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党史博士生、硕士生们:你们好!想和你们拉点咱们专业的家常话。先说点我的情况。从小我喜欢看历史书,所以上大学时一心考历史系,结果总算上了辅仁大学历史系。一年级时,我下了很大功夫研究甲骨文,但未能出成果。经过分析自身条件,到二年级改为研究太平天国,可是到第一学期末,组织上找我谈话,让我到中国革命史资料室当资料员。对这项工作我非常愿意去,因为可以看到大量原始资料。于是,1953年2月我就去报到,当时刚刚20  相似文献   

2.
正一1958年8月的一天晚上,稼先回到家里,跟我说他的工作有调动。我问他调到什么地方去,他说不能说。我又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他又说不知道。接着我问他,那我能给你写信吗,他回答不能。此后,稼先经常是一个电话打来,说他马上要出差。去哪里,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我都不问。我知道问也问不出来。每一次离开都是突然的,每一次回来也是突然的。回来一般是白天,突然就回来了,回来后吃一点东西就去休息;一般都是到了晚上9点,小车  相似文献   

3.
恐慌     
某天找一本旧书,无意中翻出一张纸来。上面密密麻麻地,竟是写满了父亲在某天假若突然离去后对于家中财产的处置。我觉得有些好笑,对于父亲的杞人忧天。他不过是个才过花甲的男人,身体康健,头发尚黑,耳聪目明,没有丝毫会患病的征兆。我拿了这份遗书去见父亲,说他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惊慌,我有一份工作,不必为生计发愁,即便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的小弟,也终会学到一份谋生的技能,并过好自己素朴的人生。父亲却是拿过遗书来,  相似文献   

4.
1955年5月22日,上午11点左右,我和老伴矫庸正呆在院里.一个干部模样的同志敲门进了故居,告诉我们,他是在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并通知说,过一会儿,有首长要来这里看一看.说完就和我们老俩口一起到故居的各屋转了一遍,又检查了一下前、后院及四周环境.这时,我抬头又看见了两位面孔熟识的公安部门的保卫人员进了故居院内.大概临近12点钟,那位干部打电话,我就停立在电话机旁,听他对话筒发问:“总理出来了没有?”,“快了!”——话筒里传出  相似文献   

5.
1949年福州解放,9月间,我在福建学院大学4年级读书.开学不久,听说当时社会上革命青年要求参加革大的很多,福州市学联筹备处派人到学校开展动员组织工作,学校有部分同学也开始报名到革大去.那时我是大学毕业班,自己思想斗争很激烈,如果去参加革大,大学就不能毕业,这对我是个考验.我父亲认为我大学只差一年就毕业,去革大是前功尽弃,不同意我去.  相似文献   

6.
夫妻情     
人物:丈夫——小兰单位职员,居家型男人.积极,热情.妻子——小兰总经理,女强人,直爽、大方、果断丈夫:(哼着歌曲端饭菜上)今天老婆要回家,我心里乐得笑哈哈.早早市场去买菜,回家先把鸡来杀.丰盛饭菜摆上桌,老婆一准把我夸.老夫老妻追时髦,吃满喝足飞三亚.唉——你看我容易吗?自从老婆当上公司总经理,我就成了宾馆服务员兼家庭保姆.她把家当成了宾馆,想回来就回来,不回来一个电话就完事儿.我是又洗衣又做饭,一切都得围着她来转.要说我老婆也不容易,她从咱们农场出去,考上大学,在乌鲁木齐从小做大,现在又当了总经理,今天去考察,明天去投资.上次她回来我就给她说了,我说:你也考察一下在咱们农场投资建厂,让咱们农场人发家致富多增加点收入.她同意了,但一直都没有落实.刚好她今天回来休几天假,我专门订了机票夫妻双双飞三亚,我给她再说说这事儿……(电话响)肯定是老婆快到了.(接电话)亲爱的老婆,你到…噢,是老张呀!……机票订好了……到机场直接拿票?……好来,谢谢你呀,三亚回来给你带点海鲜回来!好,再见.(面对观众)你还真别说,这一想到和老婆去三亚我这心里还真有点跳,感觉新婚蜜月一样…(电话响)这次准是老婆电话.  相似文献   

7.
<正>一师十四团703公墓中,静静地竖着2700座墓碑,守护这座公墓的李栓柱说,这里有已故的政委、团长,也有营长、连长和普通战士,在地下他们的建制也是全的,这里地上有个兵团,地下也有个兵团,而这座公墓,李栓柱一守就是30年。1984年,十四团领导找到了李栓柱,他说:"团领导问我怕不怕鬼,我说,不怕,领导就说,那派你去守公墓去不去,我想了想,反正都是工作,就去了。"  相似文献   

8.
正1990年,我任兴隆中学政教处副主任。那年4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刘副校长走进我的办公室说:"你知不知道一个特大新闻?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而且就在咱们兴隆镇的兴隆粮库默默奉献了40年。这是李玉安去了原来的部队进行说明并得到确认的。"我一听马上站起来:"你听谁说的?"刘副校长说:"我是前天在报纸上看见的。可那张报纸不知叫谁给拿去了。"我马上有点震惊了。因为这位"活烈士"李玉安竟与我居住在同一个小镇,而且此前我还曾见过  相似文献   

