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实》2015,(9)
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塑造公共意识、促进产城融合,因而成为城镇化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人与地、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现代化"是城镇化质量的应有之义。据此评判,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规划理念落后,供求矛盾突出;追求宏大平整,破坏自然肌理;割裂历史文脉,丧失文化个性;突出审美价值,忽视人文关怀;排斥弱势群体,加剧社会隔离等。为此,政府应把政策干预的重点放在四个方面,即挖掘私人资本与资源,构建完善的公共空间体系;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形成个性鲜明的公共空间;转变设计理念,强化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发挥非政府机构作用,建立公共空间的大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考察新型城镇化有许多不同的学科视角和理论方法。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视角来看,新型城镇化实质上就是公共权力的空间重组。在城乡社区的空间权力关系上,追求城乡平等发展权;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层级关系上,尊重地方的自主发展权;在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关系上,实现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良性互动,维护公民权;在全球化霸权与民族国家主权的权力关系上,提升城市竞争优势,争取城市发展的话语权。城镇化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适时转变和不断优化,以及政府公共权力运行的公开化及其与空间的良性互动。传统城镇化的突出问题正是表现在政府职能定位的错乱和政府公共权力运行的失当,包括政府职能的“越位”与“越权”、“缺位”与“失权”、“错位”与“乱权”。新型城镇化依托顶层设计,合理分权,构建府际政策协调机制;利用市场力量,简政放权,建构政府与市场合力机制,构建官方一民间合作机制;扩大公众参与,还权于民,建构官民合作机制;提升城市竞争优势,争取话语权,构筑国际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公共生活的场所,关系到每一个市民的生存状态、生活水准和生活幸福,其水平和质量是一座城市成熟与否的标志,上自城市决策者、规划设计者,下至城市建设者和普通市民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为实现将鞍山建设成为经济振兴、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的世界级钢铁基地、全国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以近现代工业文化为特色的现代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关注鞍山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其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和档次,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和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海永  陈国婷 《湘潮》2015,(4):87-88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初见成效,取得良好进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关于如何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本文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发,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去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分析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策。  相似文献   

5.
研究沈阳市城市公共空间的战略规划和管理,按照人性化、功能化、美观化、市场化和系统化的思路整合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领军作用,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东北亚地区社会文明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的乡村、社区公共空间,是建设和谐乡村、和谐社区的重要方面。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随着城乡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和乡村的公共空间加速整合,形成了新的城市社区。本文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就新社区公共空间具有的较强的继承性、集中性、政治性、参与性及其影响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认为和谐的新的公共空间重建要建构全新的经济空间、要从基层民主建设入手推进新社区公共空间自主整合、要从推进社会服务均等和建构文化空间入手构建和谐社区、要在宽尺度的社会管理中构建新市民的联系纽带。  相似文献   

7.
社区公共空间已成为居民多样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虽然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成就显著,且日趋形成自己特色,但因社区空间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缺失、行政力量干预、居民公共参与不足、市场力量强势等因素使得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存在潜在的问题与挑战。在实践中,社区空间治理要从价值理念塑造、治理结构优化、信任重构与监督责任下沉方面努力,促进社区空间多元治理主体的相互博弈、协商与合作。通过提高空间治理法制化水平、增强空间治理自主性、完善空间多元治理体系、唤醒社区空间活力和突出空间治理创新性等途径,可以实现良好的社区空间治理。  相似文献   

