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竞争最激烈的前沿阵地,是意识形态教育教学的主力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权威性——制度性权威和知识性权威日渐式微。传统的制度性权威已不能适应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加速了传统制度性权威的消亡;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消解了教师传统的知识性权威,后喻文化时代加剧了教师传统知识性权威的消解。制度性权威的理性建构应由专制封闭的课堂向民主开放的课堂转型,回归人文精神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知识性权威的理性建构应由灌输型向建构型转型,由强制性向感召性转型。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化的传统、现状与发展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实践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和有效消解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有益部分,培育与发展现代参与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国情的一部分,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以权威主义为特点,并对当代中国民主之特色构成了重要影响。当代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它区别于建立在西方公民文化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发展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理论创新引领党内民主,以改革精神推进党内民主,从中央做起带动党内民主,以完备制度保障党内民主,以渐进方式实现党内民主,是20多年来党内民主实践和探索的基本经验."完全民主"即选举民主、平等民主、自由民主和权威民主的有机统一,是工人政党内秉属性和我党党内民主发展目标.民主集中制的整体内涵及其补正,为民主集中制的健全,提供了新的学理思路.  相似文献   

5.
陈江岚 《理论文萃》2002,(5):53-55,47
呼唤科学、民主和法治,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发展最重要的主题。在20世纪第二个10年,振聋发聩的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当时中国的先进思想家对科学和民主的呼唤,至今还余音在耳。在他们看来,倡导科学和民主是中国复兴的唯一途径。倡导科学和民主,就是要以客观真理的权威取代传统的权威,以公众的权威取代个人的权威。在人类掌握的力量越来越大,但社会组织又相对落后的世界上,特别是在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发展程度极低的中国.玟种转换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统治观中,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是消极和破坏性的,依靠强力的刚性维稳成为应对这类事件的普遍选择。但从政治发展视角看,在民主制度供给不足和农村社会改革内生动力缺乏的现实中,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扮演了要求、发动和推进乡村治理变革的角色。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的积极性和建设性在于不断突破传统管控体制的单一模式,成为促使中国社会转向新型善治的原动力,倒逼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进而推动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只有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厉行以确认和确保公民权利、限制和规范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法治,推进以开放社会发展空间和提升公民参与实效为重心的民主,才能从根本上消解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强调师生的民主平等,教师的权威受到威胁。而且,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空前提高;加上民主法制化建设的推进,学生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网络时代资讯发达,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便捷而畅通,他们不再对教师顶礼膜拜,这些都使得教师的权威逐渐丧失。许多老师因此而无奈地感叹:现在的学生真是“九斤老太”,一届不如一届了。  相似文献   

8.
论人大监督政府权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大监督政府权的实施现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不足:即监督权的弱化、虚化和权威缺失.实现人大监督政府权的路径包括:党内民主先行、实现人大代表的代表性、落实人大监督政府权的程序和重构公共财政的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9.
