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反腐的法律规制是规范话语表达、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题中之义,是畅通渠道、促进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让人民监督权力、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体现。网络反腐的法律规制亟需在整体把握网络反腐基本运行规律、准确定位在现行反腐体系的角色扮演、逐步实现依法治理取代政治化处理、统筹解决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创新、妥善处理网络反腐与保障个体权利等问题基础上,完善法律规范、创新制度建构、敦促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创新前置型防范机制、健全网络反腐应急预案与应急处理机制等角度对网络反腐法律规制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2.
国外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成熟的管理和规制经验,他们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完善道德规范、丰富规制手段、加强技术开发等比较成熟的做法使互联网运转走上了健康发展之道;国外对网络参与行为进行规制的认识有过艰苦的思想考量过程,也值得我们在选择规制措施上做出理性判断。他们以规制为主、多手段并举,推进了规制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在规制理念上,变传统的管理统制为服务和治理,政府强化回应机制建设,促进了网络社会的稳定有序。国外规制网络参与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将对我国的网络问政规制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冯广涛 《理论导报》2010,(10):45-47
网络舆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舆论的不足,使民情民意得以充分表达,但由于我国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和管理没有建立一个合理标准,也暴露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和规制网络舆论,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网络舆论的治理需要引导、教育、规制等多种渠道,本文仅从法律规制的角度谈谈对网络舆论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逐渐衍生出"网络暴力"现象。近些年网络暴力行为屡次挑战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论对虚拟世界还是现实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对于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规制还存在着有效规制手段缺乏、是否违法界限模糊、监管存在较大难度等问题,需要从新的角度探索依法治理的切入点、加强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建设多元化的网络监管机制等方面予以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舆情在虚拟空间的映射,监管治理不当极易引发舆情危机,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更容易对社会信任基础与和谐稳定造成冲击。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善治,必须从情感融入入手,分析舆情生成的根源诉求,畅通民意表达的机制和渠道,平衡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诉求,建构舆情风险信息的风险防范机制,进而从源头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实现有效遏制;必须通过技术赋能建立起长效的网络舆情监测、追踪、标识、评估、调控机制,增强对网络舆情演化发展过程的中端控制;必须规范网络舆情法律规制流程,建立舆情信息交流体系,依法监督和依规惩治净化网络空间舆情,完善网络舆情末端处置。  相似文献   

6.
商业秘密是一种高经济衍生值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关键,各国纷纷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全面规制商业秘密。在网络环境下,商业秘密呈现出新型的表现形式和侵权行为特点,侵犯网络商业秘密问题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网络商业秘密法律发展历史较短,相关法律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难以对网络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保护。应针对商业秘密进行单独立法、将网络商业秘密纳入法律保护范围、增设员工法定保密义务、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贾惠宁 《世纪桥》2012,(5):91-9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人民的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民生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在网络上,网民充分展示了日益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参与意识,这也使网络舆论越来越具有影响力。本文从民生问题网络表达的内在契合开始分析民生问题的内涵及网络表达的特.董得出民生问题网络表达的可能性,民生问题网络表达的保障机制和建立健全表达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网络诽谤是一种典型的利用互联网工具实施的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网络诽谤引起的侵权纠纷是网络技术产生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法律现象。在对网络诽谤认定过程中,言论自由和名誉侵权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把握。在对其约束和规制的过程中,极易引发与言论自由和网络监督的价值冲突,由此带来诸多的质疑和争议。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犯罪主体高度智能性、犯罪客体多元化、犯罪手法多样性、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应从诸多方面对青少年网络犯罪加以法律规制,包括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加强对网络场所的执法力度、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及执法人员水平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10.
