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圳经过18年的建设,已从过去的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的一座新兴城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深圳正面临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深圳定位为经济中心城市,对特区新优势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把深圳建成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将产生重大促进作用。这一新定位,无疑给处于“特区中的特区”──福田保税区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圳经济中心城市建设中,福田保税区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能否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支撑点?本文集中对这些问题作一…  相似文献   

2.
一、"龙(?)"、"三个中心"是上海城市建设的"纲" 九十年代是上海城市建设的黄金时期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第二部分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中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党中央在党的代表大会上阐明上海城市的性质,这是第一次.并且明确了上海不是一个地区性的多功能城市,而是一  相似文献   

3.
深圳是中国的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创业的十五年里,深圳以伟大的开拓精神和实干精神,以中国史无前例、举世罕见的速度,把一个小小的渔村建设成了一个拥有三百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但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深圳不应该只是经济的,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特风貌、精神内核,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不应让人们认为深圳不过是个可赚钱的地方,而应该有自己的凝聚力,她应该把自己建设成一个文化都市,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高度发展的城市。深圳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为自己的城市文化建设定位。一、思考的前提──定位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上海旅游业发展的定位是都市型旅游。黄菊同志在市旅游两委组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如何形成上海都市型旅游的特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要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和经济中心城市资源的优势;二要充分发挥城市新景观的作用;三要充分发挥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用最短时期壮大旅游产业的规模。一、上海发展锡市旅游的优势市委、市政府将上海旅游定位为都市旅游,主题是十分准确的。上海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应确立于如何把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商业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从大旅游的角度看,上海都市旅游具有独特的资源开发优势。1、传统优势…  相似文献   

5.
在人才高地建设方面,上海率先提出了“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口号。沈荣华、严望良在《新世界上海人才战略》一文中又提出,上海人才聚集的目的是建立世界人才高地。聚集人才战略的核心是“两高一青”,即高层次人才、高科技人才,优秀青年刨业人才。这无疑是有胆有识、气魄恢宏的伟大战略目标,这意味上海将率先占人才竞争制高点。从长远看,全国也应该有这样的战略目标,我这里不想讲一城一地的具体人才高地建设,只就全国宏观意义讲讲我个人的几点看法。首先,国家要研究国际人才高地的发展,即形成过程,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人才高地发展历程。我想一个国家各省、各地区的大城市、中心城市,无疑是该地区的人才高地。比如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大学和高科技集中的企业,必是聚集高层次人才之地。在八九十年代形成的美国硅谷,就是它能吸引和聚集一地一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一流人才,特别是世界级的优秀人才的地方。这就是人才国际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高层次流动人才多。这种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是先进科技的创造者,即载体。据说美国  相似文献   

6.
2008年6月1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城市,以期深圳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再次成为“排头兵”,为全国探索出经验,并提供示范作用。目前,深圳市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抓紧研究编制《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2008——2015年)》,该规划的首要内容,就是立足于深圳自主创新的现状和优势,明确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定位和原则。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深圳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的战略目标.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了深圳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的战略定位.国际化城市有诸多发展模式,比较而言,深圳与洛杉矶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太平洋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都是各自国家的制造业中心,都有移民城市的特质,其崛起都得益于特殊的历史机遇,但都不是传统的中心城市.洛杉矶从一个远离美国经济中心的小镇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成为太平洋经济圈中重要的全球性城市,较之其它城市,其成功经验更值得深圳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人才高地建设方面,上海率先提出了“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口号。沈荣华、严望良在《新世界上海人才战略》一文中又提出,上海人才聚集的目的是建立世界人才高地。聚集人才战略的核心是“两高一青”,即高层次人才、高科技人才,优秀青年创业人才。这无疑是有胆有识、气魄恢宏的伟大战略目标,这意味上海将率先占领人才竞争制高点。从长远看,全国也应该有这样的战略目标,我这里不想讲一城一地的具体人才高地建设,只想从宏观意义上讲讲我个人的几点看法。首先,国家要研究国际人才高地的发展形成过程,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人才高地发展历程。我想一个国家各省、各地区的大城市、中心城市,无疑是该地区的人才高地。比如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大学和高科技集中的企业,必是聚集高层次人才之地。在八九十年代形成的美国硅谷,就是它能吸引争聚集一地一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一流人才,特别  相似文献   

