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2月,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的丑纪锐同志转来我委一帧历史照片:1927年4月2日,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与湖南省国民政府欢迎第三国际代表罗易、中共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谭平山和中共中央执行委员蔡和森来湖南的留念照。第三国际代表来湖南视察工作,是我省党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编写的《湖南党史大事年表》第45页曾作  相似文献   

2.
徐方平  金飞 《党史纵览》2014,(11):55-55
正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纸老虎"概念的领导人是蔡和森。1922年9月20日,蔡和森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第2期发表了《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第一次使用了"纸老虎"概念,他认为那些空发议论而于国情时局无补的"政治家或政论家",包括国民党的一些政治家或政论家都是"纸老虎"。第一个提出"反动派是纸老虎"论断的中共领导人是恽代英。1922年9月25日,恽代英在《东方杂志》第19卷第18号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3.
正戴季陶(1890-1949),国民党右派成员。早年留学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前,主编《天锋报》;辛亥革命后,反对袁世凯帝制。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宣传部长。孙中山逝世后,参加"西山会议派",形成了"戴季陶主义"。1927年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戴季陶与中共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黄黎 《党史博采》2003,(10):29-33
一 国民党“二大”后,蒋介石的地位明显上升,这时他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等军政要职于一身,与在广东的一些国民党领袖相比,在军事上,蒋介  相似文献   

5.
《向导》周报上的笔名"致中",有人考证为邓中夏,有人推测为尹宽,更多的人认定是陈独秀。考诸"致中"文章的语言风格、用词特点和主要思想观点,再证诸陈独秀、邓中夏和蔡和森的活动轨迹,可知《离间中俄感情之宣传》《丧尽利权之鲁案协定》《北京政变与孙曹携手说》出自蔡和森之手,《统一的国民运动》《广州事变之研究》《宪法与自治学院》为陈独秀的手笔。因此"致中"是蔡和森和陈独秀共同使用的笔名,部分署名"致中"的文章是蔡和森代陈独秀写的。  相似文献   

6.
包爱芹 《湘潮》2015,(3):289-291
《向导》周报作为中央的机关报,1922年9月13日创刊到1927年7月18日停刊,共出201期,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这是与中共早期宣传家蔡和森等人的努力和贡献分不开的。蔡和森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是《向导》首任主编,在《向导》任职两年多期间,既是《向导》的主编也是主要撰稿人,参与了《向导》办报宗旨、方针的拟定,在刊物的组稿、发排、校对及联系印刷  相似文献   

7.
3月13日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农民运动委员会常委名义与邓演达、陈克文向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提交《土地问题案》(后改为《农民问题案》)。①3月刊日与邓演达、陈克文向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提交《对农民宣言案》。②3月15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确定毛泽东、邓演达、挥代英、吴玉章、詹大悲、顾孟余、徐谦、王法勤、邓激修组成审查委员会审定《对农民宣言案》和《农民问题案人③按:年谱只提到3月15日会议讨论上述两提案,未说明这两个提案提交时间以及审查委员会成员。3月明日毛泽东等组成的查处阳新惨案委员会与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湖北省政务…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年谱》称,1924年3月11日出席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执行委员会会议,并在报告中提到中央党部组织部曾发出关于国民党党员重新登记的第一号通告。许多工具书和论著都引据《毛泽东年谱》的上述说法。揆诸史实,毛泽东11日出席的是中共上海地委兼区委会议,在会上报告上海执行部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其中提到关于旧党员重新登记的通告是上海执行部组织部发出的第一号通告,而不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发出的通告。《毛泽东年谱》的这则史实错误应当予以更正。  相似文献   

9.
最近笔者在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毛泽东1925年12月26日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的身分,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关于上海(民国日报)审查结果报告》(档案号:汉12753)和1927年他以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常委的身分,与常委邓演达、陈克文起草的《土地问题草案》(档案号:类号484/275)。这两份珍贵史料没有收进大陆权威版的《毛泽东年谱》,因而鲜为人知,现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王亚军 《湘潮》2023,(7):20-22
<正>《向导》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自1922年9月起在上海出版,每周一期。中共早期领导人是其主要撰稿人,其中尤以陈独秀和蔡和森为代表。除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三位主编外,《向导》的编辑人员也是其主要撰稿人,如高君宇、张太雷、向警予、罗章龙、郑超麟、赵世炎、尹宽等。《向导》发行量从最初的数千份到最高时的近10万份,被众多读者赞美为“四百兆同胞的救命符”“唤醒了不少在迷梦中的青年”。  相似文献   

