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颖 《青年探索》2005,(2):7-10
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对青少年具有特殊亲和力的亚文化形态,它构成了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文化背景。流行文化的影响流动于政治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中,制约着社会教化的统一性和个体内化的积极性,微观上起作用于个体政治人格的成长,宏观上影响政治文化的传承。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特殊的存在方式、心理机制以及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制约作用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加强对我国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对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途径的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宏观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研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为人类社会铸就了一柄双刃剑,互联网也不例外。互联网的勃兴将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夯实其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培养其政治理性,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良性发展。但是,如果不加以适当引导,互联网也会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造成诸多消极影响。研究互联网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工作,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政治人格,也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人的政治现代化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的政治现代化要借助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来完成,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是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旨归,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本质、内容、目标及实施条件等是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助推剂,公民政治生活实践是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促进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的主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网络政治信息是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发展的一种新兴载体,因其覆盖面广、时效性强、自主选择等特征,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培养政治认知、政治责任感发挥极大的正能量作用。同时,网络政治信息传播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良、消极的一面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带来一定的负能量。因此,通过探索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调控,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政治信息传播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正能量,调节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的负能量作用,从而促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机制是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和实现的。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进行依赖于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把握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教化机制、内化机制、反馈调节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是激发当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凸显其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其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有助于培育和传播主流政治文化、提供积极的网络政治实践和政治训练.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消解特定社会主流政治价值观、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少年作为社会公民的社会属性.正视这些影响和作用,发挥出网络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正能量,不仅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进程,还有利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郑海波  李吉芳 《前沿》2013,(10):155-157
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种种障碍是反学校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障碍主要体现在青少年社会化资源的亏空和社会化资源的欠整合两个方面。青少年的"显性—制度化"的社会化资源和"隐性—非制度化"社会化资源都面临亏空与不足。青少年社会化资源欠整合的问题,包括青少年社会化目标导向系统欠整合、社会化动力不足、青少年社会化途径欠整合和社会化评价系统欠整合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色情犯罪缺陷人格表现为青少年不正确的需求结构、缺乏正确的社会规范意识以及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时青少年网络色情缺陷人格生成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造成了青少年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两方面的缺失,从而造成社会化的障碍,没有将社会抵制网络色情主流价值观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选择的个体意识,对网络色情不能采取否定的态度.为此,我们应根据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人格.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青少年社团组织凸现出其重要角色。在当前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中,青少年社团由于其自身的组织性、志愿公益性、弱独立性与强依存性等特点,其扮演的角色与功能与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仅能通过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传播政治文化来传递和推进政治社会化,还能通过对社会政治稳定的追求实现政治社会化。而为了实现两者更好的结合,需要积极构建政治化组织与社会化组织的和谐态势,加强青少年社团的能力建设以及保持政治社会化媒介传导的一致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