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透视当代美国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二战后美国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比战前有相当大的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和家庭平均年收入总体上超出了美国白人的平均水平.但这并不表明华人的实际社会经济地位已经比美国主流群体优越.事实上,华人较多的教育投入并未得到相应比例的回报.在同等教育层次下他们的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均低于白人.此外,华人族群内部在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和收入方面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华人与美国其他亚裔群体相比,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2.
泰国泰中学会副会长林光辉先生的著作《碧城风云录》一书 ,生动地展现了二战前后泰国华人家庭和社会的历史 ,是全面了解和认识二战前后泰国华人社会的必读书  相似文献   

3.
华人移居柬埔寨的历史十分悠久 ,华人同当地社会和民族的自然同化历程在二战以前就已经开始了 ,但大多数华人仅把柬埔寨作为自己的客居之地。战后 50年来 ,随着东南亚地区主客观政治环境的变化发展 ,尤其是柬埔寨独立后 ,在其内外政策的调整变化下 ,柬埔寨华人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主要经历了 4个发展阶段。本文对这 4个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阐述 ,并对促使战后柬埔寨华人社会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述 ,认为经过战后50年的发展 ,柬埔寨华人社会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过程中 ,华人同化于当地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成立于1973年的美华协会最初致力于争取和维护华人的权益,在华人社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扩大.进入20 世纪80年代之后,美华协会逐渐打破族裔的藩篱,不仅为华裔维权和谋福利,更努力联合亚太裔其他组织的力量,为全美亚太裔申权.美华协会在维护亚裔移民权利、遏止种族仇恨犯罪、消除主流社会对华人和亚裔的偏见、错误认知和刻板印象、争取亚裔选民权利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一个寻求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种族利益集团,它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与议员或行政官员接触、构筑联盟、抗议示威、影响政治选举、开展公众教育等方式来为华人和亚裔谋权益.经过近四十年的悉心耕耘,美华协会现已发展成为美国最出色的亚裔民权组织之一,许多亚裔美国人公认其为居于领导地位的美国华人社团.  相似文献   

5.
翟韬 《东南亚研究》2020,(1):134-151,158
美国在冷战时期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是冷战国际史学界最新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美国对外宣传史、华侨华人史、中美关系史三个领域交叉的产物。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经历了从中国政策向东南亚政策的转变,以香港美国新闻处为核心宣传机构实行遥控指挥,并把《今日世界》杂志为代表的书刊纸媒作为主要传媒手段。美国对华侨华人文化冷战的主题和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台湾声誉,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反共宣传,用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宣传美国价值观,和台湾合作与中国大陆争夺侨生教育。美国对华侨华人的宣传主要并不集中在对政治、外交事件和美国政策的报道和阐释上,而是把重点投注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情感的塑造上,其根本观念以及核心的宣传思路是直接诉诸塑造华人身份认同,把冷战意识形态建构为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此举于今仍有影响。研究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对认识和理解当前的中美关系和大国竞争态势可以提供一定的镜鉴。  相似文献   

6.
华人企业集团在马来西亚经济中的地位龚维一、华人企业集团的崛起马来西亚的华人企业早在殖民的时期就己出现了。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随着英国垄断资本的侵入,以华人资本为主体的马来西亚民族资本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到二战前夕,一些拥有较大规模的华人家族企业,如南...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系统梳理二战后越南华人政策演变脉络的基础上,试图从宏观上厘清越南华人政策与中越关系、越南民族主义以及越南华人本地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中越关系、越南民族主义等因素始终支配或影响着不同时期越南华人政策的制定,但随着中越关系的正常化和越南华人本地化进程的完成,其影响在逐渐淡化;越南华人政策与华人本地化之间具有互动性。  相似文献   