8.
兵团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需要建设大量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如何筹集建设资金,采取何种建设模式对促进兵团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兵团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兵团城镇化建设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应用PPP模式,对兵团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探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农村城镇化的关键之举是推动小城镇建设。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当前,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小城镇、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强化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发展现代乡村社会、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等,对促进农业、农民、农村的现代化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黄长伟  孙雅欣 《世纪桥》2015,(12):55-56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只有农村和农民的阅读解决了,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全民阅读,如何在城镇化背景下建立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建立我国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策略和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4,(2)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镇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中国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道德调节也从私人生活领域向着公共生活领域转变,亟需提升民众的公共美德品质。但是我国无论是历史发展还是现代化的转变及文化发展都异于一些西方国家,因此必须找到适宜中国发展情景的公共美德价值及其外在形态。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德性精髓,适应中国发展情景,体现本土的发展脉络,以制度促美德,创新公共美德养成机制是进行本土化研究,提升公共美德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公共冲突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公共冲突爆发存在诸多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农村公共冲突治理路径选择包括发展多元化治理主体,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建设农村公共冲突交流和整合机制,规范农村公共冲突制动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秩序与整合:村落多元公共空间的型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落多元公共空间具有强化地方认同、整合地方秩序的功能。近百年来的乡村社会变迁表明,乡土多元公共空间正在经历着结构转型。乡村社会结构从原有的民众、乡绅和国家的三元关系演变成国家与农户之间的二元关系,意味着原有乡土公共空间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治理权威的消亡。人民公社时期建立政治性社区的公共空间,是一种全能主义的治理方式,政治性社区对村落内生多元公共空间政治意识形态和组织结构的改造替代了地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土公共空间急需从国家与乡土内部的糅合中发育出新型的公共空间,以维系乡土社会的整合和秩序。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治理过程,社区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力量。作为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的末梢,社区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城市整体的危机管理绩效。由于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社区在危机管理中具有信息、资源、沟通和行动等优势,然而,应急组织结构的弱化和社区自治建设的薄弱限制了社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效能最大化。切实提高基层的应急管理能力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因此应该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科学制定社区危机管理规划,培育良好的社会应急文化,加快社区危机管理能力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中的空间分析方法,以环三都澳区域的城镇化为研究视角,考察了环三都澳区域推进城镇化的潜在优势,展示了环三都澳区域城镇化的基本态势和不足之处,进而深入剖析了环三都澳区域空间要素同质化、空间活动碎片化、空间组织僵矮化等空间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对城镇化的阻碍和束缚,最后提出了地缘通道空间的构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推进、沿海城市走廊带的打造、簇群式城市空间架构的优化的对策思路,对于环三都澳区域城镇化的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农民工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保障不力,文化供给比较简单,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及运行机制不完善等不足。为此,应从把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纳入当地政府的基本职责,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危机在社会需求和政府能力之间存在一种极大的张力,其本质不仅是构建现代危机管理体系的问题,还是政府与社会权力关系重构的问题。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目标的根本在于建立"自治、共治、公治"并行的现代公共危机治理模式,在公共危机事件干预全过程和公共危机治理全要素支持的双层叠加回应机制中设计城市公共危机治理的体系结构,将风险管理(R)、危胁管理(H)、应急管理(E)和灾害管理(D)整合形成连续统的治理框架,打造全主体参与、全要素剖析、全过程应对的协作网络和制度平台,形成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应急预案有效、机构职能明确、技术手段先进的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21,(2)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可以自由出入并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其形态和功能对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乡村正逐渐由传统生产社会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型,乡村的消费属性日益突出。在消费社会,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呈现出资本化趋势,即资本与空间深度融合,资本成为推动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公共空间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资本化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乡村公共空间也存在诸多问题。克服空间的资本化危机,需要以公共性为导向,通过树立正确的空间发展观、促进社会参与、创新治理机制、丰富乡村公共活动等途径,重构乡村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9.
正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兵团"三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并把城镇化建设列在首位,进一步明确了兵团的社会管理职能,本文试图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对兵团农牧团场社会管理中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以此对推动农牧团场社会管理健康进行有所帮助。一、公共产品的基本含义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等特征,用于满足全体成员公共需要的产品。农牧团场公共产品则可定义为相对于在农牧团场生活的民  相似文献   

20.
公民公共意识的产生源于个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实际需要。在不断适应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实际需要演化出了类型各异的规范体系或公共意识。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空间里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共意识是指人们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的,是人们对所处的公共场合的基本态度和看法,决定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公共意识教育则需要围绕民主、自由、平等、法律与秩序,责任与诚信的维度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公民公共意识提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