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美国布什政府对朝政策有其产生的根源和国内外的制约因素,形成了"单边"到"多边"的对朝政策转变过程并表现出特有的规律。对此认真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布什政府的"单边"到"多边"的对朝政策进行整体和宏观把握,厘清布什政府对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在缅甸影响力有所减弱,印缅关系则稳步提升。这种变动的地区权力结构促使印度积极主动发展对缅关系,以寻求改变中国在缅甸影响力占优势的现状。同时,随着印度对中缅关系战略疑虑的减轻,以及推动"东向政策"的需要,印度优先发展与缅甸的经济关系。此外,印度对边境和海洋安全的持续关注也推动了印缅在安全领域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3.
“后李光耀时代”新加坡政策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建国之父李光耀病逝,新加坡正式进入了"后李光耀时代"。随着李光耀之子李显龙的再次组阁成功,人们开始思考面对新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形势,以及日益关注的民生问题,新加坡未来政策的走向将会如何?本文以新加坡政治历程中首次出现三位统筹部长的管辖范围以及被统筹部门的最新施政目录为观察视角,尝试解读其安全、经济和民生政策的走向。从国家安全政策来看,李显龙仍会延续之前的做法,通过外交手段来争取国际生存空间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国防力量和国内安保措施。李显龙政府更多的变化将会出现在经济政策上。本届政府将会大力进行改革以推动经济转型,加速向创值型和投资型经济发展。在民生问题上,新一届政府也将会花更多的精力发展"智慧国家"计划,加快医疗、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章回溯了近年来印度莫迪政府对华外交策略的表现和成效,将莫迪政府的对华外交总结概述为"问题外交",其要旨在于印度把中印关系解构为若干具体问题,就这些问题向中国提出诉求,将中国对这些问题的回复是否符合印度的意愿作为衡量中国对印度尊重程度以及对中印关系重视程度的标准,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下一轮对华外交行动。文章总结了莫迪政府对华"问题外交"的基本特点,即不关心整体状态、不担心中方报复、不考虑对等性质、不长期纠缠具体分歧的"四不"特征。进而,文章讨论了印度对华心态和其"问题外交"策略之间的关联,认为莫迪政府对华的"问题外交"策略源自于,印度认为目前中印关系的实力对比难以在所有领域取得外交突破,但在中印双边战略中,中国投入资源的决心和意志明显弱于印度;与此同时,印度预判国际环境对自己采取对华机会主义策略的形势有利,并对未来两国实力横向比较持对己方更为乐观的预期。上述因素促使印度对华采取与其实力不相称的攻势策略。文章最后重点分析了莫迪政府对华"问题外交"思维对印度参与"一带一路"的态度的影响,认为在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性质和中方意图心存疑虑的情况下,中国能否消除印度的疑虑实际上并不取决于中国对印度的政策取向以及成效,而是"一带一路"在南亚其他国家所取得的具体成果。  相似文献   

5.
印度始终强调“和平稳定的周边”,自冷战结束后便提升了对周边邻国的关注,将南亚邻国置于外交政策中的优先地位。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出于抵御中国扩大南亚影响力的体系刺激因素、领导人莫迪对体系刺激做出的意象认知、印度特殊战略文化的思想源流以及将外交“联邦化”的国内制度因素等综合考量,推出了旨在改善其与南亚地区海陆邻国关系的“邻国优先”外交政策,故“邻国优先”外交政策是新古典现实主义视域下的结果变量。“邻国优先”经过莫迪政府近十年的推动,已与主要南亚周边国家在陆路合作与海洋事业上取得初步进展,这突出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蓝色经济发展与各领域科技合作项目中。但错综复杂的中巴印关系、印度与邻国实力不对称以及自身发展的内外交困等问题将深刻考验莫迪政府推行邻国优先政策的能力。囿于中印两国认知偏差与历史成见,印度的“邻国优先”政策将在安全、经贸与冲突管理事项上对中印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产生持久影响。展望未来,预计莫迪政府会进一步完善其“邻国优先”外交政策,中印关系可能依旧保持不温不火的状态,中印关系在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邻国优先”政策将得到强化且与“东进”战略作紧密结合,即便莫迪本届政府下台,其继任...  相似文献   

6.
在"巧实力"外交理念指导下,奥巴马政府对缅政策在方式上与其前任相比有明显变化;这一政策实行3年多来,美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长期紧张到关系回暖、升温,再到目前的双方关系向完全正常化发展;美缅关系完全正常化,关键在于缅甸与朝鲜的军事关系;由于受多方因素掣肘,美国可能会进一步放松或取消对缅制裁或实行限制性制裁,也有可能恢复或延长制裁;短期内美国是很难取消对缅的所有制裁的。  相似文献   

