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立案审查程序是行政诉讼的必经环节。人民法院在接到当事人的起诉后必须及时组织人员对当事人的起诉材料进行审查,以核实是否符合法定的受理条件。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受理要件,人民法院应当及时予以立案受理,否则应当裁定不予受理。我国目前《行政诉讼法》及若干司法解释并未对行政诉讼的立案程序作详细的规定;实践中,各地法院的做法也并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进行监督,也不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案数量虽有明显增加,但法院平均收案量很低,在环境案件总量中占比几乎可忽略不计,法院对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仍需实质审查,并非起诉即能受理,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受法律严格限定。现状反映出的是,环境公益诉讼立案仍然不易。在立案制度层面,造成环境公益诉讼"立案难"的原因包括立案条件高阶化设定、实体审查前置、原告资格限制等,可以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立案标准的改造,将部分诉讼要件从立案条件中剥离,立案审查以形式审查为主、宽松实体审查为辅,对原告主体资格范围扩张,寻求环境公益诉讼立案难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诉讼作为纠纷解决的最后防线,立案审查制仍具有其可操作性.目前.立案审查制存在立案审查的审查范围过宽、诉讼时效的审查过细等缺陷,但与立案登记制相比更适合我国国情.法院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立案审查制,降低起诉条件,完善审查行为,防止提高起诉的门槛,相对宽松地适用弹性规定,并明文规定对当事人的救济条款,以及对法院的惩罚条款,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最新出台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明确我国将实行立案登记制,这是司法改革的一大重要进步,有利于解决实践中"立案难"的困境,保障当事人诉权,促进实质正义的实现。我国司法的现状决定了目前所实行的并不是"纯粹的立案登记制",法院仍需先对原告的起诉做形式上的审查。这就需要重构起诉状,对案前审查和案后审查做一个内容上的严格区分,使得立案登记制能够顺利开展,同时配套完善的审前准备程序以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5.
“起诉难”是目前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导致“起诉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法院立案审查的角度,分析了立案审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立案审查应以形式审查为原则,立案审查的范围应以起诉成立的条件为限,并探讨了法院在立案审查活动中的职责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司法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其中涉及不少对诉讼程序的改革,民事立案制度也由审查制改为登记制.立案作为诉讼系属开始的第一个环节,对整个民事诉讼具有重大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立案难的困境,立案审查制度饱受争议.随着诉权理论、程序正义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行立案登记制度已是势在必行.立案制度改革后,立案庭功能的重新定位.也对审前程序的重新构建提出了要求.同时,立案制度的顺利改革,登记制度的功效发挥,也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立案登记的实施规范了立案人员的操作程序,使民事案件更容易进入司法程序。但法律规定的起诉要件涵括了大量实体诉讼要件,加上司法为民的理念、立案部门的职能定位、审前程序的缺失、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作用的有限等使民事立案登记扭曲"生长"。因此,应将民事与行政案件在立案登记中区别开来,在民事诉讼中实施降低起诉条件、加强审判管理、独立并落实审前程序、设置诉前强制调解程序等措施落实立案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8.
民事立案制度应该具有确认诉权、保障诉权行使和案件分流的功能。我国实行立案审查制,人民法院的立案工作遵循便利人民群众诉讼、便利人民法院审判的原则。但在权力本位的立法之下,当事人不能参与立案审查程序,两便原则被演绎为审判利益取代诉权成为是否立案的决定性标准。立案制度出现功能梗阻。重构立案审查制的核心在于维护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立案程序中应该建立对于审判权的诉权和检察权的双重制约机制,并通过立法鼓励、规范立案调解的适用,实现程序分流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民事立案制度中的立案条件、立案程序及其现实性等三方面的分析,认为我国民事立案制度在理论上绝对化了实体权利对诉权的决定作用,逻辑上是结论先于条件,有先审后判之虞;在程序上与民事诉讼的一些基本原则、精神和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脱节;在实践上不具可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事立案应改实质审查为形式审查的观点以及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刑事立案程序作为刑事诉讼的启动程序,其地位不言而喻.近年来,学界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刑事立案程序的合理性和独立性进行质疑,并要求借鉴国外的相关制度、经验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立案程序.有的学者主张在立法中将立案作为一编与侦查、起诉、审判等并列;有的提出了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启动的原则性构想;还有的主张不再将立案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程序.上述各种方案都存在明显不足.要想合理改革刑事立案程序,首先应明确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合理地促进打击犯罪,有限地保障人权价值;其次要保留刑事立案程序、明确和规范初查程序,并确立初查程序中被查人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1.
