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相邻关系制度旨在协调和平衡不动产相邻各方在利用不动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是自罗马法以来为近代各国民法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而我国目前相关立法中对相邻关系制度的规定都是较为茏统和抽象的,同时也是过于简单的.因此,本文截取一面,旨在运用比较的、历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邻关系的相关立法理念,原则及制度考察,充分彰显相邻关系制度中的生存权理念,为我国相邻关系制度立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本质上来讲,一般公用物相邻制度是以一般社会公众对一般公用物的使用权、受益权为核心的权利义务系统,其存在的意义在于维护公用物财产安全和保障公用物运营安全。一般公用物相邻关系在不动产的种类与性质、权利义务设置等方面明显不同于一般相邻关系,当属有别于民法相邻制度的另一法域。一般公用物相邻关系在公路、铁路、航空、城市轨道交通等一般公用物制度中普遍存在,与民众生活关系至为巨大。鉴于此,我们必须重视一般公用物相邻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制度构建,完善公物法体系,以推进当下正在进行的一般公用物制度"政企分开"改革。  相似文献   

3.
相邻关系理念起始于罗马法时代,最初的相邻关系调整是通过地役权制度实现,到<德国民法典>时第一次出现"相邻关系"的概念,并把其列入所有权一章,作为"所有权限制"的定性,揭示了其法定性的特点.法律通过对"容忍义务"的规定来给当事人之间的相邻关系的权利、义务划分界限,但是相邻关系在法定调整的基础上应当可以为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规范,苏永钦教授的相邻关系"自律法走向"理论,就是相邻关系在法定基础上可以为当事人自由约定的有力论证.相邻关系将发展为"法定"、"约定"相结合的混合体模式.  相似文献   

4.
不动产相邻关系与地役权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目前正在制定的物权法中,不动产物权制度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相邻关系与地役权则是不动产物权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将具有法学史涵的“地役权”改称为“邻地利用权”的科学依据值得商榷。在立法中,应当关注对不动产相邻关系与地役权的立法体系设计。根据制度的价值判断和业已存在的制度设计,不动产相邻关系与地役权并存模式比较适合我国国情。而现行立法中不动产相邻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划分需要我们进行重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与传统相邻关系相比,有其特殊性:其实现了公法、私法与自律法之融合保护;从请求权基础来看,其可以通过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进行救济;其不仅调整相邻关系主体间的财产利益,还保护人格利益.从世界的立法潮流来看,独立于传统相邻关系制度进行单独立法是许多国家立法机关的选择.赋予区分相邻关系独立地位,可以对相邻关系人提供充分保护,维护民法体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与传统相邻关系相比,有其特殊性:其实现了公法、私法与自律法之融合保护;从请求权基础来看,其可以通过物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进行救济;其不仅调整相邻关系主体间的财产利益,还保护人格利益。从世界的立法潮流来看,独立于传统相邻关系制度进行单独立法是许多国家立法机关的选择。赋予区分相邻关系独立地位,可以对相邻关系人提供充分保护,维护民法体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相邻权与地役权关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相邻权和地役权制度的机制均在于调整不动产相邻关系问题,把相邻关系作为相邻权和地役权的上位概念,更便于界定相邻权与地役权的关系.笔者认为,相邻权和地役权在性质、制度价值,以及调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地役权有与相邻权并存的必要,故我国物权法相邻关系的调整上应采用相邻权与地役权的双轨制.  相似文献   

