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畅 《党政论坛》2009,(5):63-63
封建王朝治理国家,往往靠“奏折”。“奏折”是下面官员向朝廷汇报情况,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请示工作的手段。皇帝依此掌握情况,做出决断,发出号令.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位朋友寄给我一本关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书稿,其中对当代青年工人有这样一段论述:“他们会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企业中(包括全社会)发生的诸种现象,使用自己的大脑去辨别和审判这些现象的合理性(这是当代青年职工区别于我们过去年代的老职工的鲜明特点,即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思考,而不愿意仅仅只作‘小绵羊’式的工人)。”对两代职工的这种对比方法,为许多人所接受。但这种对比并不准确。说当代青年爱思考,不轻信,似乎对,但又不完全如此。如果说现在相当一部分青年不轻信党的宣传(所谓不信“官方”的话),大概比较符合实际。问题是他们轻信另外一些东西,如轻信西方世界的所谓“民  相似文献   

3.
“眼见为实”是一句广为流传的非常有益的生活格言,它教诲人们不要轻信“耳听”,因为“耳听为虚”。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眼见”也并不一定“为实”,或者说,单凭“我看到”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人们既不轻信“耳听”,也不盲从“眼见”,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先说假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或许都看过魔术表演。魔术手法、魔术道具作为职业秘密,那是密而不宣的,而魔术表演的特点是不向观众如实地交代操作的全部条件和过程,不接受人们对其条件和过程的检查和验证。其中…  相似文献   

4.
康熙是中国清朝颇有建树的一代君主。他在位61年,励精图治,创立了“康熙盛世”。考察其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他善用人才。所以,他一生中对人才的收揽、培养和使用颇费苦心,留下了丰富的用人思想和理论,值得我们今天研究和借鉴。当然康熙的用人思想与实践属于剥削阶级范畴,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和需要。这点我们在研究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5.
钱行 《瞭望》1985,(39)
这篇文章犹如一篇“人物小传”,把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如何从一个“密苏里人”(“我是密苏里人”在美国是一句谚语,意为眼见为实,不轻信,不受糊弄)到“国际人,”叙写得有声有色。文中特别提到了斯诺和鲁迅、宋庆龄的友谊。  相似文献   

6.
梦缘 《各界》2022,(1):57-59
奏折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也是皇帝与大臣之间重要的沟通媒介.通过批阅奏折,皇帝可以了解官员的日常工作及地方突发情形.但在皇帝每日批阅的奏折中,除了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有大量雨雪主题的奏折,而这些报雨的奏折甚至会多到"刷屏".  相似文献   

7.
假山     
黄裳 《瞭望》1991,(11)
30多年前偶然在旧书店买得叶燮的《已畦集》22卷,康熙写刻本,非常高兴。尤其有趣的是这是刘蓉峰(恕)的藏书。前后有“花步寒碧庄藏”、“曾在东山刘惺常处”、“寒碧庄章”、“臣恕私印”、“蓉峰氏”等七八方印记。刘蓉峰就是今天苏州有名的留园的旧时主人。 叶燮是清初的名诗人,他的《原诗》是清人诗话中的名作,后来我也得到了一部康熙原刻本。籍贯署的是嘉善,但在文集前却署吴江。其实他晚年是住在苏州的。文集中有一篇《假山说》,是很有意思的文字。他对苏州名园的假山说了一  相似文献   

8.
读《吕氏春秋》“察传”篇,对古人在听“人言”方面的见解颇有感慨。文章列举了历史的经验教训: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听说了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经过慎重考察,重用了他们,“故国霸诸误”;吴王夫差听太宰伯(喜否),谈论越王勾践,智伯听张武讲赵襄盲目轻信,“故国亡身死也”。文章因此告诫人们:“得言不可以不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这就  相似文献   

9.
一张 《瞭望》1995,(35)
皇帝“驾崩”,称为大行皇帝.在电视剧中,灵牌上却题“大明嘉靖皇帝之灵位”;给皇帝奏事,用一个大信封装着奏折;写“杨家将”的影视作品中,杨府正门匾额大书“大宋敕建天波府”——全是可笑的“假古董”.很有名的影视作品《红楼梦》中,贾府正门匾额“敕造荣国府”五个字,不知如何排列为是?有的从左  相似文献   

