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执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不到4个月就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1933年1月日军入侵山海关,部分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官兵,不听蒋介石的命令,自发组织抵抗,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在榆关抗战中,爱国军官安德馨喋血山海关,壮烈殉国。山海关古称榆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冲,历来为兵家必  相似文献   

2.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蒋介石即调集大批兵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我华北、华东解放区推进,妄图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手中夺取抗战胜利果实,进而消灭共产党和解放区。我解放区军民在同日本侵略者经过8年浴血抗战之后,又不得不同前来进攻的国民党军...  相似文献   

3.
《党史文苑》2014,(11):39-39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政府决定向华北增兵,扩大侵略战争。这种形势迫使国民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日本的态度。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事变的最低限度条件,表示了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但在日本政府所谓"不扩大方针"和"就地解决"的烟幕影响下。  相似文献   

4.
正背景介绍原载1935年12月1日《红色中华》第242期第1版。该版刊发了《在国民党蒋介石的无耻出卖下华北已成为满洲国第二》的报道。报道指出:"自从国民党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所提出的八个条件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的行动更加积极化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侵略和国民党蒋介石的无耻卖国!拥护工农红军的抗日救国主张,加入红军来,一同去打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蒋介石去!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万岁!"  相似文献   

5.
正太行山,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共产党八路军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是华北抗战的主战场,对赢得山西抗战、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战红歌《在太行山上》,就是一把以战斗的姿态插入侵略者心脏的钢刀。歌曲中的"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再现了让人心潮澎湃的抗日根据地军民一致抗战的热烈场面,"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这发自内  相似文献   

6.
《湘潮》2015,(6)
<正>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日寇大举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着存亡绝续的严重危机,蒋介石却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政策,继续"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此举遭到了一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的坚决反对。1936年5月28日,因日本大举增兵华北,李宗仁、陈济棠、白崇禧等联合发动两广事变,宣布将其部队改编为"抗日救国军",誓言要"用大刀阔斧答复侵略者",要求国民党全军北上抗日。对此,蒋介石的回答是调遣  相似文献   

7.
保北抗战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两国政府和最高当局关注的焦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目的是,凭借其装备精良的优势,歼灭中国军队主力,实现3个月灭亡中国的痴梦。蒋介石南京政府在内外压力下,表现出积极抗战的姿态。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最终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速胜”的妄想。重温保北抗战这段历史,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日本为实施保北战役的准备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施保北战役,从多方面进行了精心准备。1937年7月20日,日本内阁3次召开会议,决定增兵华北。25日,日本第71届议会召开,通过了增加军费预算  相似文献   

8.
正背景介绍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接着便把下一个进攻目标对准以承德为省会的热河省。1933年3月4日,日军川原挺进队占领承德,并向国民党华北当局送来"觉书",详细列出了日本提出的各项要求。国民党政府方面执行蒋介石"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对热河省的大片国土拱手相让。7月6日,何应钦和日本代表梅津美治郎签订协定,使中国丧失了河北及平津两市的大部主权。河北民众掀起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政府和蒋介石集团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中日战争爆发了4年零5个月之后,国民政府才对日宣战。在公开场合,日本曾把蒋介石骂得狗血淋头,而背地里却又把他当成“迷人的伴侣”,不断伸出诱降之手。抗战初期,蒋介石喊过一些诸如“牺牲到底,抗战到底”的漂亮口号,曾几何时,却又与日本眉来眼去,勾勾搭搭,还干了一些“同室操戈”的勾当,深得敌寇的嘉许。但是,在降日、卖国的问题上,蒋介石又与汪精卫有根本的区别,他最终没有投到日寇的怀抱里。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政府和蒋介石集团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在中日两国、国共两党的眼中具有各自的性质和意义,其发生是必然的。日本的国策是侵占中国大陆、称霸亚太地区、实现所谓建设"新日本"的奢想。在制造华北"自治"的企图落空后,它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以此作为所谓"新文化创造的战争"的重要一步。国共两党对七七事变性质的看法存在本质区别:国民党认为全国性抗战即全面抗战,中共提出全面抗战是动员全国人民起来的抗战;国民党主张通过抗日战争建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民主新国家",中共提出建立"工农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两党均认为,抗日战争不仅是拯救民族危亡,而且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七七事变使中国进入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的新时代,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政府和蒋介石集团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在公开场合,日本曾把蒋介石骂得狗血淋头,而背地里却又把他当成“迷人的伴侣”。抗战初期,蒋介石喊过一些诸如“牺牲到底,抗战到底”的漂亮口号,曾几何时,却又与日本眉来眼去,勾勾搭搭,还干了一些“同室操戈”的勾当,深得敌寇的嘉许。究其原因,是日寇对蒋介石集团采取了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的两手策略,迫使蒋经常首鼠两端。抗战时期,在降日、卖国的问题上,蒋介石与汪精卫有着根本的区别。他最终没有投到日寇的怀抱里,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日寇对蒋诱降、日蒋相互勾结的内幕以及诱降未…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在国内抗日救亡浪潮的压力下,蒋介石国民党被迫产生了准备抗战的思想,并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抵抗意识。这对于国民党抵御日本侵略,参加全民族抗战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阶级本质所决定,蒋介石国民党准备抗战的思想又是不坚决、不彻底的,具有妥协性、依赖性、片面性等历史局限性,从而未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博览之窗     
正"敌进我进":毛泽东盘活中国抗战大棋局开辟敌后战场,是毛泽东在全民族抗战一开始便确定的一个战略布局。这个布局,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如何坚持抗战,实现战略展开的根本方向。所谓抗战,自然是敌人往哪里进攻,就在哪里抗击;阻击不了,便是退守。这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不言自明的战略布局。全民族抗战开始前,蒋介石即明确将逐步退守至黄河以南,粤汉线以西。这个战略布局,意味着华北、江南等广大国土将成为日军的后方基地。毛泽东正是在这个看起来顺理成  相似文献   

