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姚斯的接受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后期 ,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艺理论。本文通过对接受美学的代表作《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书的解读 ,阐述了姚斯接受美学的贡献及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文学在美学原则上和接受美学暗合之处,是把接受美学运用到古典文学教学的前提。古典文学教学可以借鉴接受美学一些观念,展开新的教学思路。重视学生的接受要落实到学生的“期待视野”上;开展教学活动的着眼点要多放在文本的“空白”处;把“第二文本”当作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与“道”张胜冰接受美学作为西方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颇有影响的文学批评思潮,是紧随着解释学而发生的,它与解释学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可以这样说,解释学发展到后来,也就逐渐演变为接受美学。解释学到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那里,解释作为一种再创造的元素...  相似文献   

4.
德育美学寻回德育的原貌与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德育教育效度和信度有所下降的今天,德育美学的提出和发展成为一种必然。德育美学是将道德理念化为美的形象或在美的形象中寓含道德理念、让教育双方愉快沟通自觉接受的教学模式,强调美感是德育美学的属性,用形象诠释道德理念是德育美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与功能主义标准,为“非忠实”的、迎合目的语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本土化品名找到合法性理据。阐明对于以目的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为中心选择品名形式与内容的本土化策略,分析了接受美学理论原则亦是有力的判据问题。  相似文献   

6.
蔡仪美学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2,28(3):91-96
蔡仪美学在 2 0世纪下半叶表面上享有崇高地位 ,但实际上却有着悲剧性命运。新中国成立后 ,蔡仪美学于其唯物主义认识论美学立场外 ,又引入意识形态理论及毛泽东政治功利主义美学思想 ,前者是客观主义的思路 ,后者是主观主义的思路 ,造成了其理论内部的深刻矛盾。就其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在逻辑发展及其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主观主义传统相左而言 ,蔡仪美学均有另类性质 ,这是其美学理论未能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根本原因。蔡仪美学当有新的学术前景 :化观念为方法 ,以深入细致的审美对象的实证研究 ,走从哲学认识论美学到科学美学的学术路线  相似文献   

7.
蒋正治  贾三强 《求索》2012,(6):54-56
老庄美学思想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对后世文艺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就是受老庄美学思想影响的典型,他文学创作中恬淡自然的美学心态,归真反朴的美学情怀,奇伟瑰怪的美学艺术以及空灵浪漫的美学文质,都烙着老庄美学思想的印痕。研究贾平凹文学创作对老庄美学思想的接受,对于更好地了解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心态与历程,剖析其文学作品,解读其文学作品的深刻寓意与内涵,全面把握与评价其创作的风格与特色,探求我国当代文学特质有着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玉娜 《传承》2010,(21):144-145
读者大众是期刊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期刊的消费者,读者接受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期刊的价值和意义,也只能在接受维度上体现出来。有鉴于此,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揭示读者接受与文学期刊的关系,探寻期刊价值意义的指向。  相似文献   

9.
读者大众是期刊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期刊的消费者,读者接受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期刊的价值和意义,也只能在接受维度上体现出来.有鉴于此,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揭示读者接受与文学期刊的关系,探寻期刊价值意义的指向.  相似文献   

10.
接受理论研究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当代中外文学、美学、哲学、伦理学和传播学等对各自领域接受的含义、特点、基本矛盾和人们接受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接受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万般妙意 归于趣象——余光中诗歌意象世界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光中是一个拥有“诗歌、散文、翻译、评论”四度空间的大家 ,他的诗歌创作散发着无尽的艺术魅力。文章在采用比较学、文艺心理学、艺术美学、接受美学等相结合的文学批评方法 ,自化合、二元、对比的艺术视角出发 ,对余光中诗歌的意象世界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12.
论鲁迅《狂人日记》中的距离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来,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绝非一个独立自足的完整系统。相反,它是与读者和读者的阅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指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两极,即艺术的一极和审美的一极。前者是作者创作的本文,后者是读者对本文的具体化。一部文学作品既不等同于本文,也不等同于本文的具体化,因为本文只有在具体化中才获得生命,而具体化的本文也必然带有读者的个人气质。也  相似文献   

13.
自宋元以来,说唱文学高度繁荣,这种被称为俗文学的审美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按照俗众的审美需要进行创作。进入明代以后,说唱文学的形式开始被一些正统文人所利用,在戏曲中出现了“以时文为曲”和“以诗为曲”的创作倾向。出于对这种创作倾向的维护和反对,由是造成“文采派”与“本色派”之争。我们不妨借用“接受美学”这个概念来探讨一下“本色派”理论中的美学意义。 “读者中心”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所在,而明清曲论中的“本色派”就是坚持了“读者”这  相似文献   

14.
巴尔塔萨是当代欧洲著名的文化神学家,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中,写出了卷帙浩繁的著作,尤以神学美学思想为最重要核心。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对莫扎特音乐的挚爱,对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将真理与交响乐相连,将音乐与人文精神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结构、解构与重构:当代中国美学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解构与重构:当代中国美学的逻辑李建盛当代中国美学是如何兴起的?各学派的美学体系是如何结构起来的?各种强制结构起来的美学体系又是如何弥散和解构的?当代中国美学作为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理论意识为什么难以为中国人的意识所接受所拥有所认同,化为中国人的审...  相似文献   

16.
刘祥文 《求索》2008,(3):194-195
肖洛霍夫作品在我国经历了一番由高度肯定到全盘否定再到理性评价的接受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领略肖洛霍夫作品的精神价值与艺术魅力,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英语语言之美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撇开政治、历史等原因,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英语语言富含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从形象、和谐、时空、意境等哲学角度探讨英语语言的美学价值,可以看出英语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雷明峰 《山西政报》2009,(16):77-78
本文从美学的含义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出发,将美学这个内容深广的大课题与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小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论述了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美育的重要性和深刻的教育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对学生进行美学素养的培养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有何重要意义,期待素质教育中对美育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马克思接受黑格尔的学说是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的,从美学思想的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从启蒙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黑格尔的转变过程,崇尚理性精神的现实需要,使马克思逐渐抛弃了自己过去推崇的理想原则,靠向了黑格尔。在《博士论文》、《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反映了马克思早期美学思想的文稿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20.
模糊数学的创始人查德指出:古代东方思辨方式与模糊数学有近似的逻辑基础,“他们的逻辑不象西方的笛卡尔逻辑”,“更多地接受既不是非常真,又不是非常假的真值,这正是印度、中国、日本文化的特征。”我们认为这个“近似的逻辑基础”就是模糊范畴。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模糊识别、模糊评判、模糊类聚、模糊分析等等的模糊思维的基石是具有朦胧性和不确定性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