刘方强 《世纪桥》2011,(15):81-82
《民主新论》一书是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作者期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自由主义民主这一"主流民主学说"。通过对民主观念的"抽丝剥茧式"的说明,作者阐明了自由主义民主同非自由主义民主的区别。他的结论是,作为一种政治形态,民主的核心始终是政治权力问题;现代社会,以公民亲自参与政治决策为基础的直接民主只能导致效率低下、成本高昂、权威贬值的政治后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具有天然契合之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协商性民主政治的具体机制,也是协商民主的生动体现.政治协商制度在保障公众民主权利的同时构建和谐的民主秩序,在维护社会实质公平的同时实现民主机制的有效性,在尊重公共权威的同时确保广泛的民主参与,从而实现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权威与参与等法律价值形态的均衡.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区基层各方利益博弈日趋复杂化,农村社区基层治理权威不断分化,导致农村社会出现了新一轮治理困境。政治权威日渐消解。必须改造传统农村政治结构与权威形态,保持政治权威的正功能和向心力,使农村政治权威在新的基础上重新获得合法性并转换成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治核心,农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方能步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政治亚文化是社会稳定的“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物质条件基础上特定群体对政治生活的反映,政治亚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政治亚文化是社会稳定的“双刃剑”.从积极影响来看,政治亚文化丰富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内容;发挥着凝聚、消解和制约作用;衡量着政治生活的自由民主程度;可以转化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从消极影响来看,政治亚文化会削弱主流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效果;制约着社会的政治认同;影响着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束缚着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性;影响着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网络论坛中的协商民主——来自德加社区的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兴的城市社区中,传统的协商模式对社区居民参与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定的限制,容易导致参与的不充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杭州德加社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社区网络论坛成为协商民主的一种实践新模式,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营造和谐社区氛围,提供了良好的治理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协商民主理论对德加社区网络论坛个案进行分析,讨论这一模式究竟给协商民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一种强化的作用还是一种消解的作用,同时希望为我国新型社区发展和基层民主建设探索出一条可供操作和复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反中心化: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战原  文兵 《新视野》2005,(5):56-58
从哲学的视野来看,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反中心化。本文提出,后现代主义哲学反中心化的理论策略是“解构”或“消解”,理论效应则表现为权威的解体而原本受压抑的弱者异军突起。后现代主义解构基础和中心、否定本质和主体、反叛权威和传统,这种看似极端的理论和行为,倒也并非完全消极和不可取,后现代主义为正义争取空间,向平等与多元敞开胸怀。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地方党委依法执政的法治理念,即法律至上、党内民主、法律信仰、权力监督等理念和依法执政能力现状的调查,认为:要推进地方党委的依法执政,必须以“法律权威”、“民主法治”、“控权保民”等法治理念教育为重点,更新地方党委依法执政理念,通过完善国家法律和党的章程以及党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制度,提高地方党委依法执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新自由主义认为权威与自由民主矛盾,权威必然走向极权、恶政,权威妄图人为计划社会发展,建构乌托邦必然失败。现代西方权威理论认为权威可以为恶亦可以为善,但现代社会不能没有组织因而不能没有权威,主张权威"戴着镣铐起舞",实现与民主统一的权威善治。现代西方权威理论深入研究避免权威为恶而实现权威善治的实践方案,提出权威的一切行为只能基于组织正当利益的需要,以选票认同为前置防火墙、情境认同为实践标准、以公域和任期为边界。现代西方权威理论具有辩证性和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有共通处也有显著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威必须在实践中坚持为人民服务和民主集中制才能实现权威善治。现代西方权威理论的权威善治方案对马克思主义权威理论和中国当今实践具有实际、具体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确处理好民主与权威的平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基于人民民主建立起来的权威既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政治权威。民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不同利益得到满足,不同个性得到张显,不同意志得到体现;同时国家的政治权威通过高效地处理国内国际事务,使得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从而有效地保障了民主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经典文化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久而久之沉淀成某种意识形态并逐渐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甚至发展到不允许不同声音发言的程度;这种精英控制的等级阴谋不但损害了普通大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更有可能扼杀人类精神生活的多样性.20世纪后期,随着文化范式的大幅调整,出现了现代人的媒体化生活和消费性艺术,它们对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和深度追求构成巨大消解.全球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空前复杂地交织了多元文化因素,经典文化的失宠与对经典观念的颠覆和消解成为潮流;但是,肯定物质欲求的合理性与个体选择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整个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因此,树立以现代工业理性为基础、以科学民主为内涵的人文精神,正是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一、五四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许多人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主要论述有: (1)五四运动是思想启蒙的纵深推进,树立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以科学精神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精神,以理性主义反对传统的信仰与愚昧,吸收西方民主精神,增强中国人近代意识和反帝反封建的信念。五四时期的先进人物具有忧患意识,带着强烈的激情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在方法论上用科学思维取代经院式思维,在价值观上用自由原则代替权威原则,从而动摇了专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公民文化与民主制度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的关系.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包括有限的民主、非国家形态的民主和非政治形态的民主--是培育公民文化的摇篮.公民在民主制度下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学得民主的规范,接受民主价值,养成民主的行为习惯,实现从权威主义人格向民主人格的转变.通过民主制度来教育和训练公民,是促使公民文化发育成熟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