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玉光 《实践》2007,(8):46-47
长调民歌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是站在人类文化大背景下,用更为长远和宏大的视野,对长调民歌独特价值给予权威性认定,彰显了长调民歌以及以长调民歌作为典型表达形式的蒙古族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燕翎 《实践》2006,(6):44-45
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它苍茫壮阔的景色令人神往, 它古老神秘的历史令人着迷,而生成并流传在草原上的清亮高亢的蒙古长调更是令人陶醉。逐水草而居的牧人们,挟着长调悠长的翅膀,将理想和感念带往高远的蓝天,让灵魂和情怀像花一样在草原上降落与盛开。  相似文献   

3.
正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  相似文献   

4.
乌云塔娜 《实践》2010,(10):53-54
<正>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游牧文化艺术。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游牧文化中最为夺目的乐章,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具有旋律舒展、字少腔长、起伏连绵、豪放自如、一泻千里的审美感。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以蒙古人特有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集中地体现了蒙古族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其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正在浩渺如烟的蒙古族民歌海洋中,科尔沁叙事民歌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长调民歌和叙事民歌是蒙古族民歌艺术中的两大经典。科尔沁叙事民歌主要流传在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原上。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在科尔沁草原上产生、传承,与孕育它的这片丰厚的文化土壤分不开。在人烟稀少的原野上,游牧者亦歌亦喊式的长调也许更能淋漓尽致地抒发他们对大草原的特殊情怀,排解他们心中天高地远的孤独。而过着定居生活的科尔沁人  相似文献   

6.
民歌、民俗与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民族有一首古老的民歌,歌名叫做“黑骏马”,歌中吟唱的主题,是一个蒙古骑手寻找他妹妹的过程。这是一个古朴而苍凉的故事。作家张承志以这首民歌作为引子,写下了一篇同题小说《黑骏马》(载《十月》1982年第6期)。在这篇小说里,张承志对蒙古民歌的起源进行了深深的思索,并作出了他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李存葆 《党建》2012,(2):55-57
人是自然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常是地理与环境的文化。这正如宽广时可响遏行云,绵长时如旋雪回风,婉转时可余音不绝的蒙古民歌长调一样,它只能生发于呼伦贝尔这样的大草原上。近20余年来,我在造访我中蒙、中俄边防部队时,曾三度穿越呼伦贝尔草原。我没有浪漫诗人的灵感,也不具备菩萨的慧眼,但在领略了呼伦贝尔四季之美景后,也不由一次次感叹上苍造物之诡谲万象。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7,(10)
<正>好来宝是蒙古民族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千百年来在草原、农村广泛流传。好来宝多是即兴创作,唱词近于民歌,都是押头韵,但尾韵却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那就是最具典型的一词重叠。这种同一词语的反复出现,多是名词性的醒目标题,如英雄的名字、特定的地点等。好来宝的风格轻松幽默,节奏明快,奇巧变幻,饶有趣味。语言形象生动,韵律也比较自由。它既有别于一般的歌谣,又不同于严格、凝练、含蓄的诗歌,多以四胡伴奏  相似文献   

9.
乔玉光 《实践》2006,(5):45-46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三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蒙古族长调民歌位列其中。这意味着,蒙古族长调民歌不仅成为中国目前仅有的四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也是内蒙古第一个经过国际权威机构认定的具有世界级文化地位的艺术样式。  相似文献   

10.
段志强 《实践》2009,(9):45-45
盛夏,是草原最美的季节。异彩纷呈的优秀剧目展演,拉开了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帷幕。此次文化节,荟萃了区内众多的经典剧目,展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天地同歌》,充分展示了蒙古族服饰与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成为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引起了区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不落长江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天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是为了躲避北方的寒冷。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这首源自蒙古高原、响彻大江南北的蒙古民歌就是《嘎达梅林》。清朝末年,腐朽的政府实施"移民实边"  相似文献   

12.
《新长征》2007,(6)
《春之声圆舞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不朽的名作。作为一首圆舞曲,本曲与作者其他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体裁,其节奏自由、充满变化,  相似文献   

