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立早 《团结》2005,(3):47-48
(一)“阿斗”似乎成了“愚钝”、“笨蛋”的代名词。其实,三国时代那位扶不起的刘后主阿斗并非天资愚钝,在他幼童时期,诸葛亮曾对他进行过智力测验,并夸奖他智力非一般。可他后来的表现为什么显得如此“愚钝”、“笨蛋”呢?主要原因是他没有得到合理的培养和使用:刘备在世的时候,名为太子的阿斗,当然无权过问政务,自然得不到锻炼的机会。17岁那年,当刘备一命呜呼后,他匆匆登上皇位,名义上虽然成了一国之主,但一切政令和军令,事无巨细地都由诸葛亮和一班老臣包办。他不过是一位享享清福的安乐王,什么事情也不用操心。可是,当诸葛亮和那班全力…  相似文献   

2.
吕方 《各界》2014,(11):56-59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书,慷慨誓师北伐曹魏,千古奇文《出师表》令我们感动至今。然而,在北伐中他的战术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与气壮如山的誓师陈词形成巨大反差。陈寿评价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表现:“奇谋为短。”那么,果真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失误主导了北伐的进程与结局,还是战争背后另有玄机呢?  相似文献   

3.
华丁 《瞭望》1991,(Z1)
一千多年来,我国人民一直把诸葛亮看作是智慧的化身。一提起诸葛亮,人们脑海里就显现出一个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形象来。诸葛亮死后的头几年,未获准建筑祠庙,但每逢清明时节,百姓们就拿着香火到田间陌上祭祀他,纪念他。直到他死后数十年,蜀国人民还唱歌寄托对诸葛亮的哀思。 诸葛亮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人望,首先是因为他辅佐蜀汉,政绩斐然。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经过不算长的时间,就使蜀汉境内“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  相似文献   

4.
手指孤云 《各界》2011,(4):65-67
若以史料记载看,诸葛亮是没有以“六出祁山”来北伐中原的。他实际上是进行了“五次北伐”,其中也只有“二出祁山”。若从战局的有利形势看,似乎第一次北伐是最好的。在曹魏眼里,最大的敌人就是刘备。而自刘备病亡后,蜀汉一直处于休养生息的状态中,几年内没有什么大的动静,也就让魏国感觉这个小国不会有大的作为了,因此放松了对于它的戒备。  相似文献   

5.
左右 《民主》2007,(2):41-41
诸葛亮辅佐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后主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他才华横溢,智谋无穷。然而,蜀国的灭亡,暴露了诸葛亮忽视人才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弱点。在他身后,蜀国基本上政无内治之人,战无征伐之将,以至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地步。按说,诸葛亮才智多谋,既懂得人才的重要,也有识才之慧眼,用才之本领,可为什么到了“蜀中  相似文献   

6.
马谡,是孔明很欣赏的军事人才.他为蜀汉立过两次功劳:一次是略施反间计,使敌将司马懿一度失去曹魏的信任;一次是孔明南征当时的少数民族,他献了忠言:“攻心为上……愿公服其心而已.”孔明采纳此策,“终亮之世,南人不复反.”(见《襄阳记》)诸葛亮与马谡之兄马良交谊深厚,裴松之认为马良“与诸葛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见《三国志》裴注)马良曾辅佐关羽镇守荆州,后死于刘备征吴之役.马谡是马良的幼弟,由于上述关系,马谡临别前夕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  相似文献   

7.
张锦 《理论导刊》2007,(1):111-112
劳伦斯的《逾矩的罪人》用象征化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一个“自然人”的悲剧故事,主人公西格蒙德的不幸遭遇和心理感受以及他作为“自然人”的代表的悲剧成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8.
在表征马克思思想起源的主要作品中,《乌兰内姆》的文体形式很特殊,其故事情节无可考证,但其中无疑有在西方流传很广的“浮士德形象”的痕迹,所涉及和讨论的人生议题则十分重大,重大而无解,所以马克思自己标明这是一出“悲剧”。如果仔细地研读文本,一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思受欧洲人文经典和浪漫派思潮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又可以发现其中无疑也包括了他当时对人性矛盾和人生“悲剧”的独特理解。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他思想起源期的真实状态,也奠定了他以后思想走向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长江三峡水库,水污染形势依然很严峻,其水环境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当地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环境,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从“公地悲剧”理论的角度可以有效分析库区水污染严重的原因,而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派、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摆脱“公地悲剧”的理论,亦可为走出三峡库区水污染“公地悲剧”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0.
徐燕燕 《各界》2006,(12):56
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悲剧的理想和现代小说的现实意义在他的小说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的悲剧,产生了与古典悲剧同样强烈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因此,哈代被称作“一位用小说形式写作的伟大悲剧家,用悲剧精神观察和描写生活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尤其以“环境与性格小说”为代表,丰富了悲剧美学。他所塑造的人物以其震颤心灵的悲剧而产生巨大的美感。该文以哈代悲剧小说中的最典型的主人公,《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例,探求哈代悲剧小说的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容家宁 《学理论》2009,(29):252-253
高乃依作为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重要代表作《熙德》。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两个主要的口号就是:“崇尚理性”和“模仿自然”,是服务于绝对王权,崇尚古希腊罗马,恪守三一律等艺术规范,这样一种文学现象。那么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对高乃依戏剧影响所造就其悲剧特点不外乎两点:一是其悲剧显现出古典主义理性精神;二是其悲剧高雅庄严的风格形成静穆均衡之美。  相似文献   

