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逝川同志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析》一文(本报八月二十二日三版)发表后,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来稿,或商榷,或补充.现先发表■维的文章,欢迎广大读者来稿就“生活方式”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逝川同志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析》一文(载本报八月二十二日三版)发表后,读者纷纷来信来稿,建议就“生活方式”问题展开讨论.《人民日报》九月七日转载了这篇文章后,更引起读者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论苑》将就这一问题继续发表文章,欢迎大家来稿.  相似文献   

3.
低标准、低消费、自满自足的生活方式是小生产观念的反映.简朴是一种美德,但简朴不等于安贫.艰苦朴素是我们的革命传统作风,但不是我们追求的目的.区别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界限,不在于吃什么,穿什么,不在于人们所享用的消费货料数量的多■和质量的高低(贫富的差别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和一切剥削制度下才有阶级对立的意义),而主要看经济来源是否正当,消费方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读了同志《对〈生活方式〉一文的质疑与补充》后,觉得文中的某些观点值得植。文章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光讲“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无产阶级生活方式”这两个概念是不够的,应当提出“现代化生活方式”这个新概念未加以补充。我认为这个新概念对于我们区分什么是无产阶级生活方式,什么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并没有  相似文献   

5.
有的人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吃得好、穿得美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相提并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世界观在消费领域的反映。它的根本特点是从利己主义出发,把追求吃喝玩乐(或写成吃喝嫖赌)作为人生享受的最高目的。在生活上放荡、无节制,为所欲为,挥霍无度,醉生梦死。显然,这种生活方式与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活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  相似文献   

6.
“消费道德”是西方国家里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其中包括消费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扩大销售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大力发展消费品,甚至各种奢侈品,在群众中推销。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工资的一定提高、工作时间的缩短和空闲时间的增加,为资产阶级推行和传播“消费道德”创造了客观条件。资产阶级在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生产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它决定消费,而消费的增长又是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开拓广阔的市场,促进生产更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消费又决定生产。”正确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决定消费是比较重视的,而对消费决定生产却重视不够,甚至还把人们正常的消费需求和对美的追求当成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片面强调“省吃  相似文献   

8.
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既为物质生活追求物质消费,又为精神生活追求精神消费。精神消费是指以精神产品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包括受教育、文化娱乐、完善道德修养等等。 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可以通过满足精神消费需求的方式让人们自觉接受。以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理论为例,理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同人们的精神需求紧密相关的。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第二,人们多样性的精神消费需求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多样性载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职工思想治政工作者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研究人民群众的消费,指导人民群众的消费,就是一个新情况、新问题。长时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人民群众的消费问题,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一度成为禁区。在十年动乱中,讲究吃好、穿好、成了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谁有这种思想,谁就要受到批判以至斗争。在这种“左”的思想影响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自然不敢提倡消费,鼓励消费,更谈不上利用消费的积极作用来促进生产的发展了。为了澄清在消费问题上的这种“左”的思想影响,拨乱反正,有必要从思想上和理论上破除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2,(50)
正是基于对私营企业主的理解,不管理论界内外是否有少数人主张将他们划进“资产阶级”范畴,绝大多数从事实际工作的人、特别是私营企业主们都认为,发展私营经济决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私营企业主不是资产阶级。 那么,私营企业主究竟是什么呢?广东省委党校校务委员陈甲优教授认为,中国私营企业主既不能划入资产阶级,也不是能划为工人阶级,而是一种新的阶层,不能用过去的帽子来罩住他们。  相似文献   

