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国债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债市场收益率是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这是因为国债市场规模大,参与者多,国债品种齐全、风险小,流动性强、交易方式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容易切入.为了促使国债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增大国债发行规模,完善期限品种,实行市场化发行方式,调整持有者结构,调整利率期限结构,恢复国债期货交易和完善国债回购交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金融危机加深以及我国实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赤字为9500亿元,将发行7500亿元的国债和2000亿元的地方债,从绝时数额来看是历年最多的。国债发行要把控制赤字风险和国债规模纳入当前财政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政策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国债结构,健全和完善国债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偿债基金,确保偿债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加强地方债券管理,建立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3.
自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国债规模和财政赤字规模不断扩大,从国债余额/GDP的比重等多个因素来考察,结合我国国债市场现存的一些问题,我国的国债运行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为了促进国债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国债政策进行“微调”,应尽力扩大国债投资的“乘数效应”,并主要向居民发放国债。  相似文献   

4.
影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最重要因素是居民储蓄、GDP、国债还本付息额和财政赤字。我国传统的根据国债还本付息额和财政赤字发行国债,不具有可持续性,实行国债余额管理乃明智之举。这是因为,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后,既能规范发债行为,又能增强主动性,有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实施的以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固有的弊病,可持续性有所减弱。其一,虽然当前国债投资并未产生挤出效应,但从长远看挤出效应不可避免;其二,近年来,国债发行规模和余额的急剧增加,某些指标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其三,国债越来越多的用于消费性支出和使用的低效益造成了财政运行的高风险。为此,应继续增加国债投资,适度调整国债使用方向;加强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逐步推出结构性减税计划。  相似文献   

6.
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衡量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首要标准就是国债政策是否能够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化适时进行力度及方式的调整 ,使经济不至于偏离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太远 ;只要经济增长率高于国债利率 ,国债负担率将会逐步收敛。经济增长率高于利率水平是实现国债可持续性的核心问题 ;对扩张性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的判断不是挤出了多少私人投资 ,而是财政支出效率的本身等观点。并提出了实现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国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已由微而著 ,政府举债能够作用于社会总需求而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发生影响 ,国债已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强结合点 ,同时 ,也要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组成部分 ,我们应做好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的经济运行过程当中,国债不仅是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而且也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国债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一是财政效应;二是流动性效应。国债的发行数量会受到如财政收入总额、财政支出总额、国债还本付息额和财政向银行的借款额等因素的制约,解决我国国债规模的基本途径有加强对国债的使用监督;建立本息偿付机制;适度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  相似文献   

9.
国债市场化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债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步有着重大意义。我国从1988年开始了国债的市场化进程,使国债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遗憾的是从1997年这种进程开始放慢。为了加快国债的市场化进程,应当稳步增大发行规模,品种期限多样化,发行方式市场化,培育投资者队伍,利率市场化,完善二级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10.
国债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产生负面效应 ,因此一国国债规模要保持适度。国债适度规模是指一国国债规模最合理的数量界限 ,这一界限是一个合理的区间而不是一个绝对值。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债务规模也开始急剧扩张,地方政府债务日益膨胀。各方面对由此引发的债务风险乃至可能出现的严重的系统性风险颇为关注。当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正处于拐点的状态,即介于风险与危机之间的位置,因而必须通过建立控制和预警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存量、政府和银行联合规避风险、拓宽地方融资市场渠道以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综合治理路径来有效治理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2.
关于刑法增设"故意逃避债务罪"的立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打击和遏制各种逃避民事债务的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当前我国民法、刑法等法律的任务、目的,运用相关的法学理论,从“故意逃避民事债务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刑法增设‘故意逃避债务罪’的必要性”、“刑法‘故意逃避债务罪’的含义及犯罪构成要件”、“对‘故意逃避债务罪’刑事处罚”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和探讨我国刑法应增设“故意逃避债务罪”。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不但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 ,它也是民族地区经济运行的有效形式。通过市场经济可以有效地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能够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市场经济的法治性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建立完善的市场环境。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管理法律制度有其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 ,其理论基础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失败理论 ,其二是市场经济的统一性。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竞争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完成“改造国民性”这一无可轨避的历史任务,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实践基础上构筑现代性价值的认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的需要,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陶铸中国人的现代国民性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究其质底,因为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植根于物质生活实践以及人们据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演化,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工业文明成果和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疑结,在构筑最基本的现代经济基础的同时,也为社会文化的变迁确立了新的坐标。它一方面瓦解了传统价值认同体系支配中国人生活秩序的“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又以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现实力量,创发出中国人的现代文化意识,并以此扬弃旧文化价值体系。可以肯定,只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持续发展,最终必将建构起适合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新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ICAPM模型和GARCH-动态COPULA函数,研究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我国股市的风险定价特点及与国际股市之间融合度的演变过程,并探讨了两次危机在国内股市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同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国内股市的资产超额收益率同时受全球市场风险溢价、国内市场风险溢价及货币风险溢价的显著影响,样本期内国内股市与国际股市为部分整合关系,且整合程度呈不同阶段特点,欧债危机期间全球风险溢价对国内资产收益率影响最大;(2) COPULA尾部相关系数表明,危机发生后市场间联动性增强,融合度提高,但相比欧债危机,次贷危机对市场间联动及国内市场的风险冲击并不大.  相似文献   

16.
虽然我国依然是银行主导的金融市场格局,但企业债券市场也获得长足的发展。我国总体债务结构正在演变,其中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国债以及股票融资额之间到底有何关系?与此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近20多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如央行基准贷款利率的调整更趋向市场化、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迅速提高,这些因素是否真正影响到我国宏观债务结构?本文采取时间序列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债务结构演变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整体债务结构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此理解我国银行主导融资下企业债券发展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其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首先需要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孔子及其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首先调整过于机械的阶级认知标准和否定孔子的态度;随后在市场经济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突出其"民族"属性及对国情和社会制度选择的深层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高度,给予孔子及其思想高度而科学的评价,并运用于治国理政。概言之,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孔子的认识,实质是思考和解决孔子及其思想作为一种固有的文化形态如何融入、适应现代国家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作为非国家机构的政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非国家机构的政府是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并共始终的。在整个阶级、国家社会,国家机构的政府与非国家机构的政府也是并存互动消长的。这种并存互动的消长过程同政治、政府体系、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问题既相关联又相区别。探讨非国家机构的政府问题,有利于处理好党政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的政府治理和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