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人性"认识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及其未来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推动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又通过指导管理实践活动促进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进步。未来的管理重点将向知识与个性管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理解人类活动的内容?教材说:“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这里说的“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观世界。为了能够集中说明问题,以下所说“世界”着重是指客观世界。怎样来概括人类的活动,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学习与思考中,认为把人类的活动概括为以下四种是合适的。第一,实践即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而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所从事的社会性的、能动的活动,最基本的就是改…  相似文献   

3.
本人在《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初探》(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二期)的拙作中,对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转化过程作了探讨,认为理性认识作为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事实性认识,一般不可能单独、直接地指导和支配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必然存在着一个直接体现实践主体一定需要、利益、意志和要求,反映实践主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自己未来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要什么”、“要怎样”、“要如何”的“实践观念”这个中间转化  相似文献   

4.
《观察与思考》2023,(3):26-34
<正>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气质与精神特质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坚持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也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继续前进的重要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应然”的价值论维度出发,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以人为本”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尺度,同时,也是人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尺度。“以人为本”的生存论维度在于人的本质不是先行规定的,而是通过现实的人的历史性生存获得的,马克思的生存——实践本体论转向,意味着从抽象的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从伦理关怀的视野解读“以人为本”,亦即从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上探求人与世界的内在本质关系,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将人作为最高的目的和善。  相似文献   

6.
科学方法和人文理念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穿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近代科技革命对从科学主义延伸出来的工具理性的极度利用,使人类在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隐含着深刻的矛盾;人本主义则无限夸大人的非理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后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及其各自内在的局限,说明单纯的科学与人文不可能完成建构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及人自身的使命。因此,两种文化的统一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总体设计(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1.本课是全书的落脚点《前言》第一句首先指出:“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有关认识世界的理论即:人对外部世界现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包括: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等,都已通过教材一至七课的分析,做出了较系统、较全面的阐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  相似文献   

8.
论创造     
创造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的创造活动与整个世界一样 ,它的运行、它的力量、它的成果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物 ,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成为现实世界发展的基础 ,也必然成为哲学的基本范畴。自然界给予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但不是所有条件。自有人类历史以来 ,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地改变自然界 ,创造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从而在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两个世界 :一个是未被人改造的世界 (简称“自在世界”) ,一个是被人类改造过的世界 (简称“自觉世界”)。我们虽然肯定人类改造过的世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但同时…  相似文献   

9.
人的活动离不开利益。利益是主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在主体活动中具有定向和调节的作用,决定着主体活动对象的选择。这些作用内在地交织和渗透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利益在主体活动中的作用具有社会历史性,既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只有确立有利于人类活动的正确利益观,才能真正维护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0.
二重化是人类生活的必然现象和重要特点,也是人认识自身、完善自身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在自身之外设立一个与自身相对立的参照物,才能对自身有比较真切的认识。尽管中国古代人学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领域,可以多层面、多角度地去把握它的特点,但是,把人二重化却是它的诸种特点中颇为重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是一个不太久远的话题,近些年不曾常听到。可是这一真理性的认识,不被人们牢记心中,特别是部分党员干部,因而“ 59岁现象”,“人生最后一站成为阶下囚”,令人痛心和惋惜,作为一个社会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认为,努力改造世界观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它应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成为共产党员的终身必修课题。这是因为:   一、两个改造必然要协调推进   人类的全部活动无外乎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为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包括对人类自身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角度来看,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只有在主客体的相对平衡中才能实现。要培养和树立一种以接纳自己、他人与世界为一个和谐共生之整体的主体意识,才能自觉、主动地使人类理性服从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并在深刻认识和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之上,促进人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三个层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高二《思想政治》(下册)教学中,有部分师生总是把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看成是一回事,其实,这两个飞跃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既有区别,又有一致性。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的起点不同。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起点是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起点是感性认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做”和“行动”;而感性认识是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及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第二,两者转化的内容不同。虽然这两个飞跃都是…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角度来看,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只有在主客体的相对平衡中才能实现.要培养和树立一种以接纳自己、他人与世界为一个和谐共生之整体的主体意识,才能自觉、主动地使人类理性服从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并在深刻认识和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之上,促进人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三个层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晓峰 《探索与争鸣》2022,(7):139-148+180
尊重古代社会存在的思想逻辑,不割裂古人的世界结构,用古人的眼睛看世界、理解世界,接受在假想和虚构的知识基础上再生产的文化历史为自己历史的一部分,是真正进入并理解古代世界的前提条件。从《广异记·唐参军》中的狐精复仇故事的内在逻辑出发,可探析古代中国世界的人域、妖域、神域之间的边界与秩序。与今天科学审视下的世界不同,这个古代世界是一个有天意、有情、有心的世界,是按照人的思想和逻辑安排得井然有序的世界。有关它的诸多想象虽不是真实的实在,但在这些想象和认识的基础上所构建的巨大的精神世界却是实在的,并一直对古代社会发挥着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锐利思想武器,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为人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关系到党和人民的事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17.
赵利伟 《前沿》2003,(2):117-119
"一"与"不一"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哲学上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辨证关系.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运用"一"与"不一"的矛盾法则,阐明了文学创作及欣赏的内在规律和审美要求,将哲学思辩转化为对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研究与批评,得出了"一则杂而不乱,杂则一而能多"的结论,不乱之杂正是文学艺术应追求的目标.文学艺术活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活动范畴,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曲折反映,只有体现了其内在固有的规律,即一而能多,杂而不乱,才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京华 《前沿》2008,(3):78-80
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方式,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根据世界生态批评发展提出的自已的美学观念。世界大环境处于一个遭到破坏的境地中。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精神出现危机,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人类生存的困境。中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根据中国的现实和长足发展提出来的,而在文学界生态美学的提出也势在必行,这是与生态文明的相互照应和促进。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与此同时,生态美学的发展和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美学将着眼点放在了空间“和谐”之上,在肯定人的能力的同时,肯定了自然的不可亵渎性,最终将人类与自然界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一个和谐的空间范围中,使人类的本质在世界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美学具有物理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认识史上和人的具体认识过程中,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基本阶段是必要的。但是有的同志在讲授这框内容时,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截然分开,绝对对立起来。把感性认识等同于生物学上讲的第一信号系统,等同于动物式的感性直观;把理性认识等同于第二信号系统,看成纯粹的观念活动。似乎在认识开始的初级阶段用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只限于感觉和表象,根本没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没有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的参加;而随后在认识的高级阶段上,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性参加,概念、判断、推理以及运用分析综合…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人类活动的本质特征 ,也是人类的最高本性。人类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历史。创新活动对于事物发展、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 ,没有创新就没有今日世界 ,人类创新活动不仅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环境 ,而且也在改变着人类自身。创新也越来越成为当今人类最为关注和着力的方向之一。一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性所谓创新就是指人们根据事物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充分发挥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突破传统的行为方式和规范 ,按照新的方式和规范去把握和变革对象的活动。创新存在于人的所有创造性活动中 ,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