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解民 《群众》2006,(10):18-19
“十五”以来,淮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扶持苏北加快发展的机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构建和谐淮安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淮安精神和“苦抓、苦干、苦创”的“三苦”精神,不断解放思想,扎实苦干,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1.8亿元,比“九五”末接近翻一番,年递增14.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683元,年递增13.2%;财政收入75.6亿元,是“九五”末的2.9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0.5∶40∶29.7变化为21∶45.…  相似文献   

2.
周玉龙 《群众》2007,(4):43-44
近年来,我们新沂市紧紧围绕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和“年年进位、项项争先”两大目标,努力追求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和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良性轨  相似文献   

3.
嘉宾: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卫生部部长高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原局长张宝明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中共昆山市市委书记曹新平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范恒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中国社科院农  相似文献   

4.
王军 《群众》2007,(6):30-30,4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省“十一五”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李源潮书记提出,苏南以县(市)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一看昆山,二看句容”。句容的小康建设步伐直接关系到苏南乃至全省全面达小康目标的实现,李书记对句容发展所寄予的期望可谓殷切有加。作为茅山老区的句容,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24.3亿元,工业增加值总量为72.24亿元,工业经济无论是总量还是增幅,均明显低于周边地区。可以说,句容要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重任,关键在提升产业结构水平。目前阶段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结合句容力争2007年、确保2008年全面实现小康的时序进度,必须确立工业立市、工业富民的理念,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作为实现小康的第一方略来抓。  相似文献   

5.
陆玉明 《群众》2007,(4):45-45,51
崇川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超200亿元、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4000元、7975元,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十强,长江以北独此  相似文献   

6.
《小康》2009,(1):50-53
为了给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展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留下完整的纪录,我们再一次投下了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7.
吴立生 《群众》2006,(4):6-7
昆山作为江苏“两个率先”的排头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先行区,短短20年中所取得的成就让全国为之瞩目。目前全省上下正在掀起学习昆山经验的热潮,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灌南县,学习昆山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加快发展,建设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经跨入的“十一五”,是灌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结合县情实际,认真学习“昆山经验”,分析研究“昆山经验”,把学习昆山、加快全面小康建设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下一步工作的主攻方向,扬优展长,大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全面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8.
杨卫泽 《群众》2006,(10):14-15
过去5年,无锡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富民强市和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夺取了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胜利。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年翻了一番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超过6300美元,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005元和8004元,成为中国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十强之一,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群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布培德 《创造》2007,(3):14-15
站在"十五"辉煌成就的基石上,云南建设事业"十一五"以规划为龙头,布局高远、开局良好。2006年1月,云南省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县城建设工作的重要会议在昆明召开。时任常务副省长秦光荣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会议明确提出:2010年云南省县城城镇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2020年将达到45%。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我们目前首先要对总体上的小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辨析 ,从理论上找到区别所在 ,从实践上确定出恰当的切入点。这样才能使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心明眼亮有力量 ,目标明确有方向 ,措施得当有保障。  相似文献   

11.
汪红 《人大论坛》2006,(6):33-35
“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能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省.乃至全国来说举足轻重.成败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2.
吴竞 《辽宁人大》2008,(2):16-16
一、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尤为重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十六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工程.金沙县新化乡是贵州民族地区的一个经济强乡,它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秉权  张睿 《前进》2003,(10):18-19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加快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城市化进程是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我国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全局中的一项紧迫任务。一、落实党中央“小城镇、大战略”的决策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步伐在我国现有的城镇结构中,小城镇的比例明显偏低。我国的人口80%在农村,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将80%的人口与小城镇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小城镇既满足了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愿望,又是我国解决城市化问题最好、最现实的选择。1979年,我国发挥区域政治中心功能的建制镇只有2800多个,而今…  相似文献   

15.
吴弋  晓将 《今日浙江》2006,(1):21-22
2006年1月8日至9日举行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全面筹划“十一五”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具体部署了新一年我省的“三农”工作,体现了中央的战略部署,体现了农民的强烈意愿,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浙江新农村远景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  相似文献   

16.
丁宇 《群众》2007,(3):34-35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向全省发出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号召。大丰发展基础较好(对照省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大丰综合得分81.41分,列苏北第一;已有12个指标达标,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妇女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积极向上的群体。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和奋斗。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满怀信心地投身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意义,回顾总结在参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建设中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崭新的精神面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是摆在全国亿万妇女面前的首要任务。认清形势、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顺利完成“十五”计划、阔步迈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时刻,省委及时作出了培育和弘扬与时俱进浙江精神的重大决策。这是省委总结“浙江经验”、面向未来发展,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作出的又一战略部署。结合杭州实际,把培育弘扬与时俱进浙江精神与创新发展“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杭州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与实现“十一五”发展宏伟蓝图、构建“和谐杭州”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在全省培育和弘扬与时俱进浙江精神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为杭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一、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顺应…  相似文献   

19.
周振义 《前进》2004,(1):37-38
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省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解决起来的难度很大;初步解决温饱的群众,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也很艰巨。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只是扶贫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阶段性胜利,巩固扶贫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  相似文献   

20.
陈仕平 《传承》2006,(9):12-13
怀着收获“十五”硕果的喜悦,踏上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征程。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生机勃勃的八桂大地,到处涌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