9.
芳邻如花     
马亚伟 《党课》2014,(24):87-88
搬家那天,我抱着一箱书朝楼门走去,远远看见一个穿着漂亮的女人花枝招展地走了过来。她见到我,小跑了几步,赶忙去给我开楼门。我说谢谢,她笑笑说:“不用谢,我也住这个楼,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通过交谈得知,她就在我们楼下住。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12,(10):62
李红霞在8月8日的《羊城晚报》上介绍说,初到德国,与大学期间的德国留学生乌塔在柏林游逛一天。出门前,乌塔随手抄起一只玩具泰迪熊和几本旧书,塞进手提袋让我帮忙拎着。没走多远,乌塔指了指一座大号电话亭模样的小屋说:瞧,就送到那里。走近小屋,简直就是一个"杂货铺",摆放的物品种类繁多,且都是日常生活所需。左侧的衣架上挂着几件时尚的干净衣服;衣架下有几双运动鞋、  相似文献   

11.
父亲还债     
玉凯 《党课》2006,(8):78-80
我和父亲是在晚上八点到达县城的,刚走出站台,父亲就说:“你哥来接咱们了。”我张望了半天,也没有看见哥哥,我说:“哥哥在哪儿啊?”“那不是吗?”父亲用手指了指前面。我又仔细地瞄了半天,才发现原来不远处冲我们挥手的那个人就是哥哥。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六五年四月,我们班去上海铁合金厂进行了铁合金课的现场教学,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我肯定地说:“现场教学好得很”。从思想上风平浪静到积极开展斗争在大学的前几年,认真地、积极地开展思想斗争是很不够的。我们同学之间常说:“一到厂矿农村就带劲,一回学校就没劲”,“学校生活就是宿舍——饭厅——教室三点一线,往复运动,  相似文献   

13.
人说,到了大连,不去旅顺口是个遗憾.旅顺口离大连30公里,驱车不一会儿就到了.我们径自奔向海滨“坝沿儿游园.”天降毛毛细雨.低沉的云霾和大海连成一片,灰蒙蒙,迷茫茫.大连的朋友老乔伸着手指告诉我,哪里是“老虎尾巴”,哪里是旅顺港.我只是不住地点头,其实什么也没有看见.老乔说:“不能看海,咱们到北堡垒看看去吧!”  相似文献   

14.
探亲(小品)     
人物:丈夫老张头老伴秦桂芝女儿张慧老张(边说边上):自从女儿考上大学后在上海工作,一晃都十几年了。往年都是我和老伴去上海看她,她就从来没有回来看过我一次,你说为啥?她说工作忙,这没良心的,你看啊这世道都掉了个个儿。  相似文献   

15.
名人小幽默     
《廉政瞭望》2006,(12):21-21
福特的尴尬美国汽车巨子福特一次经过底特律市郊看见一福特车主在修车,福特前去帮忙,几分钟就好了。车主很感激,拿出5元钱递给他:“去买包雪茄烟吧!”福特说“:我现在钱多得自己也不知如何花。只是我很愿意帮你开动汽车。”车主说:“在吹牛吧!要是你有钱干嘛还开着辆福特到处跑  相似文献   

16.
党员来信     
《先锋队》2013,(6):21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基层的公务员,记得刚工作第一年的春节,县里一宣布放假我就想高高兴兴回去和家人团聚。跟同事告别时,一位好心的大姐说:"过年了,你刚来,怎么不去领导家里转转?以前没事儿,现在别人都去,就你不去显得你多失礼!一年的工作不白干了吗?"然后对我说该去谁家、该哪  相似文献   

17.
本期我们全文转载了《人民日报》10月8日的文章《一位优秀的组织工作干部——深切缅怀冯军同志》,文章饱含激情,感人至深。冯军离开我们已经13年了,可许许多多人仍然在怀念他,赞扬他,学习他。他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人!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如果我们的干部都能像冯军一样,爱人民,人民爱,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永远保持和谐。“中央派我来西藏工作,我一句困难的话也不能提,一点想法也不能讲,因为,西藏是个艰苦的地方,我不能说不去,不能说换别人去”。“我本身是做青年工作的,而且也一直在宣传‘好儿女志在四方’,教育青年人甘愿…  相似文献   

18.
查景生 《当代贵州》2009,(22):30-31
副连长把红鼻子揪到院子里,一个战士大声说:“王福堂是红鼻子。你也是红鼻子,巧极了,你既然不说姓名,我替你说吧。你就是王福堂。”那王匪红鼻子上冒出汗来,贼眼转了转,仍不答话。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8月8日星期二多云早上四点多钟,刚刚跃出地平线的朝阳把天际染得红彤彤的。我蹬上房东家的自行车,沿着乡间小道一路骑行,去看望五一屯的贫困户。前段时间,通过精准识别,团结村五一屯确定了刘英财、王国福、李国昌、尹来军四家为贫困户。来到刘英财家,一进门,我看到很少出屋的刘英财颤颤巍巍地站在院子里,他的老伴儿正在喂鸡鹅。看到我,他的老伴儿上前说:"我看见你  相似文献   

20.
黄华 《共产党人》2006,(22):51-53
1936年6月中旬,一天,美国记者埃德加&#183;斯诺秘密地告诉我,中共中央已答应他的请求,同意他去陕北苏维埃地区参观访问。他虽然会说一些中国话,但还不怎么行.问我愿不愿意陪他去陕北采访,帮他做翻译工作。我不假思索,立即高兴地一口答应了。当时我已是燕京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去陕北就不能参加毕业考试,就拿不到毕业文凭了。但是有机会去陕北参加革命队伍,那张大学文凭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