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胥信平 《奋斗》2008,(10):18-19
近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水利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水利建设,其中,灌溉工程是水利建设的重点。今后3年,是我省灌溉事业大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充分发挥水土资源优势,实现我省灌溉事业跨越式发展。为全省粮食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截断黔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贵州首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将正式下闸蓄水。早在上世纪5 0年代,水利专家就提出"引乌江上游三岔河之水润泽黔中"。如今,这个承载着贵州水利人半个世纪梦想的生命线工程终于梦圆,黔中大地有望告别水困。如此浩大的工程不是贵州水利建设的终点,而是吹响了贵州水利"三大会战"的冲锋号角,贵州水利建设再次提速。水利建设与民生息息相关。对于因水受困、  相似文献   

3.
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外实践证明,加强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建国以来,水利部十分重视农村水利工作,特别是近年来积极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牧区水利和雨水集蓄利用等工程建设,为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旱涝保收面积,提高现有耕地产出率,是当前我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措施。一、农村水利发展面临新形势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 《江淮》2011,(3):32-33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既反映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也是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必然要求。我省是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主产区,也是水利大省。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2011年省委一号文件,即《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日前,本刊记者  相似文献   

5.
葛玲 《中共党史研究》2013,(10):102-110
20世纪50年代后期即"大跃进"期间的水利建设高潮中,皖西北地区掀起了一场河网化运动。本文以临泉县为例,考察该运动的兴起原因、实施过程、实际效果,以及河网化与稻改之间的密切关联;分析运动过程中政治挂帅、评比竞赛、社会主义大辩论等"政治化"方式的具体运用及其在保证运动顺利推进方面发挥的作用;最后强调依靠政治手段推进水利工程,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反因水系之变带来不少人为涝灾。  相似文献   

6.
正黔南州建州60年来,水利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共建成骨干水源工程298个,增加蓄水能力8.7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94.2万亩,治理河道总里程长达282.12公里,水电站装机累计达75万千瓦,解决421.5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水利保障支撑水平全面提升,实现五大跨越发展:建设模式发生根本转变,现代水利建设模式逐步走向成熟。60年来,全州水利建设经历了以"掘地为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新建县水务事业有了长足地发展,尤其是2011年开始实施的3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灌区灌渠水利用系数提高0.55,新增旱涝保收面积7.8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546万m3,改善灌溉面积12.46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22万吨,为我县粮食“十二连增”,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但是,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广大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农村水利,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彻底打通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为此本调研组最终形成以破解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瓶颈的这份调查报告。  相似文献   

8.
张俊 《当代贵州》2012,(11):71-72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基本解决黔中地区农业灌溉,工业和城镇的供水以及生态用水的需求,对推进黔中地区乃至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把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放在重要位置","在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加大对贵州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支持贵州如期完成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  相似文献   

9.
正贵州水利建设之所以能"一路高歌",离不开水利改革的"保驾护航"。在贵州水利发展史上,"十二五"时期注定要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年来,决战水困的号角吹响黔中大地。全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22亿元,是解放以来到"十一五"末总投资的3.1倍;全省新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156座,新开工项目个数是"十一五"时期的9倍;解决了1301万农村居民和199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53年出台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当年的地方实践中被定性为购粮运动,在运动中,"民主评议"成为任务完成的主要方式,结果造成农民的"误解"。为消除"误解",1954年夏购中开始试行"随征带购"。本文以广东地区1953~1954年的粮食统购为例,在讨论"民主评议"现象的基础上,分析"随征带购"的试行原因,并检讨其基层实践和问题。文章认为,无论"民主评议"还是"随征带购",统购问题的无法解决,根源在粮情紧张而非实施方式。虽然"随征带购"内含制度化诉求,但在购粮任务压力下,制度化只能让位于更具效力的运动化操作。  相似文献   

