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骂孔子”,是鲁迅的原话。鲁迅一登上中国现代新文坛就开始了“骂孔子”。鲁迅“骂孔子”集中于三个时间段即1918-1919年、1923-1926年、1933-1935年。鲁迅在这三个时间段写的小说与杂文中有七八十篇涉及“骂孔子”。鲁迅“骂孔子”是因“厌恶和尚,恨及袈裟”,骂的重点对象是打着倡导尊孔读经旗帜而心怀别样目的的“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的圣人”。意在“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诉求“立人”之终极关怀。重读鲁迅“骂孔子”,拟用鲁迅的批判精神,对鲁迅“骂孔子”重新加以审视,抉择出“必将保留的和不必保留的”,以提升善于传承孔学——国学人文精神的本领,汲取于今建设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所需的养分。  相似文献   

2.
鲁迅关于发展的思想,人们习惯用“发展观”来称名之。可是鲁迅发展思想的丰富深刻性,发展观一词似乎难以包纳概括之,因而使用“发展论”一词,对尝试阐发鲁迅关于发展思想的卓异性或有助益。再有一层,当人们一涉及鲁迅关于发展思想这方面内容的时候,脑海之际也往往泛起冒出“进化论” 一词。可以设想:与其用进化论称名鲁迅的发展思想,不如以“发展论”一词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风筝》中主要提出了“对儿童的精神虐杀”问题和“中国人的健忘症”问题。三毛与鲁迅《风筝》的精神“遇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弟弟”般的寂寞孤独和“弟弟”般被虐杀的命运。但三毛没有重复“弟弟”般靠“遗忘”麻木自己的悲剧,而是通过反抗最终走出了“家长本位”的阴影,在“漫漫黄沙万里天”的撒哈拉沙漠中寻找到了自己的“自由”。《风筝》在三毛心中能够产生如此生长的力量,体现了鲁迅作品深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葛琴与鲁迅     
鲁迅用《〈总退却〉序》将葛琴推向了文坛,葛琴沿着鲁迅所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描绘出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动荡的社会现实,作品极富时代特色,“将中国的眼睛点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葛琴对鲁迅精神的再一次逼近。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一位独特的作家,是新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辛亥革命后,鲁迅第一篇白话体小说《狂人日记》,开启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以及晚年创作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等。本人就鲁迅创作小说的艺术谈一些见解,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鲁迅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一座精神高峰,无论是其思想还是其艺术创作都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尤其是《野草》这部作品,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体现了当时西方文学中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文学对鲁迅的濡染或日鲁迅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有意识的批判和接受,这也显著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在文化上极力提倡的“拿来主义”。因此将从《野草》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出发,探讨《野草》所体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表征,以期在一个新的角度和层面上认识和把握《野草》超越当时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前沿性,并试图尽一己之力为《野草》研究做出自己的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通过对鲁迅作品《过客》中“过客”形象的分析,揭示鲁迅的矛盾心态,以求达到全面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了“娱乐至上”的概念,并预示了文化的消亡。在“泛娱乐”时代的今天,娱乐已成为了一种趋势,与此同时有一部分人对这一现象开始反思。要逐渐摆脱这个误区,电视节目“娱乐至上”现象内部隐含的是文化缺失,大众传媒应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鲁迅《北人与南人》是一篇值得探究、破译的力作。你看,他首先对相书上一条旧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加以肯定,进而将不无道理的“北人南相”说,注入新意并加以改造制作,从而断言“北人南相……南人北相……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业”;还断言北人南相,南人北相是国人的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一种模糊思维。至于鲁迅,在杂文写作中则较多地运用着模糊思维。而令人拍案称绝的是:他在后期的一篇杂文中,通过对相书上“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一语所作的明确肯定和科学解说,向世人奉献了有助于加智厚德的“师优思维”。笔者认为:鲁迅的模糊思维和他独特的“师优思维”可统称为“比补思维”。鲁迅“比补思维”对人们优良品格的养成有着极高的价值,它是重塑民族新魂的利器与良方。  相似文献   

