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鑫 《理论建设》2014,(4):39-42
从十八大的社会管理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社会治理,这样快的转换令不少人疑惑。比较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及各自的实践,有助于说明变革的原因。社会治理强调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力量良性互动。发达国家的社会治理实践显示出了它的合理性。我国深化改革以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就必须松开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权,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需要变革为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需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这契合我党的群众路线理念。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建设的理念从社会管理跃变为社会治理。跃变发生相对近急,不少学者、干部、群众面临疑惑: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有何异同?若社会管理在当前已不合时宜而社会治理又凭何有效?笔者针对以上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与群众路线的目标都是强调公共利益最大化。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治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严格走群众路线才能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满足群众利益才能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始终。社会治理是政府、民间组织和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4.
党的群众路线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法宝。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治理面临转型矛盾多重叠加、维稳压力"绑架"地方政府、党政包揽替代多元协同等多种现实困境。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瞄定群众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取向,以群众路线为根本方法,通过强化基本公共服务、重塑社会利益结构、推进参与性治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政党中心主义"政治中,群众路线在历史空间的演进中分别承载着革命取向的建国功能和执政取向的治国功能。在执政治国逻辑指向下,当前已有张力的群众路线(地位分立、利益分化、互动分离)及其教育必须实行"原则上的主体间性、方法上的双向互动、路径上的群众参与"策略,以期达到国家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和谐世界"的倡导,不仅是中国政府对全球治理的回应,同时也是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理念的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反映出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乡村治理的提出和实践,需要我们考量西方的治理理论,从而为中国的乡村治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最后实现中国乡村的善治。  相似文献   

7.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踏上了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包容性增长"为中心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新征程。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是建立良性的社会运行体制,消除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出社会活力,最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现代性"社会。  相似文献   

8.
王名  蓝煜昕 《前线》2014,(6):52-5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新表述,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目标之下,社会改革领域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可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执政理念上呈现从"管理"到"治理"的重要转型。回顾党的十八大  相似文献   

9.
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基层性、复杂性等特征,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部门治理碎片化、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社会资本发育不良三个方面。协同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各子系统的协同性、共同制定公共规则,因此协同治理成为基层社会善治的必然选择:通过协同治理构建整体性政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通过协同治理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协同治理积累培育社会资本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执政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今天,越来越突显其巩固执政合法性、保证科学决策和正风修廉的网络社会治理三维价值。面对网络文化,特别是网络政治发展所带来三维效应退化消解的挑战,必须从价值观念、制度机制和从网能力三方面入手予以对策分析,才能真正让群众路线插上科技翅膀,创新发挥其网络社会治理价值,成为党和人民福祉永远的生命线保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社会管理方式呈现出明显的运动式治理的特征,这一方式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自身存在着许多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治理的社会基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治理方式必然要从运动式管理走向常态化治理.为此,必须建立多元互动模式,形成常态化治理的多元治理体系;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常态化治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执法监督,完善常态化治理的追责机制;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常态化治理的主动意识.  相似文献   

13.
郭风英 《求实》2016,(2):90-96
缘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差异,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基于此理论视角,中国学者在分析社会治理问题时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思路,预设了不同的操作路径。主张重塑"国家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主体性互构论",强调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国家在行动、市场在行动、社会在行动",推动"国家、市场、社会"之间合作共治、互构互强,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相呼应,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与中国治道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占营 《探索》2003,(3):37-40
本文首先论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治道变革所主要涉及的两大最新理论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治道变革的必然性和驱动力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国治道变革的路径选择和治理及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技术变革赋能政府治理转型,为政府治理从数字治理走向智慧治理提供机遇和支撑。人工智能赋能政府治理转型,遵循情境转换、理念嬗变、技术创新、功能转化、机制完善和价值实现的逻辑机理。面对人工智能赋能政府治理转型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需要从技术应用、决策辅助、数据安全、民主参与和价值实现层面厘清赋能边界,坚持技术祛魅与技术化归相结合,强化智能决策与人类决策相融合,注重数据运作与规范管理相配合,突出政府主导与民主参与相适应,实现多元价值与统一规范相协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规范应用助力政府智慧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基本方式。成都市学习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是基于对群众路线的理论优势和对治理的实践意义的认识,因应本地治理困境而起,围绕"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展开:通过制度预设,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组织化培育,激发群众民主参与,助推家园共治;通过构建群众民主监督体系,问效于民。无论从机制、组织还是体系入手,成都的探索都统一于拓展群众路线的制度空间以深化民主治理实效、增进执政党的政治正当性之中。成都实践在机制、组织和体系上都存有改进空间,促使人们由认识民主治理与群众路线互为依存,群众路线的制度化出路也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逻辑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龙栋 《唯实》2005,2(12):24-26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从重政治统治向重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转换。因此,从逻辑上说,推进社会治理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还具有可行性。同时,面对全新的社会格局,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治理管理体制也是刻不容缓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转变。社会治理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十年来历经了初始建立、深化完善和持续创新三个阶段的变革。其背后的运行逻辑主要有:制度逻辑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引领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实践逻辑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价值逻辑上共享美好生活驱动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进而推动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不断变革。通过梳理总结,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主要有:必须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必须始终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道路,必须始终坚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治理与其他领域治理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21,(3)
贫困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一个持续—波动的连续谱系。伴随着贫困状态在平缓与波动之间的循环演变,贫困治理也在以社会救助为主体的常规性治理和以反贫困运动为主体的突击性治理之间不断转化。基于对象—需求—目标—体系—机制的贫困治理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和贫困治理的系统开展,中国贫困对象及其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换,贫困对象从绝对贫困群体向相对贫困群体扩展,贫困对象的需求则从基本生存需求向多维发展需求延伸。随着贫困治理背景的全方位转换,社会救助作为后扶贫开发时代贫困治理的主要措施,也需要实现制度转型:确立保障生存与促进发展相结合的目标定位;在补齐社会救助制度短板的基础上,构建保障生存型和促进发展型救助制度体系,并加强二者的联动;在对象识别、分类救助、管理协调和业务经办等方面改进和创新社会救助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亮点之一,表明我们党对如何实现社会善治,推进平安中国的建设达到了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必须转变观念,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预防化解矛盾,学习借鉴创新,澄清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