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赵静 《传承》2011,(26):70-71,88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留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篇章。简要概述近年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进程、人物群体社团、地域性活动、历史意义等研究状况,同时结合自己的体会,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提出管见。  相似文献   

2.
赵静 《传承》2011,(10):70-71,88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留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篇章。简要概述近年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进程、人物群体社团、地域性活动、历史意义等研究状况,同时结合自己的体会,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提出管见。  相似文献   

3.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于1912年,发起人为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他们主张将欧洲近世文明之科学真理、人道主义要素输入本国,实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1912年8月,吴玉章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四川分会。同年11月,第一批40余名留法学生中,四川有16人。1917年2月,吴玉章从法国回到四川,四  相似文献   

4.
湘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早而热烈;湘籍女子最早投入全国女子留法勤工俭学的行列;湖湘学派源远流长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注重经世的政治意识激发着湖南莘莘学子在社会转型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心国家命运,使得湘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新民学会自始至终发挥了先锋和核心作用,而其它省份都没有这样相对完善的组织。湘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意义深远,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其贡献之大是当时其他各省所无法比拟的;它产生了一个人数居各省之首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李玲 《长白学刊》2020,(6):130-136
抗战时期,为扩大党的影响、提高党的地位,协调党际关系、促成国共合作,实施抗战动员、团结抗战力量,赢得国际认可、获得国际支持以赢得抗战,中国共产党通过发表宣言、文章,借助媒体采访,回应有关谣言,谋划纪念活动,加强与中外政要沟通等各种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客观上在有效建构着党的形象的同时,又显著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促成了全民族抗战力量的动员。  相似文献   

6.
蒋政 《岭南学刊》2013,(4):18-22
达尔的政治平等理论建立在三个心理学规律之上,即人类固有的平等倾向、物质消费满足人类幸福感之能力的边际递减性、平等要求对安全要求的服从。达尔把心理感情作为自己平等理论的基石,为描述文明时代政治平等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逻辑起点和思想进路,但是也削弱了这个理论更广泛的解释能力和进一步的探索能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慎重考虑达尔所提示的心理学规律,但是也要敢于突破达尔封闭的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实现政治平等的能力充满自信和自觉。  相似文献   

7.
多个侧面的国家形象复合为立体的国家形象.就当今世界舆论格局中的中国而言,政党形象是国家的核心形象,政府形象是国家的标志形象,军队形象是国家的焦点形象,三者同属于国家的政治形象,是国家形象的构成主体.在我国经济形象趋好的同时,政治形象的建构亟待在融合传播中“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形象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他者主导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明交往空前深刻,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中国应该抓住机会为自己发声,通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将形象建构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策略入手,协调表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平衡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兼顾中国立场与天下情怀,通过分析受众实现分层传播,在传统文化的内核里融入现代化的中国元素,将古老、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平等互鉴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国际期望和自身利益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警察职业的网络化生存成为必然。警察职业形象的网络化建设是时代发展、自身发展与公众期待的统一要求。通过对于官方网站、公安博客与微博、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在线访谈等综合媒体的运用,可以有力地促进警察职业的网络化形象建构,帮助警察职业在社会与民众中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与有效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10.
政党形象是政党的基本标识和重要软实力。奋斗形象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奋斗活动的结晶,是党的标识性政党形象,植根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建构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坚持为人民奋斗,为百年奋斗实践注入不竭动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奋斗,汇聚磅礴奋斗力量;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奋斗业绩,是奋斗形象最坚实的载体;坚持党的领导,从严治党,为党的奋斗形象建构奠定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形象的铸造史。  相似文献   

11.
红色经典小说在人物塑形上主要采用了身体修辞、阶级修辞和伦理修辞三大策略,三大策略由表及里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建构。在红色经典小说中,人物身体不再是"私人化的存在",而联系着国家、革命、民族理想等宏大叙事,人物都各自按照自己的"阶级本性"行事,其阶级性关联着革命性,暗含着遗传性,不同政治身份的人物在道德品质上亦有着高尚与卑下的分野。三大人物修辞策略的运用使得红色经典小说形成带有一定凝固性特征的人物塑形模式,构成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叙事成规和审美共识,体现了新中国初期所特有的美学理想与时代精神,也必然造成文学表现的政治化和人物形象构建的偏执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形象的现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形象经常性地被强势话语所主导,而少数民族妇女的身体形象更成为此改变的重要表征。少数民族的他者形象大多由女性代表,并将女性表现为带有落后乡村特色却又青春盎然的融合体。身着各色传统服饰的少数民族妇女经常成为各种艺术、文学和现代传媒争相表现的主题。在这种情境中,妇女形象作为少数民族的标志承担着多重涵义。少数民族妇女形象变成了区别族群的依据,成为与现代性相对照的各种传统性的标志,并通过相应的手段建构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与政治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对壮族形象的建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每种情形所建构出来的壮族形象都不一样.个中原因就在于建构所遵循的文化认同是不同的.这就给我们今天重建壮族形象的活动以启示,在建构壮族现代性形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建构,并紧密依据今天的文化情势建构出这一文化认同来.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如何看待国家形象的多维层次国家形象作为"自塑"与"他塑"的结合体,是国内与国际公众对于该国的整体印象与综合评价,其中包含理性评价与感性态度,是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的结合体。国家形象可以分为"客体形象""媒介形象""认知形象"和"认同形象"四个层次。"客体形象"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客观存在,是镜像真实的现实基础。"媒介形  相似文献   

15.
红色资源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对于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既要做红色资源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又要做红色资源的发展者和创新者。要坚持红色基因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传承与创新红色基因,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王星 《学习与实践》2006,(11):97-103
城市主体对农民工形象的认识多来自阅读和感性的体验,对农民工形象的贬低性认知构成了城市主体的社会记忆,这些记忆通过媒介、图像、话语或各种集体活动得到了延续、重温或强化,催化了城市主体歧视的集体意识和歧视惯习的形成,产生了歧视集中效应,这对于城市主体和农民工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以及相关制度的作用效果都存在着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吴磊 《前沿》2011,(21):188-19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之间联系密切,这体现在两者主体、要素以及最终目标相同等三个方面。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构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两个途径:一是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国家文化形象的自身建构;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加大我国文化形象的宣传力度,打造能够集中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全球性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8.
徐斌  陈阳波 《人民论坛》2020,(14):133-135
红色资源是我们感受、传承、发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红色文化鼓舞人、激励人、启迪人的作用,要充分挖掘、深入阐释、活化利用好红色资源,让人们真正"有心学""有法学"。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传播红色文化,不仅要永葆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为民本色、精神底色,也要重视民间力量和社会力量,引导其参与红色资源保护,让红色传统在历史中生成,在时代中延续;在守正中创新,在变革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公共权威和领导者群体形象的建立,不可能再建立在那种内向的、威严的基础上,而只能以一种新型的、开放的、合乎时代潮流的"大众品味"来塑造,因为社会公众对领导者的公共形象的"公共期待"大体有三条:崇高期待、才资期待和平民期待。  相似文献   

20.
管仕廷 《传承》2012,(13):74-75,96
“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