11.
王若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违反党纲、党章、党纪,违反《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已经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组织上把他开除出党,是十分必要的;在思想上,对他的错误言论进行严肃的批判。也是十分重要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老祖宗”说王若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点也不冤枉他的。他在上海同济大学的一次师生大会上说:“讲我王若望自由化,我无所谓,我觉得蛮好。”在上海城建学院的师生大会上,他甚至说:“难怪人家对我有看法,说王若望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老祖宗。现在这个名声我感到光荣,没有啥格(什么)难为情。”在上海《南苑》文学社的一次讲话中、他公然声称:“我要为资产阶级自由化辩护。我就是要自由化,不给我自由,我就要斗。”王若望是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老祖宗”,我们没有查过他的家谱,不敢妄加评论。但是,他醉心于资产阶级自由化,为此而到处游说,那是一点不假。资产阶级自由化究竟是个什么玩艺儿,使得王若望如痴如狂,乐此不疲呢?在杭州第二届“新技术革命与体制改革”座谈  相似文献   

12.
租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已渐趋进入我们的生活。租赁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后者也即我们常说的实物租赁。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看,大力发展租赁业正逢其时。中国已有条件迈入实物租赁消费时期判断租赁业在中国发展处于有利时机,缘于以下四点理由:第一,目前我国居民正处于从温饱型消费转向小康型消费时期,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各种需求欲望日益强烈;加上中国人素来有节俭的传统,因而租赁这种消费方式在中国有着丰厚的土壤。发达国家的历史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当其迈入小康型生活时,租赁业正是起步…  相似文献   

13.
本报自八月二十二日发表遗川同志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析》一文后,就“生活方式”问题展开了讨论,许多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今天我们发表宋森芳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并向踊跃参加讨论的广大读者致以谢意。  相似文献   

14.
1、1949年建国前夕,董必武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关于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报告中指出,政府组织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它具体的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府”。“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提出,正是针对着旧民主主义三权分立的原则”。“我们不要资产阶级骗人的那一套。我们的制度是议行合一的,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各级人民政府。”(《董必武选集》第246--247页)这段话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政权组织原则,不能互相混淆。三十七年后的今天,邓小平同志在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时又明确指出:“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50页)为什么这个早已解决了的问题现在又被提了出来?为什么这个早已  相似文献   

15.
在一浪高一浪的消费热潮中,青年的消费总是处在这个浪潮的尖峰,他们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最为敏感。对新生活方式和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总是最先体现在这个年龄群体之中。 青年的消费,在一定时期都有一些集中的指向和目标,人们常将位居前三名的高档耐用消费品,统称为“三大件”。“三大件”,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消费档次。 五十年代青年中流行的“三大件”,是自来水笔、手表和收音机。 六、七十年代,“三大件”发生变化,主要指向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另一说是自行车、手表和半导体收音机)。到八十年代,“三大件”的指向则转向了电视机、电冰箱和收录机(另一说是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其中,电视机从黑白机到彩色机的转换只有五、六年的时间。电冰箱从单门到双门的转移,也不过几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如果你已经习惯了享受,你将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而我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我害怕享受。”  相似文献   

17.
转型时期的中国,经受着强大的全球化浪潮的考验。在这一进程中,西方消费主义思潮随着全球化之风,悄然潜入中国人的消费生活,潜移默化中使我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不再崇尚节俭,不再艰苦奋斗,转而开始向往“美国式”的消费,这是一种典型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needs)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刺激起来的欲望(wants)的满足。也就是说,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这些“玩”出水平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按部就班找份好工作,过上好日子。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的理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英国《世界马克思主义者评论》杂志刊载了一组介绍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文章,在我国,那些热衷于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鼓吹什么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我们特此摘译了该杂志1986年第一期刊载的苏联社会科学院国家与法律研究所法学博士叶琳娜·露卡什娃的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关于“信仰的危机”,“信仰的失落”等问题的争论,在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之时,曾一时成为大学校园内争论不休的主要话题之一,“现在是不需要信仰的时代”的口号也曾一度为大学生们所推崇。那么,到底什么是信仰?信仰追求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又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呢?对这些问题的理论分析,在当前高校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关于信仰追求的心理学涵义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实的最高价值的心理认同,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处于愚昧状态下的人们对神的信仰,还是在文明高度发展时期对人的自身存在的信仰,二者的差异仅反映了信仰本身是否科学,却都证明了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普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