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然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的争论在国内外学界仍长期存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基本原则和现实目的等方面进行考究,历史唯物主义既不是纯粹的科学主义,也不是纯粹的人本主义,而是实践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构建包含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等理论在内的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带有人本主义色彩,其异化理论的逻辑演进经历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从“个体与类的矛盾”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的转变,最终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回溯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历史脉络,把握思想史维度中马克思理解宗教存续问题逻辑基点的变易,才能领悟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所实现的存在论根基革命及内在的双重维度。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思想涉及从其博士论文到《资本论》的诸多重要文本,按照逻辑基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自我意识批判、人本主义批判、社会存在批判三个阶段。至《资本论》第一卷对拜物教观念的批判深入到对拜物教性质的批判,标志着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实现了意识形态批判与现实社会生活批判双重维度批判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之所以发展滞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理论的缺失。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人文社会科学衔接的中介,历史唯物主义需要通过社会理论,才能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精华,从而进行创新发展。从方法论、具体内涵,以及思想史和实践意义的层面来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与古典社会理论具有同构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支持来自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独特的社会理论意义,其方法论核心是社会历史结构分析。因此,当代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的突破点在于,要以社会结构“解剖”为逻辑中轴,建构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史中,对"历史"概念的追索散发着恒久的魅力。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滥觞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便是以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为中心的。卢卡奇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历史思想的得失分析中,将马克思的"历史"定位为一种生成性存在和动态功能结构,从而用历史辩证法来剥离资产阶级社会意识的"物化结构"。然而,由于他以黑格尔式的抽象逻辑设定来座架历史概念,不能透视马克思历史观的广义与狭义层面的区分,不能理解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所体现的历史观的真实意蕴,因此其逻辑运演的深层仍是一种抽象的思辩,最终无意识地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重思青年卢卡奇的历史逻辑,对于理解其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不断走向人本主义、实践主观化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麦金太尔早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议题,他不仅谴责历史决定论忽视道德并造成道德在历史领域"失位",而且独到地批判了自由主义道德模式的缺陷。面对"道德荒原"现状,麦金太尔重提有关欲望和道德关系的古典主义观点,运用历史辩证法的逻辑论证了欲望和道德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他基于革命政治的立场批判了抽象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然而由于缺少现实生产方式维度的分析,他忽略了欲望形成和道德评判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其关于历史发展的内在路径和"革命的人性"的主张再次回到了浪漫主义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7.
反思和批判是批判解释学异于传统解释学的主要特征。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是其批判解释学理论发展的逻辑必然,是批判解释学式的重建。这一重建在方法上虽有可取之处,却彻底解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怀涛 《前沿》2010,(23):48-50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有一个不断深入的逻辑进程,他最初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在异化劳动基础上进行人学现象学的伦理批判,后来进展到从经济现实的客观基础出发进行奴役性分工批判。随着经济哲学方法论的不断成熟,他最后站到作为历史现象学的拜物教批判的高度,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拜物教世界的猛烈批判。  相似文献   

9.
雷勇 《前沿》2008,(9):26-29
费尔巴哈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不仅重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而且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本主义哲学。它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它从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拯救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人本主义传统,对宗教的批判显示出其独特的个性。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批判的实质,指出青年马克思是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改造、拓宽其内容,把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感性存在变成了人的感性活动,从人的类本质到人的社会本质,从人的宗教异化到人的彻底解放,扬弃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其一生致力追求的理想共同体形态。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并不是一经出场就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而是经历了一个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在人本主义阶段,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遵循鲜明的应然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阶段,“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走向成熟并科学阐明“真正的共同体”的构成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实现方式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共同体的和谐统一。历史地考察“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发展过程,深刻理解该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的基本内涵,对于当前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具有基础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云峰 《长白学刊》2008,(1):131-136
考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论证逻辑,可以发现其中既有革命的逻辑,又有生产的逻辑。两种逻辑混合使用,既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是由于毛泽东对政治和经济的熟悉程度不同。追本溯源,还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发展趋向有关。革命的逻辑与生产的逻辑存在着内在的冲突,这一冲突不仅导致毛泽东最后放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更给当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资本逻辑内嵌着资本主义现实活动的运作轨迹与价值规则。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与哲学批判视角,辩证剖析资本逻辑与资本风险的内生关系,理性预估在资本逻辑运行下,资本风险嬗变指数由低到高、嬗变场域由一到多、嬗变频率由慢到快、嬗变对象由特殊到普遍的动态演化。随着工具理性与劳动异化、阶级矛盾与政治对抗、文化异化与文明冲突、社会转型与秩序重构的深化,资本逻辑风险的内部化解具有一定的张力与限度。超越资本逻辑,践行人的逻辑是突破资本困境、化解资本风险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早期的哲学探索历程中曾经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几位重要人物进行过批判,其中以布鲁诺·鲍威尔、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麦克斯·施蒂纳为典型代表。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经过哲学反思和对前人的批判继承,寻找到了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这一逻辑起点的提出,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现实的个人"的基础上,马克思哲学完成了人改造世界的主体性、能动性与人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客观性、制约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至关重要。在他早期的哲学探索中,经过对布鲁诺·鲍威尔、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麦克斯·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派的几位重要人物的批判,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这一逻辑起点的提出,在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在"现实的个人"的基础上,马克思完成了人改造世界的主体性、能动性与人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客观性、制约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由于对人的不同理解而表现为不同的哲学倾向。人本主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唯物史观不同于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是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而不是抽象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邱程 《桂海论丛》2023,(1):24-29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观主要有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权力异化观、黑格尔的思辨性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等。它们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真实发展历史。基于人类真实历史进程,马克思扬弃思辨性的精神异化观和人本主义异化观,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自然分工是劳动异化的一个社会历史原因,消除劳动异化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非仅仅在扬弃劳动的对象性和人的本质复归上兜圈子。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劳动异化论肯定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奠定了认知基础,也预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生活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世界观”。为了避免偏离马克思思想内核而导致无根的理论僭越,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思考人的历史及其发展,注重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价值诉求和理论成就的整体性,自觉体认马克思历史观现代变革的思想真义。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之谜作出了科学的解答,而哈贝马斯力图用交往行为理论改造并"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对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与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努力,比较两者不同的分析视角、不同的理论内涵及时代意义,指出哈贝马斯对唯物史观的曲解,还原唯物史观的本真,以便正确地认识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审察,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社会分裂和冲突解决,是司法变迁的根本动因,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根本遵循。在此根本逻辑的支配下,司法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可以归结为专门化的职能、主体的独立性和不断拓展的正义结构。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必须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展开,从专门职业系统、多元主体结构和社会功能拓展三个维度实现既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