网络利益表达是转型期优化党群关系的逻辑起点和突破口,应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提高网络利益表达主体的能力,提升媒介话语权;建立网络民声搜集系统,提高政策输导能力,实现党群关系的和谐与优化。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悲情是人们在社会现实中遭遇的各种挫败感、无奈感、怨愤感在网络舆论中的直接表达。网络舆论悲情反映一个社会不健康的状态,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不良的影响。对网络舆论悲情必须构建一套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防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兴起与普及运用推动了政府公共决策与公众参与之间的互动,这对于提升政府公共决策的民意代表性、科学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上仍然存在着诸如法律规范滞后、互动的有效性不足、政府回应机制低效等问题。构建政府公共决策与网络公众参与互动机制,应建立适合网络公众参与特性的辅助决策机制;加快对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法律规范;构建地方性的网络公众参与长效机制;建立快速有效的政府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当下中国公共治理中的网络话语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转型期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日益彰显其活力与公共治理不断深化的场域张力作用下,网络话语表达作为公民参与的重要方式,因其突出的即时快捷、平等开放、回应互动和海量信息等特点,对影响民情、舆情和政情产生了极大的作用,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网络话语表达主要是网络公共领域中公众对社会现实的褒贬臧否与建言献策,包含了公众之间、公众与公共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多维度多层面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对于推进我国公共治理结构下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揭露和遏制官场贪腐及其他社会负面现象,促进经济社会良性运行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从公共治理的层面探寻优化网络话语表达之路径与对策,具体而言,一要健全公共信息管理机制,促进网络信息畅通;二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网络主体的公共安全;三要促进公民参与,进一步推动网络话语表达;四要规范网络话语表达,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4.
网络民意是网络空间中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民众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见,因其依赖于网络的虚拟空间,所以有着与传统民意表达不同的特点。互联网开辟了民意诉求新渠道,网络已成为反映民众心声的最便捷的途径。近年来,网络民意的“力量”愈发强大,对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民意表达的特点,决定了党在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关注网络时代民意表达,在网络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中国公众利益表达机制呈低效状态,其原因与利益表达主体的表达能力、利益表达客体的价值偏向、利益表达渠道功能的发挥和组织化程度密切相关。利益表达机制低效的特点是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低效化,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方式普遍化,利益表达内容难以形成统一公共问题,利益表达主体缺乏足够的组织压力。利益表达不被整合成为利益要求,就不能通过政策输入途径到达政策制定系统,难以成为政策问题而得到满足。利益表达机制评价体系的设计、运行是否有效,对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促进利益关系和谐至关重要。应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构建利益表达实现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构建利益表达主体培育机制;健全评价反馈制度,构建利益表达客体回应机制;强化媒体功能的发挥,构建利益表达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一般的网络舆情主体之诉求指向,少数民族公众在网络舆情危机中体现的意愿、诉求、指向等态度与情绪,大都集中于利益表达、社会抗议、行为动员三个方面。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中的主体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主体间的"数字鸿沟"现象更为明显;参与主体成分的多元性特征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7.
网络表达自由是表达自由在网络社会的延伸和拓展。网络表达自由区别于传统表达自由的新特点以及因此产生的新问题决定了需要对其进行特别规制。从网络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来看,法治化的治理方式是当下对网络表达自由规制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政府回应网络舆论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春 《探索》2011,(1):87-88,155
现代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多元性、虚拟性、速成性、情绪性等特征对政府执政能力提出挑战。政府在有效回应网络舆论中要做到维护公众表达自由、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主动发布权威信息、迅速落实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19.
网络空间是公共场所,网络社会是法治社会。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上,为了最大程度保障网民的表达自由,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一般局限于行政处罚,但立法的善意不能为违法犯罪者所利用。网络造谣、传谣造成的巨大危害表明,在区分社会危害性的基础上,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刑事打击力度,不仅是法治社会促进网络文明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群众的呼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对刑事司法的关注与参与,在发挥准确查明案件事实与正确适用法律、实现司法公正、推动制度变革等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妨碍依法办案、损害司法独立与当事人权利等负面影响。对于刑事司法而言,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有必要在把握网络舆情的具体影响及路径的基础上,秉持宽容、区分的理性态度并构建合理的监管、规制机制,以期消除二者的紧张对立关系,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