7.
陈利君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2):66-93,151,152
近年来,由于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印太战略"逐步从构想转变为现实,以美国为首的域外国家和以印度为首的域内国家不断加大对印度洋及其周边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安全等投入,使得印度洋的大国博弈日趋激烈。这不仅对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内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倡议推动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斯里兰卡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国,人口不多,经济实力不算强,在"印太战略"中也非核心国家,但其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成为各方争夺的对象和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在此背景下,斯里兰卡的国内外政策与形势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国内政局稳定性下降,对外政策出现"摇摆",经济增长率下降,民生改善缓慢,恐怖活动增加,民众意见日益多元化,这值得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过程中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美国、中国、印度是亚太区域三个非常有分量的国家行为体。截至目前,三国已分别在双边层面建立起了不同内涵的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大三角"模式趋于明朗化。美国是"战略大三角"关系的主导者,正在崛起的中国和印度都将对美关系视为本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受"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影响,印度成为中美两国竞相争取的伙伴,是中美战略竞争的最大受益者。印度亦借势发展与美国、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其大国意象。中国作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平衡对象,一方面需要通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来应对美国的战略挤压;另一方面还需要联合印度共同分担美国重新规制亚太的压力。当然,由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一个持续施力的过程,美国、中国、印度三角关系仍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尚未完全成型,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中国同东南亚关系的问题上,美国政界和学界有不少人士颇为热衷于"中国软实力威胁论"。本文从近十几年美国和中国的东南亚政策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反应等方面入手,对这一新版威胁论的分析框架提出质疑:美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相对下降主要是由美国自身政策以及东南亚各国在外交上的战略选择引起的;"中国软实力威胁论"的缺陷在于夸大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回避美国自身政策应当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忽视东南亚国家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刘作奎 《俄罗斯研究》2019,(2):180-200,封3
日本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中国学界尚缺乏研究。本文分别从全球层面、欧洲层面、次区域合作层面以及双边层面四个维度,分析日本推动同中东欧国家关系的主要目的和框架安排,总结日本目前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的主要措施:机制化建设、资金和技术支持与援助、推进经贸关系发展以及文化合作。同时,本文对日本针对中国"16+1合作"而采取的四大基本政策——价值观外交、安全领域合作、高技术领域合作、推进民主化和转型工作也一一进行分析。在比较分析中日双方对中东欧政策的基础上,针对中日两国对中东欧国家的不同政策特点与优劣,提出一系列推进"16+1合作"的政策建议:加快投资协定谈判,做好自贸协定谈判调研;开展第三方合作、取长补短;对接中东欧和欧盟关注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官方金融机构和私营或中小机构融资相互结合等。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之初美国对缅甸政策波折不断,在认识到制裁失败的基础上,凭借务实性接触,美缅关系得以全面回暖,但随即美国对缅甸特定人群和目标采取了针对性制裁,直至当前重拾全面制裁的"大棒".经历了如此的循环往复,美国对缅甸政策大有"回到过去"之势.美国对缅甸政策在"制裁"与"接触"两端摇摆不定,"不完全制裁+不完全接触"混合并存一直存在于其政策调整之中.这种特点源于美国对缅甸政策深层次因素的长期影响,其内在的"两难"在拜登政府期间日益凸显且难以纾解,美国对缅甸政策选择的空间进一步缩窄.面对纷纷攘攘的周边变局,中国应积极寻求拓展周边外交,确保中缅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韩建交23年来,中韩关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每5年就迈上一个新台阶。目前,中韩关系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双边关系的范畴而上升到地区层次,成为我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伴随着中国在韩国外交战略中地位的渐次提高,韩国理想的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在美中之间实行"平衡外交"战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韩国外交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相似文献   

13.
"孟不印尼"(BBIN)合作倡议是由印度发起的一个南亚东北部次区域合作倡议。目的是绕开长期被印巴矛盾拖累的南盟,通过在印度东部、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之间建立一个涉及公路、铁路、内河运输、航空和电力网络的次区域联通体系,推动南亚东部次区域一体化进程。目前,"孟不印尼"倡议的里程碑"机动车协议"已经达成但尚未完全生效。铁路联通协议开始讨论并已有前期收获,其他领域尚未进入正式谈判阶段。"孟不印尼"合作倡议体现了相关国家和地区对互联互通的渴望与要求,符合该地区的长远利益。印度试图借此解决其东北部的交通瓶颈问题,巩固其南亚交通枢纽的地位,并试图在更大地理范围内扩大印度的地缘优势。但是,这一倡议受到印度国家能力的限制以及与其他成员国之间复杂关系的影响。一方面,印度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不足以成为吸引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动机。另一方面,BBIN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高度相似,经济互补性有限。成员国从BBIN倡议中获得的潜在收益,可能会不如预期,将挫伤相关国家的积极性。再加上资金保障不力、管理机制对接困难,BBIN的推进将会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4.
“共和模式”的困境——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2 0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追溯其从自由移民、“共和模式”到零移民、零非法移民的演变发展及内涵实质 ;最后 ,本文着重分析法国曾引以为豪的“共和模式”在当今社会遭遇的困境及原因 ,探讨当代法国移民政策的基本走向及社会效应 ,指出 :“共和模式”也好 ,自由民主也罢 ,归根结底 ,移民政策中最根本的原则是接纳国的国家利益。因此 ,对发达国家移民政策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外交"是国际文化关系的一部分,指一国政府主导下的、以实现某种战略意图为目的的对外文化活动。法国是最早有意识地将文化手段付诸外交目的的国家之一,也是最重视、最善于开展和运用文化外交、并形成了显著特点的一个国家。本文将对法国文化外交的历史演变、主要特点和政策工具做一个系统的阐释,以期通过这一个案来展示当代西方国家在外交实践中打"文化"牌、利用"文化"软实力优势扩大自身影响、谋求国家利益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6.
软实力外交在国际关系领域发挥着独特作用。20世纪90年代,印度提出了"东向政策",印尼被列为"东向政策"实施中的一个重要战略伙伴。在新战略伙伴关系的框架内,印度对印尼开展了全方位的软实力外交,在非常重视包括文化外交、公共外交等内容的软性权力拓展的同时,还"巧妙"地将硬权力"软"使用,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深化与印尼的伙伴关系合作。软实力外交推动了印度"东向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使两印之间的新战略伙伴关系具备了更多实质性内容。  相似文献   

