了队所之间必须加强协作.公安机关在队所协作机制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部分成功经验,但是也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公安机关要以打防"两抢"犯罪为契机,以有效遏制"两抢"犯罪发案势头和减少"两抢"犯罪为目标,逐步完善队所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微信已经成为我国网络交际的第一平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也成为了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工具。通过"微信集赞"、招纳"代理商"等形式,不法分子层级销售假药劣药,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给行政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带来了新的难题。针对此状况,我国的法律规范应该与时俱进,加强网络销售假药劣药的规制;公安机关要剖析新型营销模式,创新打击策略;各部门相互配合,强化网络药品监管执法协作机制;网上网下积极联动,群防群治,切实维护老百姓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打防"两抢"犯罪的三个难点以及队所的职责分工,决定了队所之间必须加强协作.公安机关在队所协作机制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部分成功经验,但是也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公安机关要以打防"两抢"犯罪为契机,以有效遏制"两抢"犯罪发案势头和减少"两抢"犯罪为目标,逐步完善队所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