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法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众利益保护的凸显性、法律介入全部民生事务四大特点和平等价值、人权价值和正义价值三大价值.构建民生法治必须坚持系统性、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三大原则.  相似文献   

2.
葛雅兰 《探索》2005,(5):188-191
法的价值是法学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探讨法的价值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本文是对众多学者关于法的价值的内涵和属性、内容体系和存在形式、分类和层次、合理性和实现等方面的研究,做的一个简略述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来,法学界围绕民生法治建设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笔者从民生法治一词的源起、民生如何走进法治视域、民生与法治的关系、民生法治的概念和推进民生法治建设的路径等方面,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关于民生法治建设研究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虽然没有使用过民生这一概念,但在他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充分体现了对于民生的关注,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对民生问题的理解和实践有一定的独创性贡献,对于我们今天改善民生问题留下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是新时期民生思想的重要思想渊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新刚 《唯实》2011,(11):59-61
把民生理念融入法治之中,构建民生法治,既为法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强民生法治建设,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确保民生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平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为改善民生提供切实保障;司法机关应当从保护民生权利、救济民生利益的角度进行理念设计和制度安排,不断提高司法保障民生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及其需要为民生的逻辑起点、现实基础和思想内核,在对资本主义民生问题进行揭露剖析的基础上,把个体的全面化发展作为民生的最终目标,并指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深入研究马克思民生思想,了解其当代价值,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伦理学角度研究民生问题并提出建构民生伦理的任务,是研究民生问题的一个全新视野.民生伦理就是指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提出的政策或主张及其内蕴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取向,民众对社会的民生状态和政府的民生政策所持的道德态度、所作的道德评价及其道德标准.当代中国民生伦理应坚持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基础;以以人为本为价值核心;以民生幸福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保障与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当前存在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已成为公众与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因此,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选择应趋向于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以此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使我们看到传统法学的价值取向存在许多局限性,它也使我国既有的法学理论进一步更新,同时赋予法律价值以崭新的含义,并且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各种价值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0.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党对民生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始终把为人民大众谋幸福作为己任,对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给予高度关注和深切关怀。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更加重视民生问题,通过一系列民生建设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我国民生状况,充分坚持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民生取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民生价值取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考量,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孙宏锋 《世纪桥》2010,(15):105-106
陈云的民生思想,是对孙中山先生民生思想的继承与重要改造,也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制定经济政策,领导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陈云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上对其进行了理论探讨。这既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的追思,也是找寻其民生思想与当代社会的最佳结合点的有益实践,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更好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民生权利的马克思主义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权利所蕴含的内容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更新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社会民生权利的改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采取不同的政策选择.我们既要在经济发展中继续实行市场竞争为主的原则,又要在社会建设中实行全民普惠的原则.在民生问题凸现的今天,有必要在兼顾效率的基础上实行社会权利高于市场权利的原则,使共同富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的利益矛盾和纠纷亦不断增多,并以各种不断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方式集中爆发,以民生为代表的利益问题日益引人关注。法是人类社会利益矛盾纠纷不可调和的产物,法治能够为民生问题提供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解决途径,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要走法治的道路。当前,中国法治还不能有效应对民生发展的需求。只有加强建设,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的法治保证。  相似文献   

14.
民生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伦理的价值目标,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念的转变。当今社会,贫困和收入差距成为影响民生幸福的经济因素;制度和决策的偏差与不公正成为影响民生幸福的政治因素;传统的发展观念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影响民生幸福的社会因素。当今的社会背景之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民生幸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民生史观是孙中山在经济学中寻找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中创立的,也可视为孙中山从人求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创造性的阐释。民生史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和评价民生史观才能显现出它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法的价值、利益与权利义务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益是法的价值的物质化基础,法的价值是利益的精神化抽象,权利义务既确认、分配与调整利益是利益的制度化,又保障着法律价值的实现,内涵着法价值的追求和妥协与保障着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4,(1)
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法治精神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推进日益深入民心。本文尝试从法的本质特征入手,结合目前一些经济社会现象详细探讨法的局限性,并就法治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进程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放宽法律的视界:国家法与民间法关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亮  秦勇 《求实》2006,(3):68-70
在中国乡村社会,大量的民间法在实际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法以“法治”名义强行介入乡村是困难的,或者说,往往是失败的,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深沉的张力,这是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法学工作者应该放宽“法律”的视界,深入乡野,关注法律运行的实然性,寻找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宏 《探索》2007,1(6):51-54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但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建设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曹文宏 《唯实》2008,1(2):81-85
表现为经济、社会问题的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