8.
从二战结束至70年代中期,菲律宾政府对华人实行的严厉入籍政策,使华人在菲律宾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1974年中菲建交后,华人成批入籍,从侨民转变为公民,基本上享有与菲律宾土著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政治权益,也因此提升了华人的经济地位.菲律宾华人在继续保持出色的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开始表达参政意识,谨慎地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然而,菲律宾社会还存在着排华潜流,影响华人在政治上得到当地社会更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同化,融合,还是共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二战后东南亚国家如何处理华人的入籍问题 ,并附加了一些什么条件 ?与此相联系 ,在文化上 ,东南亚华人是完全同化于当地民族的文化 ,还是积极地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 ,或是基本上保持自己的文化并与当地民族文化和平共处 ?这些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五月暴乱”后印尼华人开始觉醒 ,为争取华族的平等权利投身到社会政治活动中去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苏哈托下台后的印尼政府逐步撤消过去歧视华人的政策 ,印尼华人社会掀起学习华文的热潮 ,中国和印尼教育部推动着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中国印尼邦交关系的建立,对印尼华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否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成为划分印尼华人社会中进步与保守群体的标准.受中国印尼局势发展的影响,印尼华人社会中的保守华人群体出现了动摇和分化.不过,在中国印尼建交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印尼国内外的复杂因素亦影响了保守华人群体所发生的这种转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加强对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作用,以培育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文化认同进行了理论阐释,接着分析了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结构,最后探讨了新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原因.文章认为,美国、加拿大新华侨华人为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其民族情感是双重的,他们既认同所在国并为所在国效忠,参与所在国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心灵层次上又认同祖籍国的文化,并形成对中华文化深深的情感依恋.双重文化认同在美国和加拿大社会新华侨华人中之所以长期存在,其原因是他们生存发展的需要,民族认同的情感需要,居住国政治体制的二重性和祖籍国政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新马华侨女子教育在二战前,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获得初步发展,其表现在接受英文教育和中文教育的女生人数增多,女子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机会增多,华侨女子英文教育已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而华文教育也从小学发展到高中教育.战前华侨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华侨妇女争取经济独立、社会参与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印尼华人参政问题: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印尼独立前 ,华人社会中存在着 3种政治思潮。随着印尼的独立 ,大多数的华侨成为印尼公民 ,许多华人领袖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 ,保护华人的利益。在 196 6年以前 ,华人建立了种族性的华人政党 ,政治活动相当活跃。苏哈托掌握政权后 ,华人只能参与同化性的政党及压力集团。苏哈托政权垮台后 ,华人在民主改革大环境中 ,积极参与当地政治生活 ,组织政党和社团 ,为争取公民权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拙作《二战前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与《二战后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剖析评述了印尼原住民主要的政治集团或其领袖人物对印尼民族的理解与把握,并将之归结为“原住民主义”和“非原住民主义”两大类,同时指出前者近百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则有逐步扩大影响的趋势。原住民印尼民族观之所以出现上述分歧,原因诸多,而原住民如何看待芸芸华人,即持何种华人  相似文献   

16.
二战以来,海外华人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东南亚和北美两地华人经济的发展成就尤为骄人,形成世界舞台上一支引人注目的经济力量。目前学术界对各区域(国别)华人经济的研究已不乏成果,但对区域华人经济的比较研究的著述不多,本文试就华人经济成就最为突出的两个地...  相似文献   

17.
印尼华人已逐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主要表现在政治上认同印尼为自己的祖国,经济上成为当地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上虽保持华族文化传统习俗但已逐步当地化.尽管如此,华族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印尼政府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当地社会改变对华人的偏见,华人更积极主动地融入主流社会,中国政府严格区分印尼华人与华侨,这样才能促进印尼华人更快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新独立的印尼采取对华人进行同化的政策,目的是要把当地华人同化成印尼土著,消灭民族差别.为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其特点是强制同化.这种同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整体上被证明是失败的.文化多元政策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只有遵循民族平等的原则,实行自然同化和民族融合才是正确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受原乡传统的影响,中国人在向印尼移民的过程中,也把传统的宗教信仰带到了印尼。自有华人定居吧城之时起,就"有人必有庙"。至元明时期,华人庙宇已遍布印尼各地,尤以吧城为盛。吧国公堂是荷兰殖民时期吧城华人处理华人社会内部诸项事务的具有半自治性质的行政和司法机构,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吧国公堂名下有华人四大佛教庙宇,即观音亭、完劫寺、安恤神庙和玄天上帝庙,其中以观音亭建立时间最早、影响最大。为管理与维护上述四大寺庙,公堂设置有专门的"掌庙宇公勃低"一职,还定期安排官员轮值管理不同的寺庙。公堂对华人寺庙的管理,包括主持中元节及清明节祭祀等宗教活动、寺庙的重修与维护、募集善缘题捐、监管寺庙日常工作(包括向荷印殖民政府申请僧人移民来到吧城,负责各寺庙僧众的选任、离职和监管,监督寺庙所属土地及房屋的出租,管理寺庙所属器具,监管寺庙日常收支及处理寺庙与周边民众的纠纷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吧国公堂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是其半自治性质的一种体现。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荷兰殖民统治力量的增强,公堂的自治权逐渐被削弱。二战后印尼政府又对华人宗教活动进行诸多限制,于是公堂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权逐步丧失。1970年代印尼政府更下令将具有华族色彩的庙宇(Klenteng)改为佛寺(Vihara),并禁止华人再建新的庙宇。  相似文献   

20.
二战前东南亚华侨与祖籍地的密切联系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梅 《东南亚研究》2006,(1):59-62,30
近代以来东南亚华人与祖籍地的关系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二战之前可以说是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东南亚华人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与祖籍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在世界上其他多移民的国家中是十分罕见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华人自身的因素,也有华人祖籍国和侨居国的国情与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