9.
研究青少年犯罪趋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上海己经进入了一个改造振兴的新的发展时期。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中央对上海的要求,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己经制定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上海经济发展战略、上海文化发展战略三张宏伟蓝图,不久前又制定了“七五”期间上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规划。计划在本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  相似文献   

10.
一、上海工业发展定位和今后三五年的工业奋斗目标(一)上海工业的定位上海工业在今后三五年中要有大的发展,首先就必须明确上海工业的自身定位、行业定位和产品定位。上海工业的自身定位,集中起来,就是要在全国和周边省市的发展中“跳出来”,坚持“高”和“特”,领先一步,高人一筹,形成特色,在结构趋同的情况下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能与上海特大型城市的发展需要和功能完善相匹配、相适应,科技创新走在前面,市场竞争独占先机,不仅成为上海经济的支撑产业和先导产业,而且在全国发挥重要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上海工业的行业定…  相似文献   

11.
简讯     
国家确定五大中心城市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专家指出,所谓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在全国具备引  相似文献   

12.
《瞭望》1992,(1)
绥芬河市担负着商品集散、劳务输出,以及参与东北亚地区开发的重任,基础设施薄弱已日益成为建设沿边开放城市必须大力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中心是两个问题:一是按照什么目标和水准来规划沿边开放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的顺序。另一个是怎  相似文献   

13.
<正>为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铺路"可以说,上海自贸区从中央没有拿到任何特殊政策,拿到的是一个任务清单,要承担在全国探索试验制度建设和引领改革开放的任务,但怎么做要自己去探索,这是今天上海自贸区所处的位置。要从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寻找自贸区的方向和定位。国家对上海自贸区的要求有"三新",即国际竞争的新优势,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国际合作的新平台。那么自贸区试验的国家战略背景是什么?我觉得有四个方面,那就是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上海将在二十一世纪初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要使上海城市建设在原有基础上有一个新的大发展,这对于面向新世纪,既承担改造与振兴重任,又肩负发展与创新使命的上海建设行业来说不仅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且面临着有利的机遇。因此,展望未来上海城市建设发展前景,探讨建设人才高地构筑,制定人才高地构筑的对策措施,对实现上海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根据《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上海》的规划目标,上海的城市建设到2010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心城市格局;形成现代化国际城市基…  相似文献   

15.
吴解生 《党政论坛》2003,(12):36-37
全国党校校长会议和上海党校 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探索新 时期加强、改进党校工作的新思路,开创党校工作的新局面已成为当前各级党委和党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一.围绕党的工作中心,明确党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上海要在本世纪初率先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需要一大批  相似文献   

16.
在振兴上海、开发浦东的新形势下,上海商业进入了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海商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走出一条在特大型城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商业的新路子?怎样尽快地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中心,使商业成为上海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上海市人民政府财贸办公室主任张俊杰. 问:发展上海经济为什么必须重视发展商业?  相似文献   

17.
去年,广东省委第八次党代会和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分别提出要加快深圳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建设,为处在进行二次创业和迈向21世纪关键时期的深圳明确了进一步发展的新目标。这一新目标的定位,对于深圳增创新优势,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改革的试验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地的带动以及对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等四个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然,深圳到底能不能建成经济中心城市,建成怎样的经济中心城市,以及深圳如何建设经济中心城市等,这些便是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的问题。从作为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规划和发展深圳…  相似文献   

18.
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作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必须从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首先是选在何处建:要从项目所在地发现优势并加以发挥.其次是建设什么样:要在规划、设计中明确它的定位和标准.再次是如何建:要在实施蓝图中不断寻求对策、措施.本文主要是对选址优势、项目定位与建设对策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1992年 ,党中央提出 :“在本世纪末 ,把上海建成远东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并以上海为龙头 ,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1996年1月 ,国务院在上海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关问题 ,会议指出 :“从全局看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际政治斗争和经济竞争的要求 ,意义重大。”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率先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也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 ,世界上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有纽约、…  相似文献   

20.
如何进一步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开放性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以使这座城市不仅以物理时间,而以高度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跨入二十一世纪?要做到这一点,上海应该以一种跨世纪的意识,明确自己在当代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在全世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并且以这种功能定位去努力完成这种使命.上海未来三年的文化建设应该克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做法,应该从高起点出发,充分体现出现代一流都市独具的大气魄、大构思、大手笔.未来上海文化建设三大任务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