12.
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新式贵族渥伦斯基的形象。他并非人们简单理解的“花花公子”,而是有着“双重人格”特点的人物。他的一生动摇于强烈爱情与习惯的生活准则之间.他矛盾的内心中夹杂着积极的人生愿望和盲目地奔波.流消着狂热的激情和善良的迷误。通过对渥伦斯基悲剧命运的分析,进而探讨渥伦斯基与安娜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一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戴茂林  赵晓光 《各界》2011,(7):76-78
高岗、中共党史上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陕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新中国建立后他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死后,他是“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主角,被开除党籍。  相似文献   

14.
编余琐记     
《瞭望》1992,(28)
一口气读完了胡洁青的这篇回忆,周恩来与老舍间的深厚友情令人心醉神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遥想当年,老舍对周恩来定是作这般想的。 作为伟大的戏剧家,老舍自己的人间喜剧却是以悲剧作为收场。但是,因为有了周恩来,使人在悲剧的阴霾中见到了亮色,在哀伤的氛围里感到了暖意。 周恩来的确不凡。他的功绩自有史家去评说,仅看他给亲者、疏  相似文献   

15.
李兴濂 《各界》2013,(5):32-32
刘阿斗从父亲手上接受了江山社稷,没有管好,所以最后垮了台,亡了国。因此后人说他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但历史究竟是不是这样?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一开头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说明建国大计连一半也没有完成。又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说明刘阿斗从他父亲手中接下的绝不是金窝银窝,而是烂摊子。因而他一直爱惜民力,从不大肆折腾。  相似文献   

16.
王元 《各界》2012,(12):44-46
诸葛诞是诸葛亮和诸葛谨的堂弟,他在曹魏做了征东大将军,封高平侯。兄弟三人分居三国,均为朝廷重臣,一时天下为荣。时人称“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诸葛诞被誉为“狗”,并不是贬义,当时“狗”的意思是指能征惯战的猛将。  相似文献   

17.
平平 《侨园》2014,(2):84-84
提起“空城计”,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诸葛亮妙用“空城计”。实际上,在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当中,也有很多成功用过“空城计”的将领,他们的大智大勇至今被广为传诵。  相似文献   

18.
在“商潮”滚滚袭来之际,偶翻案头《诸葛亮集》,不禁为这位智者“脑袋不开窍”惊讶不已。汉末三分,乃是乱世。乘乱取利者不在少数。而孔明先生虽才智过人,却并未用其才智为己谋私利。他上表给后主刘禅:“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如其言。且不说辅佐刘备白手起家而得三分天下的赫赫功勋,就只讲那木牛、流马、连驽的发明,只吃“专利”也该受用不穷的。但诸葛亮终究没有读懂“以权谋私”,不过一车、一扇、三餐饭  相似文献   

19.
刘彩燕 《各界》2010,(4):69-71
诸葛亮,一个传颂千古的名字;诸葛亮,一个倾倒万众的人物。他的故事,古今中外,妇孺皆知。他玄妙莫测、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本领,尤为世人所乐道,以致在人们的心中诸葛亮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成为智慧的象征了。  相似文献   

20.
黄牛庙遐想     
在长江西陵峡中段,有一处礁岩横生的黄牛滩,滩边有座享祀千年的古庙,这就是历代文人多有歌咏的黄牛庙。庙的右前方草坪上,有一通刻着诸葛亮《黄牛庙记》的石碑。碑文说他登临古庙旧址,见大江石壁间有大禹和神牛的影像,神牛似呈“董工开导之势”。为了表彰神牛的殊功,他主持重修了这座古庙,名之为“黄牛”。诸葛亮认为,神牛受上天派遣,助禹导江,凭着自己壮勃之力,用犄角推开阻塞的江道,造出了三峡,应该享受人们的祭祀。唐宣宗大中九年(八五五年),黄牛庙重修扩建。大约是考虑到大禹致力于疏导江河,终于使天下黎民得享景福,重修者将原庙的主祭神改为禹王,并将庙名改为“黄陵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