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勇 《淮海论坛》2007,(3):21-24
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把经济建设摆在了中心位置:在今天的实践中.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发展只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其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意识.或者说是一种自觉的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十一五”规划进一步突出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内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自觉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凝聚着深邃的政治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新追求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党的战略任务、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创新。梅宁华在近期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治国理政理念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哲学观和执政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八桂侨刊》2005,(2):1-1
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55年之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理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价值目标。反腐倡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把握反腐倡廉的主动权;要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行政伦理建设和反腐制度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为反腐倡廉提供组织领导、政治保障、道德支撑、体制条件和思想基础。惟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作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忧患意识的重要作用。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途中,忧患意识必须要成为我们党的自觉执政意识。  相似文献   

7.
苏晓云 《政策》2007,(6):4-8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统一战线的重大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作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忧患意识的重要作用.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途中,忧患意识必须要成为我们党的自觉执政意识.  相似文献   

9.
张晓敏 《前进》2005,(6):4-6
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理念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与时俱进、日臻完善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一、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理念的演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建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党…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对金川区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来说,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社会不断达到一个新的和谐状态。一、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和谐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则更加明确地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发展,根本在发展,必须在发展中…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战略构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华美乐章。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没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强调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完整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这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方面,社会是和谐的;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传统的和谐社会”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理论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理想,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生动体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作为国有企业,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就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也是企业党组织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要求我们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党外干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选拔党外干部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具体体现。党外干部的参与不是点缀,也不仅仅是政治符号,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宗旨和执政使命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继科学发展观之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标志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决策精神,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与目标任务,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对浙江工作提出的“三个前列”的要求,发挥优势,统筹发…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我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历史眼光和理论创新勇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历史经验证明,和谐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调节中实现的,实现手段之一就是法治,立足实际就是各级人大的法律监督要紧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突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丰富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内涵,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党巩固执政基础、实现执政使命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徐贵耀 《新东方》2005,(10):47-5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突出位置,并且将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为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由此,“和谐社会”重新唤起了人们的关注、追索与探讨。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全力推进‘两个率先’”,就必需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大和谐社会特征作为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追求,在加快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鸣 《今日浙江》2004,(16):21-2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3周年前夕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那么,什么是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从理论上搞清楚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内涵,厘清一些模糊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内涵党的执政能力是指党作为一个整体(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