14.
正他,打响了新四军湖北抗战"第一枪",参加了可以与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相媲美的侏儒山血战,指挥了国共两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作战,6次被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用来向蒋介石的悍将开刀……他能征善战、战功显赫,被誉为"中国的夏伯阳",他身上被刀、子弹、弹片留下的50个伤疤记载了他的九死一生。他就是人称"周铁将"的开国  相似文献   

15.
刘明钢 《广东党史》2013,(10):50-5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提供了主观与客观的条件:为中国革命的重新兴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离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客观上为国共谈判提供了可能性;是张、杨与蒋介石的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比邻华北,成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1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三家革命书店,开始进一步酝酿如何合作乃至合并的办法.在此之前,三家书店在延安、华北、苏北合作建立了韬奋书店、华北书店、大众书店等机构.抗战一胜利又在广州合办兄弟图书公司,在武汉合办联营书店,在北平合办朝华书店等.1946年春,我从重庆回上海,组织上派我去南京设店.但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已经十分险恶,蒋介石发  相似文献   

17.
1938年10月,继南京、武汉陷落、失守以后,长沙正在吃紧!是时,辗转被蒋介石迁来软禁在湘西沅陵凤凰山的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看到日寇侵略的铁蹄由东北而华北,由华北而华中、华东,进而又向大西南疯狂逼进.在这山河破碎、民族即将危亡的时刻,张学良将军心急如焚,愤懑已极,于是,他写信托前来看望他的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转信给蒋介石“渴望恢复自由,为抗战做点事情”.蒋介石看到信后,不仅不让抗战,反则招来了“未得到我的手谕,今后任何人不得晤见张学良” 的禁令.  相似文献   

18.
<正>1946年7月14日,蒋介石乘坐"美龄"号专机,由南京飞抵九江,在江西省主席王陵基的陪同下登上庐山。这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首次上庐山,距离1937年12月的离开,蒋介石与庐山分别了将近9年。9年前,国民党军政要人齐聚庐山,共商抵御外侮之计,蒋介石曾在这里发表著名的抗战宣言。与当时热闹的情景相比,此时的"夏都"庐山,除了清冷之外,触目皆是遭受日军破坏  相似文献   

19.
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于1926年复刊的<大公报>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成为中国的舆论重阵.自称"不党不卖不和不盲"的<大公报>,与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来往碰撞频繁.客观地说,张季鸾主笔时期的<大公报>与蒋介石及其政府的关系大体上还是融洽的,蒋介石以"国士"之礼待张季鸾,张季鸾也奉蒋介石为国家中心.因此,张季鸾辞世前,留"临终遗嘱"给接班人王芸生:只要不碰蒋先生,任何人都可以骂.张季鸾去世后,王芸生继任总编辑兼社评委员会主任.可王芸生后来却背了"祖训",抗战期间,王芸生主笔的<大公报>四次与国民党蒋介石发生摩擦,被称为"碰"蒋.  相似文献   

20.
正阎锡山抢摘抗战果实,刘伯承、邓小平针锋相对1945年秋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军,解放区军民欢呼:这下可以休养生息,过上和平民主的好日子了。而此时的蒋介石却为了实现其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