11.
邹蕴 《党史纵横》2001,(5):11-12
20世纪70年代,在东方文明古国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中国培育成功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杂交水稻,已增产了几百亿斤粮食,并在世界许多国家推广成功,被公认为是继墨西哥矮秆小麦培育成功之后又一项对解决世界性粮食短缺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明.90年代末期,在国际"超级稻"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且取得良好效果,再一次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为获取这一胜利立下头功的,就是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相似文献   

12.
正1934年3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做出关于邓子恢、刘炳奎两同志错误的决定,对在收集粮食突击运动中表现机会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邓、刘二人,分别做出严重警告和警告处分。3月26日,时任粮食人民委员部(中央粮食部)部长的陈潭秋,发表《收集粮食突击运动总结》,也点名批评了邓子恢。这是继头年8月9日,中央人民委员会因邓子恢在领导财政工作上犯有原则性错误,而将他担任的中央财政部部长职务免去  相似文献   

13.
许艳娟 《世纪桥》2010,(7):40-41,59
1840年的鸦片战争可以看成是中国社会宪政化的源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痛苦的转型历程。19世纪末,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的效应下,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国人认为腐朽的政治制度是阻碍中国富强的主要原因,于是近代的宪政运动兴起。从1905年清廷"预备立宪"到二战后的"第三条道路"的兴起,中国的宪政运动几经波折。国际环境形成的压力令国人误读宪政,缺少对权力的警惕,全无契约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宪政无处生根。在当代的中国要推进宪政,必须改变对宪政的误解,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改造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  相似文献   

14.
三年困难时期指1959年到1961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基建规模过大,粮食缺乏,通货膨胀,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60年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来坚决纠正各种"左"的偏差。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  相似文献   

15.
大干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我国今后10年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了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将比2010年高出一倍。可以说,今后10年将是水利建设的最重要、最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坚定决心,落实措施,迅速掀起大干水利的热潮。  相似文献   

16.
治水兴黔     
正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贵州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治水兴水方针,坚持把水利作为头等民生大事和基础战略,全力破解决工程性缺水困局,先后启动了"渴望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滋黔"一期工程、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小康水行动计划"、水利扶贫以及"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等一系列重大水利行动。一代一代水利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奋力为贵州水利事业添砖加瓦,铸就起了一座兴黔富民的水利丰碑。回顾70年的水利发展历程,贵州水利实现由传统水利  相似文献   

17.
大干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我国今后10年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了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将比2010年高出一倍。可以说,今后10年将是水利建设的最重要、最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坚定决心,落实措施,迅速掀起大干水利的热潮。  相似文献   

18.
1961年五六月间的北京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刘少奇对粮食问题及"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分析,凸显了困难成因及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严重后果。八九月间的庐山中央工作会议确定了工业高指标坚决退够的政策。毛泽东认为形势从此"一天天向上"。但各地粮食短缺表明最困难时期还没有过去,不充分认识困难就不能正确制定调整任务的目标。由此,七千人大会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1960年代的城市"五反"是执政党运用群众运动的方式纠正基层干部"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等经济犯罪行为的一场政治运动。嫌疑人被证成为"贪污分子"一般经过检举揭发、专案调查、本人交待、本人检查与认可、经济退赔、定案处理等程式化和细密化的程序。本文利用某地区48组"贪污分子"的个人档案材料讨论"五反"运动中复杂的证成程序,认为其是运动得以有序展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黄平县谷陇镇,一个因水致贫的典型乡镇。为了破解发展瓶颈,2016年以来,省水利厅开创水利建设绿色通道,支持谷陇镇扶持资金11339万元建设水利项目41个,有力改善了谷陇镇的水利基础设施。新春伊始,春寒料峭。从黄平县城驱车沿着蜿蜒公路盘山而下,前行1小时有余后,公路来个急转弯,拐到了山的另一边,山下立刻出现一片开阔地,隐隐约约能看见两三处民房。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前面就是我们要去的谷陇。"尽管还没进入村庄,但悠扬的芦笙声已穿过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