13.
张小芳 《湘潮》2013,(12):35-36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这么一种说法,藏族人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是天生的艺术家。虔诚的宗教信仰,无形中使得藏民歌除了抑扬顿挫、高亢嘹亮外还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底蕴。藏民族习惯于用歌舞记录生活的场景,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西藏和平解放和民族改革后百万农奴翻身获得解放,有了自由身,他们把许多古老的民歌换上歌颂共产党、毛泽东的新词,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就是由一位藏族老艺人填词歌颂共产党、毛泽东的颂歌。  相似文献   

14.
任丽君 《实践》2005,(6):43-44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的价值及现状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都融进了自己的声音,汇集成具有多元色彩的文化涓流。鄂尔多斯民歌  相似文献   

15.
沧浪之水     
《沧浪歌》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地的一首著名民歌,作者已不可考。从《孟子·离娄》篇关于孔子曾听到孺子唱此民歌的记载,可知它在春秋末年即已广泛流传,后来又被载入《楚辞·渔父》篇。从《沧浪歌》的角度讲,《渔父》篇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翔实的背景。文中塑造了屈原与渔父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两人通过问答以遣辞寄意,他们秉持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6,(10)
正素有"金沙之城"美誉的奈曼旗地处通辽市西南部,这里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资源富集。近年来,奈曼旗致力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推介和文化品牌的打造,从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到奈曼版画,一个个文化品牌,在这里闪耀着光芒。"诺恩吉雅"民族文化传承舞台"老哈河水长又长,岸边的骏马拖着缰。美丽的姑娘诺恩吉雅,出嫁到遥远的地方……"这首情真意切的蒙古  相似文献   

17.
1995年度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活动共评选出《草原炊烟》等10首歌曲、《金色的辉煌》等3个舞蹈、《也兰公主》等7台戏剧、《东方商人》等10部电视剧(片)、《母亲碑》子4个广播剧、《大梦谁先觉》等12本图书、《一个国有小穷亏企业起死回生的有益探索》等11篇文章为“入选作品”,现分期以介绍。歌曲:-《草原炊烟》,由呼盟委宣传部推荐。歌曲抒发了对草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之付。分品采用蒙古族传统的长调歌曲形式,自调优美,自然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羹蹈;《金色的辉煌》,由哲盟委宣传部推并。…  相似文献   

18.
蒙古包史话     
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是那海洋里的点点白帆。蒙古包,这草原的特有建筑,伴随着世世代代的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 蒙古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它被称作“毡帐”和“穹庐”。古书记载,“庐”是一种搭建在田野里庵棚一类的东西,这便是蒙古包的原始状态。 蒙古包得名于何时?据《黑龙江外记》记载:“穹庐,国语(即满语)日蒙古博,俗读“博”为“包”。“蒙语称‘蒙古格勒’或‘班布克格尔’。如此说来,蒙古包还是译音呢。 建筑的奇特、明快使蒙古包又实用又美观,可以说,建一座蒙古包是以最简洁的手…  相似文献   

19.
高璐 《世纪桥》2011,(15):24-25
赫哲族作为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音乐的结构性信息即为音乐的形式所呈现出的信息,它充分体现着音乐在形式上的特点。笔者主要是从节奏节拍的有序性、旋律与调式的稳定性和曲式结构的简洁性方面,展开赫哲族民歌结构性信息呈现出的审美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歌曲:《富饶美丽的内蒙古》,由马盟盟委宣传部推荐。歌曲歌颂了内蒙古的辽阔、富饶、美丽.赞美了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祝愿着繁荣和腾飞,歌曲为蒙古族传统的长调形式,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曲调悠扬,旋律优美、抒情。戏剧:《彩虹》(现代京剧),由赤峰市委宣传部推荐。该剧通过两代教育工作者的不同经历,热情把歌了主人公的献身精神。该剧在唱腔设计上吸收了蒙古族民歌的特产、,又在一定程度上掉进了现代歌曲的旋律。电视剧(片):《角落》(片),由赤峰市委宣传部推荐。该片通过对两个完全不同的生命世界的展示,鲜明地表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