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亚地区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所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冷战时期,美国把东南亚地区当作"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桥头堡,在此驻有大量军队。冷战结束后,美国曾一度撤出东南亚驻军,减少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2.
研究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产生、发展的演进历程,是我们把握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演变的关键主线,也是了解同期地区主义与区域安全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安全复合体的出现为开展地区安全合作创造了条件,也是安全区域主义发展的起点。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在构建过程中遵循了安全连续统一体的演进规律,地区安全结构经历了从冲突竞争为基调到对话合作为主旋律的显著变化。东盟国家一方面借此调解和缓和地区国家间的矛盾冲突,达到团结和整合地区安全力量的目的;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推动"地区中立化"的安全机制,实现冷战两极体系下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平衡和稳定。从寻求"共同安全"到地区"合作安全"的最终建构,东盟把一个分裂对抗的东南亚逐步发展过渡成为一个团结互助、相互依存,愿意为了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而共同奋斗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合作典范。同时,冷战时期培育"合作型"安全复合体的实践培养了东盟国家间的政治安全互信,增强了对地区的认同,这为冷战后东盟地区安全结构向更高一级的"安全共同体"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贺圣达 《东南亚》2014,(1):1-10
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近代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在冷战时期(1949~1980年代末)和后冷战时期(1990年代初至今)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目前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的特点是:东盟加快推进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多个大国则以不同方式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存在与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形式上以东盟为主体、各大国展开博弈的复杂的战略格局。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中,地位特殊,作用突出,但也存在着薄弱环节。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发展与东盟关系的战略意愿,为此,需要积极、妥善地应对东南亚错综复杂的战略格局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4.
尤洪波 《东南亚》2001,(3):37-40
战后初期 ,苏联并不太重视东南亚地区。这是因为当时它的利益主要在欧洲 ,正忙于欧洲事务。有三件事情需要苏联去做。一是巩固既得利益 ;二是东欧局势不稳 ,亟须解决 ;三是对付美国的冷战攻势。因为冷战初期的主战场是欧洲。另外 ,经济实力不足和战后的重建也限制了它对东南亚的关心。随着后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 ,东南亚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也开始不断上升。整个冷战期间 ,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重点有两个 ,即越南和东盟。苏联对越南的外交政策从越南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和苏联对越政策的目标来看 ,冷战时期苏联的对越政策…  相似文献   

5.
冷战期间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45年到 1 991年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中 ,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对峙。东南亚地区就是美苏角逐的一个重要舞台。整个冷战期间 ,东南亚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美苏冷战的烙印。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二战胜利到冷战完结这段时间 ,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一第一个时期是 40年代后半期 ,即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爆发。在这段时期里 ,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和政策核心主要是中国 ,东南亚在其外交天平上相对较轻。美国一直忙于帮助国民党打内战 ,对东南亚地区较少顾及 ,对东南…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东盟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保证东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地区战略.在东盟各国看来,单纯依靠东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障本地区安全的,而大国出于利益的驱动和对权力的追求,一定会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和竞争.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特点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的结束和印支与东盟对立关系的解体,使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年来,东南亚各国根据地区安全形势的此种变化,相继对其安全防务政策作了新的调整,由此使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并将对未来该地区安全形势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美国的东南亚战略与美国—印尼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后,美国一印尼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反反复复.其原因非常复杂,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的东南亚战略①.冷战结束初期,由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实行"选择性介入"的战略,美国一印尼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双边政治关系则相对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后,美国在东南亚开始践行其"民主扩展"战略,致使美国一印尼双边政治关系"荆棘丛生",而经济关系则"陷入低迷";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开始积极构建"反恐联盟",使得两国政治关系再度"升温",双边经贸关系趋于"回暖".  相似文献   

9.
1963年柬埔寨王国拒绝美援是1965年柬埔寨与美国断交的前奏,它连同柬埔寨与美国断交一起对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柬埔寨在1963年拒绝美援是邻国因素、美国因素、中国因素和柬埔寨自身因素等要素合力的结果。对影响1963年柬埔寨王国拒绝美援的诸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较好地理解亚洲冷战的复杂性,更好地理解制约美国亚洲冷战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进入后冷战时代以来的最近几年,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一直处于调整的过程中,对美国而言,东南亚地区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意义已经明显下降,但在经济贸易方面的重要性却大大提高了。一、冷战时代的美国东南亚政策从战后初期至80年代末的整个冷战时代,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均是建立在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的基础上的,美国东南亚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在该地区扩大自己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来形成的美苏互为对手的国际冷战格局,随着苏联解体、东欧的剧变、德国的统一以及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而打破。这无疑将对当前的世界形势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就国际格局变化的影响与东南亚地区政治安全形势出现的新变化作些分析探讨。一、美苏在亚太降低军事对抗水平,大大地改善了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地区主义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发展最成功的。如果说地区主义指的是“在地缘意义上接近的、彼此间有着复杂关系的民族国家之间的一种交往、自愿的联合与合作进而一体化的过程,是国家之间通过合作(建立国际制度或建立国家间的安排)实现调节国际关系的一种组织控制形式”①,那么;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以冷战结束为界,东南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可以姑且将其简称为旧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②阶段。冷战结束前,东南亚地区主义更为迫切的任务是国家之间通过建立国际制度或建立国家间的安排等合作形式来调节地区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最后十年是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急剧变化的十年,其变化势必对21世纪亚太地区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将围绕这十年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作一些探讨。一、90年代前期东南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随着80年代末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受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明显变化。90年代前期东南亚在政治方面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主导下,“热点”问题基本解决,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各国的首要任务。冷战结束后,东南亚…  相似文献   