11.
别面鲁迅     
岭南 《人事天地》2007,(9):35-35
提到鲁迅,人们就想到匕首、投枪、硬骨头、痛打落水狗等等。大家印象中的鲁迅都是战斗着的。不久前在一次“鲁迅是谁”图片展上,鲁迅孙子周令飞说:“我们发现鲁迅被过于‘意识形态化’了,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一个幽默的人,常爱开玩笑,十分爱笑,而在晚年专心写作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相似文献   

12.
刘亦丰在《内部文稿》1990年第6期上撰文提出,领导班子“四化”应改作“革命化、梯形化、知识化、配套化”为宜。 领导班子实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其中革命化当然是大前提,是必须的。至于“年轻化”,在当时各级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的情况下,提出这一“化”也在  相似文献   

13.
孟川惠 《工会论坛》2014,(5):120-122
鲁迅所撰写的小说多以"表现之深刻"著称于世。鲁迅小说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和震撼灵魂的强大魅力到底源于何处?我们认为,鲁迅独特的创作视角则是其小说具有深刻魅力的重要原因。第一,人物选取独特。他所选取的艺术人物多是一群特殊的普通人。第二,人物描写角度独特。小说常常从人物内心精神世界下手。第三,小说构造模式独特。小说《示众》《药》《故乡》等都是围绕一个特别的主题来谋篇布局,推进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语词,“妇女”和“母亲”在《宪法》中的含义比较复杂,需要从理论上明确界定。基于宪法概念的规范性与确定性要求,应从宪法精神与目的出发,结合《宪法》文本并参考相关法律,对《宪法》中的“妇女”作广义界定,并从婚姻家庭与国家社会两个层面来解读《宪法》中“母亲”的含义。此外,“妇女”和“母亲”都是《宪法》中特殊的基本权利主体,二者存在诸多差异,但其联系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谁?这个仿佛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代却因为鲁迅身上的粉饰太多而成为问题,也因为不同的政治派别对鲁迅遗产的不同解读而成为问题。当然,作为解释者我们无法还原鲁迅,但是我们可以"扫除腻粉"而贴近鲁迅。尽管复杂性是鲁迅精神的一大特征,然而鲁迅文化上的"恶魔品格"以及天才的文体创造,使之具有持续不断的魅力,并且大致构成了鲁迅之为鲁迅的规定性。而这种规定性就使得造神运动对鲁迅的扭曲变形显得荒谬,也烛照出了当代对鲁迅解读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6.
《狂人日记》的格调是悲怆的,但文中却多次出现“笑”字,大笑、哄笑、冷笑、呜呜咽咽的笑、抿着嘴的笑等等,“笑”是狂人生存空间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笑”的敏感,汇聚着鲁迅非常个人化的人生体验与文化理念;同时,鲁迅以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如炬的慧眼,揭开形形色色“笑”的背后全部旧历史和整个社会的吃人本质,概括了和寄托着我们民族的血泪和希望,使“笑”具有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革命家"似乎成了定论,连《现代汉语词典》在注释"革命家"一词的时候举的例子都是鲁迅。但是通过对鲁迅一生为人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一直是坚守在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领域的思想家,而不是一个为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以及反动政权而从事实际活动的革命家。而且鲁迅在实际活动方面的弱点,恰好是他作为思想家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马晨 《人事天地》2007,(8):31-31
凭借在央视《百家讲坛》中的精彩表现,42岁的纪连海从一名中学教师一跃成为观众和媒体追捧的学术名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却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根源于他对知识近乎疯狂的勤奋执着。  相似文献   

19.
《红岩》一书中描写了革命者利用一切机会与敌人做斗争,这其中包括做诗、作对联、唱革命歌曲等。《红岩》小说通过插入的这些“诗”与“歌”更好地突出了小说主旨、塑造了人物形象、烘托了战争环境,也借助这些“诗”与“歌”充分体现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巧妙的对敌斗争艺术。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不仅提出了构筑现代文化人格的正面主张 ,而且对中国国民性的负面因素进行了有纲有目的诊断。鲁迅认为中国人的精神纲领是“面子”观念 ,中国人的精神杂症表现为“官瘾”“好斗”“瞒和骗”“喜调和”“十景病”“矛盾思想”“围观”“健忘”“不认真”……鲁迅对中国社会众生相的分类概括也非常准确 ,非常精辟 ,不仅符合人的不同的社会本质 ,而且在是非上也能收到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