11.
张家康 《湘潮》2012,(6):4-7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和许多共产党员一样,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他在国民党中央机关工作了3年,担任过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等职。  相似文献   

12.
鲍焱 《党史文苑》2005,(9):23-25
1924年8月3日,经过"一大"改组的国民党正准备召开一届二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一大"通过的与共产党合作的政策.孙中山的忠实助手、国民党中央常委、农民部长彭素民却因积劳成疾,于广州博爱医院溘然长逝了.噩耗传出,广州各机关下半旗致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隆重召开追悼会,孙中山派代表致祭,并书挽联:"吾党惜斯人,应多注海倾江泪;廿年同患难,未负乘风破浪心."  相似文献   

13.
1924年冯玉祥趁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之机发动"北京政变"。作为中共重要领导人和中央政治机关报《向导》主编,蔡和森密切关注"北京政变",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分析事变发生的原因,阐析政变发生后各方的态度及反应,评估政变的影响,从而公开阐明中共对于事变的态度和立场。蔡和森对"北京政变"的研究和评述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较强的时效性和鲜明的前瞻性,由于资料局限和立场影响,某些评述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总的说来,蔡和森对于"北京政变"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39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卫处新来了一位三十岁左右、左手残疾的侦察员,名为陈泊,又叫布鲁.陈泊从内部提供的情报中获悉,西安国民党中统机关将派遣一个特务进入边区,公开身份是《中央日报》记者,其任务是检查边区各县国民党党部执行"反共"政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先驱》报在中共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机关报,并曾一度发挥了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的作用。《先驱》存在的时期.正值中国共产党为“二大”的召开作准备。这个时期,由于《共产党》月刊已停刊,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向导》尚未创刊,所以它的一些文章,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的观点。 《先驱》创刊于1922年1月15日,创刊初期由北京地方团组织编辑出版,刘仁静和邓中夏任主编。从第4号(期)起改由青年团临时中央局在上海编辑出版,施存统任主编。从第8号起转归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编辑出版,先后任主编的有蔡和森、高尚德、施存统、寄吾等。原定为半月刊,但由于种种原因,常不能按期出版,1923年11月停刊,共出版25期。  相似文献   

16.
《当代贵州》2012,(25):59
中共二大决定停办《共产党》月刊,另办全国性的政治机关报,以指导国民革命。1922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任主编,彭述之、瞿秋白也是主要负责人,半公开发行。第六期起迁到北京出版,以后又先后到广州、上海、武汉等地出版。《向导》发行量开始为几千份,后增加到2—3万份,最高达10万余份。它为16开本,最初每期8页,从第142期起增为12页,第144期起增为16页。它辟有"时事短评"、"寸铁"、  相似文献   

17.
红色故事     
《支部生活》2013,(7):49
国民党曾欠毛泽东720大洋在国民党"联俄容共"时代,国民党中央还积欠时任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毛泽东6个月薪水,共计720大洋。据台湾《联合报》消息称,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证实,国民党内已解密的文件发现,党部确曾拖欠毛泽东月薪,当年动荡时代,最后该笔款项是否如数核拨,目前文件看不出来。当年北京大学教授月薪是80大洋,上海书店店员月薪约6大洋,白米1担约4大洋,所以,720块大洋数目十分可观。邵铭煌解释,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随后转往上海执行部担任秘书,负责办理党员入党等文书工作,党史馆仍保留着不少毛泽东的亲笔文件。当时毛泽东仅负责简单的文书业务,月薪居然高  相似文献   

18.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是国共合作史上的重大事件。毛泽东在大会上有出色表现,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其间,毛泽东还参与了共产党党团的领导。但讹传甚广的"指导小组"说,忽视了毛泽东的作用。笔者最近较为广泛地查阅了有关资料和论著,  相似文献   

19.
征收局巷     
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庆府在此处设立经征局。至清末,刘子如绘制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将此处标识为"征收局巷子"。征收局巷出口是新丰街,上方是府仓坝,右边紧邻重庆府署,左边是二府衙。"文革"时期,征收局巷改名为解东巷,1982年恢复原名。1935年,《新四川晨报》设在征收局巷。曾经,国民党重庆市党部也设于此。1939年2月10日,重庆市戏剧审查委员会在征收局巷国民党市党部成立,成员由国民党重庆市执行委员会、重庆市卫  相似文献   

20.
《北京支部生活》2006,(9):19-19
中共中央最早的机关报中共中央最早的机关报是1922年9月13日创办于上海的《向导》,由蔡和森任主编。该报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为主要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