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牟宗三新儒学体系的偏颇,林安梧提出“后新儒学”的理论构想。通过对心灵的意识结构、存有的三种形态、诠释方法的层次、体系的可能面向以及儒学的意义治疗的深入探讨,林安梧勾绘出“后新儒学”的基本轮廓。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后新儒学”虽然略显粗疏单薄,但它为当前的儒学复兴运动开辟了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2.
新儒家的出现,无疑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日趋衰落的结果,但本质上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日益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理想与现实层面严重脱节、保守的政治与文化立场难以获得普遍权威等现状是儒学现代化正面临的困境。促成儒学的顺利现代化可以从以下渠道去努力:走出"批判—挖掘—超越"三步曲、儒学在新时期的定位、实现"思想性—时代性—群众性"三结合。总之,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儒学的现代化之路,对于加强我国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都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现代性成为当代哲学反复探讨的重大问题。现代新儒学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思想,但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思想,只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今天,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对于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宋新儒学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当时影响深远,对士人的塑造起了明显的作用,其中所包含的天下观、修身以及为政等思想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在坚定理想信念,注重立德修身,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等方面有所借鉴,对新时代干部道德修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代新儒学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人们通常习惯于把以熊十力为代表的德性儒学当作现代新儒学,其实那只是狭义的.应该把它的研究框架加以拓展,从而形成广义现代新儒学,即以梁漱溟新孔学为总论,分为四个板块:德性儒学、政治儒学、心灵儒学、实学.在这个一总四分的新框架中,后三者应该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七十多年来,现代新儒学思潮无论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问题上,还是在思想逻辑的建构上都表现出了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迥然不同的理论趋向。现代新儒学在如何构建新文化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观点,但基本立足点却是“文化决定论”和抽象人性论,这使它不能真正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也使自己最终陷入了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分析,旨在阐述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在路径的选择上,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也不能抱残守缺。应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先进思想,改革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儒学文化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对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深远意义。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借鉴和利用中华儒学的精髓,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近年来,哲学界对二者的融合说形成共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相结合。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就是注重现实的重大实践课题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本土化和儒家哲学的现代化的同一过程两个方面分别展开。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三代的杰出代表,刘述先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极其精湛、深邃的研究。他对儒家传统的历史回顾、对当代儒学的宏观审视、对儒学宗教意蕴的阐发,在很大程度上揭橥了儒学的内在特质,深化了人们对儒学的理性认知。刘述先之论,对我们当前考量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吴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义乌精神”从无到有再到向“新义乌精神”的嬗变,存有一个可资探寻的自然演绎逻辑。这个演变历程正是义乌人对自身文化传统自主自觉的过程。“新义乌精神”的生成逻辑给予我们这样一个理论启示,即文化传统是地方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独特而宝贵的资源,地方的现代化必需注入“地方性知识”元素,而社会行动者的文化自觉就是注入这种知识元素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悠久文化底蕴与古老文化传统的地域文化,既有其自身的文化发展序列,又有着厚重的儒学文化底蕴。孝道、仁德、和谐等儒学文化的核心内涵,构成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基调与人文主线。  相似文献   

13.
今年既是“五四”运动80周年,又是孔子诞辰2550周年。无论是纪念“五四”,或者研究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学,都是为了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化无疑应继承“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同时也应以孔学为基础,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本文即本此理路,对儒学传统与现代人格尊严观念展开论析。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析当下中国社会诚信危机的产生根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提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视域下,重构中国人的"诚信"意识与道德观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是一位集改革大师和旧学大家于一身的思想家 ,既开放又保守 ,并一直在新与旧之间徘徊 ,没有完全摆脱封建士大夫传统思想意识和习气 ,依然坚守传统道义上“士”的节操 ,其变革思想透露了较强的儒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军事、政治安全为主的传统安全观。传统安全观指导下的中国军事外交的对象较为有限,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军事援助的计划性不强,军事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展示军队形象的窗口较为有限。冷战结束后,中国提出要摒弃带有冷战思维的旧安全观,树立新型安全观。新安全观自提出后,对中国军事外交的指导性作用日益加深。同时,军事外交也不断丰富着新安全观的内涵,成为践行新安全观的重要方式。回顾新中国军事外交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成就辉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军事外交不断突破,逐渐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17.
儒学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传统法文化是在中国具体的民族环境和地域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已成了民族的法文化。在21世纪中国迈向法治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中的许多观点并没有过时,我们将其与现代法治原则进行创造性的对接,就可能形成在一国两制格局下中国四地区不同法域都愿接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8.
爱亦即仁的观念,乃是儒学的奠基性观念:既为形而下学(知识论及科学、伦理学及道德)奠基,也为形而上学奠基。这是因为:爱作为生活情感,是生活-存在的显现。因此,爱的观念乃是本源性观念:爱作为生活情感,归属于作为存在本身的生活本源。  相似文献   

19.
将儒学传统与现实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结合起来论究,不难发现,儒学传统中的相关思想内容,既可为现代社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理论筑建民族文化传统根基,其自身又可经创新性诠释而成为劳动者权益保障理论的组成要素;并且,创新性开掘儒学传统资源,有助于建立健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仁”为儒学之核心。首先就“仁”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可归纳为“成己”之学、“爱人”之学与“爱物”之学;其后着重探讨了儒学之“仁”对今日和谐文化建设之现代意义,指出“仁”有助于在社会上广泛倡导和谐理念;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有助于全社会自觉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