17.
《欧洲研究》2021,39(1):123-147
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比考察英国官方话语、反对党话语、智库话语以及媒体话语中的"全球英国",以反映英国国内主要政治行为体对于官方打造的全球性行为体身份产生的不同反馈。英国政府官方话语建构的"全球英国"是一个具有积极开放理念和行动状态的全球性行为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守卫者、自由贸易的倡导者、民主和人权价值观的捍卫者,并且拥有丰富的外交、防务、软实力资源践行这些身份。反对党(工党)话语建构的"全球英国"则是全球冲突的解决者、人权斗士,能够综合运用外交、防务和发展手段践行上述身份。智库话语建构的"全球英国"是全球自由贸易和自由价值观的综合推动者、全球发展领导者、全球性战略设计者和政府改革者,并且能运用相应的防务、外交、发展、软实力资源实现这些身份。媒体话语建构的"全球英国"更像是政府自相矛盾的虚假宣传口号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且缺乏资源实力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8.
张添 《东南亚研究》2020,(1):33-68,155,156
缅甸进入后军人时代后,国内呈现由军人集团和文官政府组成的"双头政治"权力格局,这种格局是前军人集团政治设计的结果,对现在缅甸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影响。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落实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过程中,"双头政治"的博弈因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而变得更加复杂,体现为军人、文官政府和少数民族的"三方博弈"。在缅北民族和解进程中,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使得缅甸陷入既需要外部帮助斡旋而又让外部难以有效参与的困境。在中资大项目问题上,这些博弈导致缅甸对华政策出现"依赖"与"反依赖"纠葛,而中缅关系无法有效推进的局面。在若开罗兴亚人问题上,各方博弈更使缅甸陷入国际道义、政治与法律围攻的窘境。究其根本,缅甸仍停留在"求稳定"与"求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国内长期存在的政治认同分歧与族群割裂,使其在后军人时代可能进入另一个"乱局"。军人势力仍然强大、文官政权软弱、少数民族各自进行不同程度的国际动员,各方"自助"而"不得助"的客观形势,使得民盟政府初期良好的外交环境日益恶劣。因国内政治而不断引发外交危机,缅甸孜孜以求的独立自主、中立主义和韧性外交受到极大影响,缅甸的复兴梦与发展梦未有穷期。  相似文献   

19.
印度人在缅甸社会比其他外侨更不受欢迎。这是由于印度人同缅甸原住民在种族和宗教上的差异很大 ,且印度人很不容易接受缅甸的语言、服装和风土习俗。因此 ,缅甸人叫他们“嘎拉”。值得关注的是 ,由于早期历史上的交往因素 ,缅甸与印度在文化特别是在宗教方面有牢固的关系。在殖民地时代 ,印度人的地位很显著 ,虽然他们排在欧洲人之后 ,位居第二 ,但他们把资金分投到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196 2年以来 ,印度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自主权明显下降 ,但自 1988年 9月现军人政府上台后 ,印度人的状况已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缅甸的殖民历史使国家安全成为缅甸独立后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因素,也使得军方长期掌握缅甸外交政策的决定权。对军方而言,外交的核心目的在于保证缅甸主权独立完整,因而军方赞同并坚守吴努确立的中立、不结盟的外交原则。缅甸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其内忧外患的战略环境,限制了其外交政策的腾挪空间。由于不同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缅甸中立外交原则的具体实践有所调适和妥协。1988—1992年短暂弃用中立政策、"一边倒"向中国后,缅甸一直在努力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力争实现外交多元化。但是,缅甸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国家治理能力低下,当面临严重的外部冲击或内部危机时,往往只能依靠中国提供政治保护和经济支持,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外交的中立主义和多元化产生不利影响。民盟政府执政后缅甸的中立和多元化外交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