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行政学的"范式转变"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争论,并形成了迥异的观点。从库恩的范式理论出发并采用历史分析法考察行政学的学科发展史,可以发现,在行政学的学科发展中并未发生"范式转变",公共管理也不是一种新的学科范式。行政学"范式转变"的争论给予中国行政学研究的启示是,应在学科发展中实现由行政管理学范式向公共行政学范式的转变。要实现这种范式转变,需要明确中国行政学研究的科学共同体信仰,界定中国行政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加强对行政"公共性"的研究,构建中国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并从理念、体制和机制三个层面,通过学科范式转变带动政府治理实现由传统的"管理行政"范式向"服务行政"范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中山学”性质、任务及方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栋 《团结》2009,(5):56-59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入侵古老中国最激剧的时代。面临随之而来的西潮冲击.中国实际上已“由文变野”.处于世界的边缘,任人宰割和侵占。许多知识分子都在思考并试图求解一个问题:中国向何处去?当他们仍背负着“学”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晚清以降的中国边疆研究历经了从传统的华夷观、天下观到近代民族国家边疆观的视野转换。从清末、民国一直到本世纪初,几代中国学者围绕中国边疆史地、边疆治理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和边疆学的建构做出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中的诸多原因,导致中国边疆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视野转换并不彻底,尚未摆脱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数千年的中心—边缘视角,也就难以与国际学术界形成严肃的对话和交流。过去三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兴起的跨国史、全球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视野,应该可以成为中国边疆史和边疆学研究的有益补充,而近年来一批优秀成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边疆研究正在向跨国视野和全球眼光转换。  相似文献   

4.
创建中国马克思学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路径,体现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向学术化方向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学科定位上,中国马克思学应当是一门实验科学,具有可证伪性。中国马克思学研究者应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国际马克思文献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从行政学的历史中解读我国行政学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行政学的产生是与“管理行政”的模式联系在一起的,是政府社会治理方式从统治向管理转化的结果,是关于“管理”的科学。行政学作为一门科学被提出来,是威尔逊、韦伯等人的贡献。这门科学的基本特征是片面的科学化技术化追求。对于中国的行政学研究来说,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西方行政学的学习和借鉴上,需要根据中国的“服务行政”模式去进行理论建构和学科建设,需要通过研究中国的实际来提出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许淑萍 《行政论坛》2002,6(3):11-13
二十世纪中国行政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行政学无论是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方面都将进一步创新。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将向着”行政与政治相融合”的方向发展;行政学的研究方法将趋向实证研究、动态研究;行政学的学科基础将更加宽泛。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的研究,是一项跨时空、跨学科的研究。本文以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研究为中心,对中国传统解释体系、现代学术中广义"思想研究",以及"域外中国学"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的研究作了概要性质的评述,分别指出其成就和局限,由此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研究的发展态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行政学已经深受西方话语浸染以及世界发展在总体上加速迈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行政学界如何能够创生出“土生土长”的行政理论?能够在什么意义上实现行政学的本土化?针对上述问题,在分析论述“中层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中层理论构建为中国行政学本土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选择”的观点,即在西方的行政学元理论或元话语与中国本土行政管理实践之间构建行政学中层理论,以实现行政学本土化.构建行政学中层理论、实现行政学本土化可从强化本土问题意识和深入本土行政实践,拓展国际化视野、且要以批判的理性主义精神和姿态对待西方的行政理论,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8,(11)
面对当代物欲释放下为学发展的困境,根植儒家文化传统,通过对"为己之学"内涵演变和价值维度的探讨,汲取文化中国自身的精神源泉和文明精华,实现传统儒家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的灵魂再植,为当代治学精神的重构提供可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领导学理论中,不仅有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的精髓,也有着中国古代、近代领导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科学地研究分析中国古、近代领导思想,把握其特点,领会其精神,从而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使古代领导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焕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领导理念。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今天纪念马克思,最好的办法是集注于当前,集注于当前中国人面对的新问题,进一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完成我们肩负的伟大事业。纪念和学习马克思,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中国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救亡图存,为了赶上时代,开始了如饥似渴向世界学习的艰难历程。学马克思主义,在学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之后。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美梦。于是乎,中国人开始了毛泽东所说的"重新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现阶段究竟应当学什么,如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日前出版发行的《大思维——中国企业向谁学习》一书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当代中国企业实际出发,针对中国企业现存学习误区进行了系统批判,提出了中国企业现阶段向谁学习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问题,对中国企业现阶段应当学什么,如何学习,从哪里  相似文献   

13.
《审美学现代建构论》将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进行研究,厘清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构建了审美学的学科体系框架;运用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对审美经验进行综合研究,创新了审美经验研究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完整、独特的审美经验理论体系;探讨了如何借鉴中西审美学思想资源,推进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创造性转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审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3)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正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从简单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这决定农村党建工作只有努力适应社会需要、群众需要,才能在社会转型中有机地嵌入社会结构之中,获得基层群众支持,成为农村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由传统的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型。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它的推动下,中国的社会转型显得如此迅速、如此广泛、如此深入。随着社会的急速转型,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重大的嬗变和分化。在社会阶层的嬗变过程中,以往的社会阶层结构被打破了。在社会转型之前已有的社会阶层内部,分化出了若干不同的阶层,此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的嬗…  相似文献   

16.
自1983年9月全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创建以来,我国的老年教育现在正由大中城市向乡镇发展,许多乡、镇乃至村办起了老年学校,老年农民和从城市回乡的退休干部、职工拿着书本进学堂,学时事,学文化,学科学知识。这是一件令人可喜的新鲜事! 日前,记者就我国农村老年学校的兴起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秘书长刘平生。  相似文献   

17.
杨平 《行政论坛》2012,(6):26-30
中国行政学在表面繁荣下存在着身份危机,本土化不足是其身份危机的重要原因,加强行政学的本土化有利于中国行政学获得其学科尊严,更好地发挥其实践指导作用。政治与行政是行政学非常重要的命题,可从功能和价值取向两个维度进行审读。行政学的发展,大致历经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直接或隐含的逻辑起点均是从功能或价值取向的角度对政治与行政认可或重新认定,在这个意义上,政治与行政是行政学的元命题。对行政学元命题的本土化便显得特别有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批判性吸收和本土化改造实现对这对元命题的超越,从而有助于缓解直至最终摆脱中国行政学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史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历史知识量大、面宽,在历史学专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传统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不全面系统、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等问题.优化中国古代史相关课程体系设置,全面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中国古代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邹贺 《学理论》2009,(29):127-128
介绍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玄奘大学讲座教授高明士先生著《中国教育史》一书主要内容,分析此书与大陆同类著作的异同。认为:高明士先生的教育史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向历史学的靠拢。同时,《中国教育史》一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中国传统教育“庙学化”的新观点。这些都是高明士先生对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贡献。另外也对《中国教育史》一书的印刷错误、史料观点提出了若干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闫玉俊 《学理论》2014,(2):271-272
中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命线[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现代化转型是其必由之路。在现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及时更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完善它的教育机制,才能有效地保障其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在借鉴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促成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