刑事立案程序是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和开展刑事侦查的必经程序,立案审查又是刑事立案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对立案审查的内容、方式规定得十分模糊。在实践中,现行刑事立案程序的理论意义与其实际司法效果存在着明显的背离。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立案审查程序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从形式上看,我国法院的立案制度已从立案审查制变革为立案登记制。在立案制度下,主要存在着"诉案模式"、"事前审查模式"、"绝对模式"和"诉状登记模式"等多种立案模式。新《行政诉讼法》率先响应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改革法院立案制度的规定,在相关法律条文中新增了关于登记立案的条款。然而,与立案密切相关的起诉条件却基本没有修改,即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依然存在高阶化问题。从立案模式来说,当前行政诉讼实质上沿袭了立案审查制下的"诉案模式",而非立案登记制下的"诉状登记模式"。应该降低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并在立案制度中确立"诉状登记模式",才能形成真正意义的登记制。为推动立案制度的规范运行,还应该在明确立案审查标准、优化行政立案与行政审判职能等方面作出改进,并构建与"诉状登记模式"相配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1997年5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行的《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对立案阶段的有关事实提出了证明要求,规定起诉“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从而提出了“起诉证据”这一诉讼理论新课题。人民法院在审查各类告诉案件中(本文仅指民事和经济纠纷案件),如何正确行使对起诉证据的审查权,既保证案件的受理质量,又不致侵害当事人的起诉权,避免因滥用审查权力导致出现新的“告诉难”,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中也乏借鉴的经验。在立案阶段对起诉证据进行审查时,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掌握起…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刑事立案程序在运行中出现了虚置和异化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立案条件设置过高,立案审查手段定性不明,在立案中受行政干扰严重等。所以我们要从完善立案的条件和标准,明确立案审查行为的性质,加强刑事立案程序运行的司法独立性等方面来加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的诉讼要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要件是从程序角度判断"诉"的合法性重要依据,其丰富的内容要求法官在一个比较严谨的程序中依职权加以审查,以保证作出的实体判决或其他处理结果符合诉讼程序的要求.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在未使用诉讼要件这一术语的情况下仍将相关程序性要求规定得较为详细,但问题是,我国当前立法与司法实践却把诉讼要件作为起诉条件在起诉受理程序中加以审查认定,这一方面导致启动诉讼程序的门槛过高,民众普遍抱怨起诉困难,另一方面也致使部分程序性裁定缺少必要的程序保障,重要的诉讼要件处理程序严重失范.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依法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活动。这一活动以司法机关的立案为程序开始启动的标志。刑事诉讼法中立案管辖的规定,明确了公,检,法机关各自受理刑事案件权限和职责,以利于它们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也便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按照管辖范围向公,检,法机关控告,检举犯罪,本文全面概述了的刑事诉讼有关立案管辖的法律规定,以及在司法实践中执行立案管辖中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事再审立案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再审程序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再审立案环节。在司法实践中,再审立案工作在立案审查的主体、审查的方式和范围等方面都很混乱,其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再审程序是当事人诉权和法院自由裁量权相互作用下的特殊程序,也没有认识到立案审查的相对独立性。应当从司法实际出发建构再审立案程序。  相似文献   

18.
信访权利救济机制是一种特殊的、补充性权利救济机制,其受案范围不仅包括不能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纠纷,也应包括重大、紧急事项以及诉讼等方式不能实质性解决的纠纷。对信访立案制度进行法律规制,一方面要加强信访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信访信息交流效率,为信访立案法律规制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则要强化信访立案和受理的程序规则,避免案件受理的随意性,保障信访人的信访权,降低越级访、闹访、缠访等"非法访"。  相似文献   

19.
立案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它标志着刑事诉讼的开始。而立案标准则是启动立案程序的法律条件和重要法码。如果公安、检察、法院及其他执法部门所制定的立案标准不符合立案条件,那么就不能据之作出立案决定,否则应属违法立案,违背法治。笔者现就公安部对盗窃刑事案件所规定的立案标准提出质疑,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立案制度作为我国的刑事诉讼启动程序发挥着屏蔽功能和权利保障作用,但是立案前的调查手段缺乏法律依据,立案条件过高,阻碍了立案制度目的的实现。我国刑事立法应该取消立案的独立性,明确规定初查制度,并在立案后引入严格的司法审查机制来保障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