8.
相邻关系制度研究--一种类型化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型化是介于抽象概念与具体规范之间的一种中间的思考形式,其作用在于揭示某一法律制度之内在的意义关联,这对正确理解、适用及发现法律规范具有重大意义.民法相邻关系具有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更新较快等特点,以往"零售式"的研究方法无法发现作为一个整体的相邻关系制度之内在的意义脉络,为此,需要借助类型化的思考.民法相邻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体现出一个不同的主导原则,其法律制度构成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相邻安宁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安静、文明、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已成为当代人的普遍追求 ,相邻关系也因之而被赋予更新鲜的内容。本文拟从实践中的案例入手 ,以物权法中业已存在的不可量无侵害制度为基础 ,考察了各国立法相关的规定 ,并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实际加以分析 ,从而就我国相邻安宁权制度提出了立法建议和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10.
住宅小区这一居住方式的产生与发展,突破了传统相邻关系理论的相关内容。本文通过论证住宅小区相邻关系的新特征,提出应以业主公约对此新型的相邻关系进行法律规制,以期解决实践中频繁出现的业主的相邻关系纠纷。  相似文献   

11.
有关相邻妨害的诉讼纠纷及集团上访不断。如何经由立法、判例及学说解释途径而完善我国相邻关系中的近邻妨害制度,已是我国立法,司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和谐相邻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其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青少年德育对相邻关系的关注是欠缺的。从相邻关系的法律性和道德性的角度而言,青少年德育应当重视相邻关系教育,加强青少年在相邻关系中的容忍、信任和道德两难教育,建议现行中小学德育教科书中充实相邻关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区分所有建筑物之相邻关系微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对相邻关系这一上位概念和区分所有建筑物这一发生范围的理论分析入手,论述了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这一新型相邻关系的基本特征、内容及区分所有建筑物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4.
不可量物侵入制度在民法相邻关系制度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研究该制度,在空间范围上,应明确其不仅限于相毗邻;在主体范围上,不仅限于所有人,而是双方均应包括不动产所有人与使用人。  相似文献   

15.
公寓化住宅的相邻法律关系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但现行的法律规定有很多漏洞,甚至有的还是法律空白,难以调整此类关系.本文通过对公寓化住宅所有权的基本概念和物业中存在的相邻关系的分析研究,提出规范公寓化住宅所有权人间相邻关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住房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之间因相邻关系而发生的纠纷、冲突与日俱增。但遗憾的是,我国《民法通则》、《物权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有关司法解释对新型的建筑物区分所有相邻关系纠纷处理的规定过于简单。应该在分析相邻关系的主体范围和规范性质的基础上,总结建筑物区分所有相邻关系的新类型,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完善我国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7.
公共地役权性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各种公共设施随处可见。这不仅影响了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的居住环境、安全而且涉及到相邻产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是一个超过相邻关系制度调节范围的难题 ,称之为公共地役或公用地役 (权 )。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没有相关的立法 ,在理论界也少有涉及。该文试通过对比分析公共地役权的性质 ,以便明确其法律地位 ,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大量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英美法系通过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实现对土地发展利益的法律调整,其核心功能在于实现对超越不动产法定使用限度所产生的增值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及对其他不动价值减损的公平补偿。尽管两大法系法律制度之间的巨大差异,土地发展权概念难以直接见融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之内。但事实上,通过对英美法系土地发展权概念的分析,不难发现,土地发展权的功能可以加载于大陆法系物权法中所有权及用益物权的使用权能。囿于物权法定原则的限制,尽管土地发展权不能成为一项独立的物权,但是土地发展利益可以依靠物权法规则加以调整,进而形成法定的土地发展利益与约定的土地发展利益两种类型。前者通过不动产相邻关系的修正以及对《物权法》中征收补偿范围的解释得以实现;后者则完全可以纳入地役权制度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物权法》确立了保障权利、制约权力的制度,坚持对国家、集体、私人财产权的平等保护,以促进政治和谐。《物权法》明晰了产权关系,促使当事人自觉维护诚信;规定了担保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以保护交易安全、保障经济和谐。《物权法》确立了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禁止环境污染,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物权法》详细规定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促进了社区和谐。  相似文献   

20.
生存权作为第二代人权的核心权利,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具体包括作为人之存在的生命权和使生命有价值的财产权,而相邻关系的立法关涉到相邻各方的财产利益和生存利益,是对财产利益之间、财产利益和生存利益之间以及生存利益之间冲突的协调。因此,相邻关系立法应该对此冲突加以认真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