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勇 《理论前沿》2009,(19):29-3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泄愤事件。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来看,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参与者借机来发泄郁积在心中的失落、逆反、盲从和渴望政治参与等心理的非理性行为。从群体心理的角度去构建积极防范这一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框架机制,应是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事件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2.
多发型群体性事件与社会泄愤事件相比,前者是后者的诱因,也是其必经阶段。前者主体的最终目的为达成自己的利益诉求,具体有煽动情绪扩事态、杜撰事实博同情、强推己责问政府、曲解政策求利益等;后者的主体目的更杂,包括发泄不满、唯恐不乱、盲从、表现等。前者主体是"熟人群体",后者主体是无组织群体。前者行为方式以软暴力为主,后者行为方式有打砸抢烧。前者发生数量极多,称为多发,后者发生数量极少,是为可数。  相似文献   

3.
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是金融市场上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采用修正后的LSV(1992)的羊群行为测度方法,同时,考虑到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差异,运用2003.1.1-2005.12.31的数据,对我国的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进行了分组羊群行为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们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着显著的羊群行为,比较而言,开放式基金的羊群行为最为显著,基金总体次之,封闭式基金最小。  相似文献   

4.
群体事件中的群际冲突是一种特殊的群际行为,群际行为冲突在不同层面有着诸多相关因素。从内群角度分析,内群体成员的高自尊水平、去个性化及群体极化,是内群体行为过激的主要因素。从群际角度分析,群际认知与群际情绪是群际行为冲突的行为基础。而在群际行为冲突过程中,群际的消极互动及群际威胁又加剧了群际冲突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投资者的羊群行为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股票市场剧烈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不仅引发了巨大的股价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低下,而且也使得市场系统风险不断增大,股市由此而变得脆弱。但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到底如何,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羊群行为,本文为此在理论上作浅谈探讨。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而群体性事件主要是公众情绪叠加的结果,因此,对群体性事件中的公众心理情绪进行疏导,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群体性事件中公众的心理表现形式和动机,有针对性地提出疏导公众心理的有效方案,以期降低群体事件的发生率,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浅析暴力事件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群体性暴力事件的个体之所以与群体行动保持一致,采取比单独行动时更大胆的行动,敢于公然实施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因为其心理和行为受到了群体的影响。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方式及其结果主要表现为从众行为、心理暗示、情绪传染、行为模仿、去个性化。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社会一些发展性议题借助网络的传播往往容易形成公共事件,其根源在于社会深度转型过程所产生的群体成员构成的复杂化、个体自我认同的差异化以及社会整体心态的情绪化。公共事件借助新兴媒体传播方式催化了社会情绪的形成与扩散,由于阶层壁垒与流动失衡产生的部分群体不满情绪以公共事件为宣泄渠道,冲击网络秩序。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引导与社会治理需要发挥多元主体参与作用,明确法制化的规范责任,形成统一化的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了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集群行为)中从众行为的模式类型和表现形式,分析了群体因素、情景因素和个人因素等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了集群行为背后寻找行为参照、偏离恐惧、人际适应等社会心理动机.分析了网络从众行为(羊群效应)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提出了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大学生网络从众行为的教育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群体围攻事件,这里特指由公安民警执法活动这一刺激因素作用于某一群体而产生的破坏性聚群行为或聚偏行为,其群体思维对围攻事件的发生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应通过控制、利用群体思维来应对与防范群体围攻事件。主要措施有:加强服务、引导与信息工作,控制观望、围攻群体的形成;利用群体思维,促使观望群体向有利方面转化;合理配置力量,消除围攻情境;做好善后事宜,防止新一轮群体围攻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我国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类化预期"心理落空使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攻击性行为,"相对剥夺感"心理使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仇恨心理和过激行为,"群体隐匿"心理降低了道德行为准则对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反社会行为的约束力,"群体共识"心理强化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公正受挫"心理导致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产生越轨心理或极端行为。因此,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3个实验细致分析了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后,不同修复策略、不同修复时机和民众负面情绪对警民信任的修复效果,并比较了不同自我建构类型人群的信任修复效果差异。研究发现:第一,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后,民众的负面情绪越高,其对警民信任修复效果产生的负向影响越强。第二,在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前,依存型人格较独立型人格对警察持有更高的初始信任水平;在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后,依存型人格群体中的负面情绪越高,修复策略的修复效果越差,但是,独立型人格群体中的负面情绪复效果高低对修影响则无明显差异。第三,警民信任危机事件发生后,修复时机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因人而异",在依存型人格的群体中,延迟修复效果优于即时修复效果,但在独立型人格群体中的修复效果却无明显差异。第四,民众自我建构水平、修复策略与修复时机三者之间存在三维交互效应。由此,科学平息民众负面情绪、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施策、"因人施策""因时施策",尤其是要注意对依存型人格人群的因势利导,是当前修复警民信任关系水平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3.
(一) 思想道德环境对青年成长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和明显。它包括社会道德情绪,社会道德态度和社会道德风气各个部分。 1.社会道德情绪。社会道德情绪是指在特定的时空中,人们对某一道德行为或事件所持的一种道德好恶的体验和反映。社会道德情绪随社会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感染力大、影响深刻、呈稳定状态等特点。常表现为赞许、厌恶、鄙视等情感。一个时代,青年群体的道德行为会因某些社会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社会情绪的变化。只要引导得当,就能控制或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的群体性事件开始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比较突出的是行业维权性群体事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与普通的群体性事件相比,行业维权性群体事件在参与主体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与普通群体性事件有较大差异。防范和化解行业维权性群体事件必须扩大公民参与、改革行业治理结构、建设利益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期群体暴力袭警案频发。对此,不少研究者从执法环境、警察权威等因素进行了探讨。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群体归属、群体依赖、去个性化、情绪感染、非理性思维等多种有关群体心理现象在群体袭警事件形成中起了极大的促进性作用;我们应该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心理学启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让群体性事件更为形象化地呈现,本文将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液体沸腾及其发生过程与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机制做类比,通过对液体沸腾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展开对L县保路运动发生机制和逻辑过程的研究。研究发现,作为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社会过程,群体性事件是因民众情绪的长期积压与克制,在特定事件的刺激之下而瞬间产生的共振现象。群体结构、民情基础、社会情境、地域空间,以及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等构成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五个逐级推进的层次,即问题的潜伏层、事件的初显层、舆情的集结层、事件的爆发和高潮层、事件的衰减平息层。本文试图以社会沸腾现象揭示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演化和内在机理,以便较为形象地呈现群体情绪的传播、感染及"共振"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以及腐败泛滥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冲突加剧,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公安机关要解决、处理好这类事件,关键是做好群体心理的疏导和情绪的安抚工作。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而人生经验又相对较少,面对恋爱挫折时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状态,这成为该群体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大学生陷入失恋心理危机时,学校教育方应广泛收集当事学生信息,做好其人格和社会支持系统情况的评估,从情感、认知、行为各方面着手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帮助当事学生恢复心理平衡,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民众"相对剥夺感"是群体行为的根本动力,而民众的社会认知偏差,则是影响调控群体事件行为进程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调查访谈材料为基础,结合社会认知与群体动力相关理论,以时间进程为主线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的集群行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探讨群体活动进程中群体角色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