10.
天道酬敬     
业精于勤,然“勤”的本源是什么呢?近日,在读《千古一帝康熙》时,得知康熙对“五知”(知敬、知勤、知止、知慎、知学)一以贯之,其中首知是“知敬”,之后豁然开朗,本人认为“勤”的本源是“敬”。进一步理解“敬”是知、“勤”是行。敬是发自内心的思想,勤是具体的外在表现,但不全来自敬之思想的支配,知行合一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知”应在第一位,也即敬字当先,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能够指导人格修养的形成。但当“知”之后,“行”更重要,因“行”难。  相似文献   

11.
林艺 《民主》2011,(10):35-36
“左脚舞”是彝族的一个传统舞蹈.每年农历三月廿七至廿九日的“三月会”,“左脚舞”为盛会的主旋律。据说楚雄牟定县的“左脚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康熙四十一年(1702)就有了“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被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不久前,牟定县以“最大型的原生态舞蹈——万人左脚舞”刚刚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当下彝族群众的主要文化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最近以来 ,选择了康熙———这位满清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作为阅读和思考的对象 ,主要阅读了《清史稿、圣祖本纪 (一 )、(二 )、 (三 )》 (中华书局 )和清人章编著的《康熙政要》 (中央党校出版社 )等著作 ,联系了当前的实际以后 ,有所感悟。康熙作为封建统治者 ,他是执行和代表全国大地主阶级和封建统治集团的意志和利益的。但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参照列宁研究俄国彼得大帝和毛泽东研究秦始皇的态度那样 ,从这个历史人物身上寻找历史与现实联系的一切“中介”和“联系”(列宁语 ) ,拿来为我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 ,这是符合历史的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13.
法国有则谚语说:“轻信是上当的条件”。这条富有哲理的谚语在现实生活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波兰总统瓦文萨在回答法国记者提问时无奈地承认:“我们很天真,相信了西方的口号,结果受骗上当了。我们为此付出了代价。”这是去年瓦文萨对法国《世界报》记者说的一番话。 跨入1992年,瓦文萨面对波兰继续恶化的经济形势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抱怨,他说:“我现在看到的是许许多多未实现的愿望、痛苦和麻烦”。“我很痛苦,很失望,我无法快乐”。他还公开对西方进行指责:  相似文献   

14.
封建王朝治理国家,往往靠"奏折"."奏折"是下面官员向朝廷汇报情况,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请示工作的手段.皇帝依此掌握情况,做出决断,发出号令.  相似文献   

15.
候海明 《党政论坛》2008,(22):43-43
康熙在位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葛尔丹以及鳌拜。”听完此言,众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是他们逼着我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相似文献   

16.
《各界》2012,(11)
郑燮(1693年--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相似文献   

17.
从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笔者颇有些感触;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圣君,历史上之所以有康乾盛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康熙过人的用人艺术。它对现代组织而言,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有争议的人往往会建奇功清王朝的几次关系到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的特殊历史事件,都因  相似文献   

18.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通过双方“共振”产生的。即只有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心理需要相吻合,引起彼此间感情上的“共鸣”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青年知识分子对正面教育的心理需要大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青年知识分子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对别人提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轻信盲从,愿意独立思考问题,个人见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由于这种思维的个性,他们往往不大容易接受虽然正  相似文献   

19.
雷颐 《瞭望》1992,(10)
自清初康熙皇帝断言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康熙政要》卷十八)后,几百年来“西学源于中学”说便一直薪传不绝,近代以来,更是蔚为大观。有趣的是,近代各不相同的政治、思想流派,却居然都宣扬“西学源于中学”,以为自己的主张服务。公认的早期改革者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申明:“诸夷晚出,何尝不窃我绪余”。洋务首领、俗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诉,则以此说反驳顽固派的责难:“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陈炽甚至大胆断定当秦汉中国大乱之际“必有  相似文献   

20.
藏民族简介     
《瞭望》2001,(21)
中国的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青藏高原地区,199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全国的藏族同胞为459万人。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人的一支,七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元明称“西蕃”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清代称“唐古特”,“藏番”。元期在西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新宣尉使司、都元帅府,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