14.
越南,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性大国,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与政治影响力,其极具特色的国家构成与政治走势,不可避免地要对东南亚地区的总体性安全与稳定构成战略性影响。冷战时期,越南曾是东南亚地区动荡的主要根源,也曾是中国西南边陲安全的主要威胁。而随着冷战的结束,越南的政治、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因应变化的时代主题与国际及地区格局的新形势,越南于1995年加入东盟,开始了其联盟政治、和平发展的道路。从此,一个和平友好的越南重新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近年来,在东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演进的双重作用下,越南的军事…  相似文献   

15.
防务外交在东南亚实践中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冷战时期,双边防务和军事合作长期在东盟成员国中占据主导地位。冷战后初期,国际环境发生巨变,东南亚地区防务合作呈现出由双边向多边扩大的趋势。进入21世纪,东盟防长会议及其扩大会议等多边防务外交机制发展迅速。东南亚多边防务外交的兴起是地区权力结构调整、中国崛起、香格里拉对话出现、地区军备竞赛等外力因素和早期东盟及东盟地区论坛一系列防务合作安排、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推动等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应客观看待东南亚防务外交的发展前景,同时关注其对东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进程及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是东南亚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且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1967年东盟成立后,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持续变动并在安全实践中体现为差异化特征和形态。大国竞争和发展推动东南亚地区形成不同的安全理念和关系性逻辑。大国的推动和东盟动议共同构成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经历了英美苏主导、美苏主导、美国主导、多元并存的发展阶段。这四种形态的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都是由大国在特定时期互动和博弈建构的。透过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变动的历史轨迹,发现在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大棋局”中,主要存在三大影响因素:美国主导下的东南亚安全秩序为东南亚地区安全蒙上阴影,东盟引导下的东南亚安全秩序维系着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稳定,中国推动下的东南亚安全秩序为东南亚地区安全共生性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基于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变动的历史轨迹和影响因素,为东南亚地区提供中国安全治理理念、优化大国协调路径、推动各利益方构建东南亚地区新的原则和规范及深化中国和东盟在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合作是东南亚地区安全架构积极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 东北亚地区是二战后大国关系盘根错结,民族、边界、领土、意识形态冲突频起的地方。在东西方冷战时代,朝鲜半岛成为观察亚太地区政治军事形势的晴雨表。在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今天,东北亚局势的发展又成为判断亚太新格局如何形成的主要依据。冷战的结束给世界局势带来了全面的缓和。东南亚地区出现了战后前所未有的缓和局面。然而,东北亚地区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虽然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俄美在该地区也部分裁减了军备,俄韩、中  相似文献   

18.
1995年的东南亚地区形势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其特点十分明显。 一、以越南加入东盟为标志,一个“扩大的东南亚联盟”已成雏形 东盟成立于1967年,自称是一个为促进东南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组织,但实际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东盟成立之初,其政治主旨在对抗越南等“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印支国家向东南亚的渗透”,是多个弱小国家在冷战时期为保护自己、加强实力而结成的联盟。 在东盟成立后的20余年间,越南与该组织的关系因越南战争和越南入侵柬埔寨等原因而处于对抗状态,整个东南亚地区也处于东盟和印支两个集团对峙的局面。冷战时期,这两个集团分别代表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的势力。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出现的变化以及1991年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巴黎和平协议的签署,东盟同越南的关系开始缓和,越南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态度,调整了其对外政策,并迅速向这个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影响不断扩大的区域组织靠拢。随后,越南在1992年  相似文献   

19.
一、“大东盟”形成的背景 “大东盟”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内、外部等诸多因素,是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东南亚国际格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原来分属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的东盟和印支结束了集团对抗的局面。政治缓和、对话取代了紧张、对抗,军事对峙让位于经济和安全的合作。和平与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另一方面,前苏联的解体和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收缩,使这一地区出现了“大国势力真空”,引起东盟国家的忧虑和不安全感。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使东盟国家徒增担心,害怕中国强大后军事势力会南下填补“力量真空”,从而诱发地区性冲突。因此,东盟国家希望通过吸收印支三国和缅甸入盟扩大组织,建立起一个政治和安全的缓冲区,增强抵御“中国威胁”的力量,并抗衡美、日、印度等大国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以求得东南亚地区的长期安全与稳定。此外,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区域化和集团化。这对于长期依赖西方市场的东盟来说是很不利的。东盟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不得不考虑建立包括印支三国和缅甸在内的某种联盟,以便与其他区域集团和大国相抗衡。  相似文献   

20.
冷战时期,两种异质意识形态激烈对抗和冲突,美苏均以在世界其他地区复制自身模式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根本路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与控制构建起来的冷战宣传和心理战形成一条冷战主脉。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对苏联的"一边倒"迫使美国利益防线从中国大陆向边缘撤退,对华全面遏制和抵制共产主义扩张彰显出东南亚华人群体的重要地位,一场针对海外华人群体的以图书为宣传武器的心理战拉开帷幕:一方面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在输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汇聚一股"亲西方"的社会潮流并加强之。两相融合在思想和心灵上产生的无形影响力,推动着美国冷战战略在具体层面的实施,维护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