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识文萃     
职工下岗后的劳动关系 有哪些变化 职工下岗后,与原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会发生一些变化,具体来说有哪些变化呢?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介绍,一方面,职工脱离工作岗位后,将被停发工资、奖金等,只能享受规定的基本生活费。《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规定》第八条规定: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并报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企业可以对职工实行有限期的放假。职工放假期间,由企业发给生活费。 另一方面,下岗职工仍是原用人单位的职工,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并没有解除,双方之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仍然存在。职工下岗,用人单位仍应与其签订劳  相似文献   

2.
爱岗敬业和岗位有为,是作为一名企业职工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每一名职工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之一,更是企业在工作实践中体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和岗位有为精神,一要坚持开展专题教育,加深职工对爱岗敬业和岗位有为的理解和认识;二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促进爱岗敬业与岗位有为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三要推行岗位竞争机制,增强职工爱岗敬业与岗位有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要抓好业务技术培训,为企业职工爱岗敬业与岗位有为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云清 《实践》2007,(4):29-29
职工体育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首先需要多视角地认识它,其次要深层次地开展这项工作。职工体育工作有利于融洽企业人际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体育活动,一方面能够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调节职工生产工作期间造成的精神紧张和疲倦,促进职工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内容丰富又有时代风采的职工体育活动,把广大干部职工聚集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增进了友谊,增进了干群关系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弘扬了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即:劳动、人事、工资等制度的改革,其实质是解决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也就是,解决一个依靠职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搞好企业的问题。因此,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是血肉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增强企业活力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把职业道德渗透到经济工作中去,对增强企业活力有其现实意义。职业道德与职业技术一样,都是劳动者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职业道德不仅对精神生产,而且对物质生产起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培养职工职业道德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保证。企业的活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前者集中表现为企业的竞争力而后者集中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是企业的外向力,体现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活力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转换农场企业经营机制中,推进的劳动、人事、工资等项制度的改革,其实质是解决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也就是说,解决一个依靠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科学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高效益企业和职工通过自己为社会,为企业提供的劳动量,而应获得的一切物质利益的问题。因此,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是血肉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  相似文献   

7.
<正>市场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正是工会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那么,在新形势下,工会该如何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职工的素质呢?一、切合职工岗位实际,抓好岗位技能培训实践证明,一个企业不仅需要高科技人才,也要有熟练地掌握岗位专业技能的普通岗位工人。目前,更多需要的是熟练掌握岗位专业技能的普通岗位工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许多不适应,具体表现为“四化”: 1.思想认识“淡化”。重经济,轻党建。部分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对党的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有的企业把抓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对立起来,认为“企业生存、职工吃饭等现实问题都解决不了,加强党的建设干什么”;重厂长、轻书记。在企业干部配备上,搞“强弱搭配”,甚至视书记岗位为二线,把一些能力弱、素质差的人放到书记岗位上;重改革,轻教育。企业在转属、转制或职工“并轨”过程中,注重改革的进程,而轻视职工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9.
所谓企业凝聚力是指使职工在企业内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和拒绝离开企业的吸引力。企业凝聚力作为企业吸引职工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其结构如图所示。最外层是企业经济效益以及为职工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设施;第二层是企业生产、技术、销售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信誉等经营资源条件;第三层是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第四层是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为核心的企业精神。外两层是以物质吸引力为主要特征,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职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我们称为外附内聚作用。内两层则以精  相似文献   

10.
培育企业精神,对于做好企业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经营者与生产者等关系,把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心理凝聚起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原动力,为企业兴旺发达提供精神支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谓“轮岗交流制”,就是指基层金融机构根据职工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结合业务发展和工作岗位需要,对职工在不同部门之间或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岗位交流轮换制度。(一)“轮岗交流制”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们对某一事物总有一个从“新鲜”到“厌倦”的心理过程。对于基层金融部门的岗位也是这样。根据分析,职工在某一岗位上工作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即新鲜期、熟练期和厌倦期。“新鲜期”是职工走上某个岗位之始,对本岗位有一种新鲜感,有浓厚的兴趣,这个时期职工对本职工作大都认真细致,喜欢…  相似文献   

12.
吴民 《党史博采》2013,(4):53-54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它是同企业整个经营治理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企业管理之中的。新形势下,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丰富企业职工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家的精神力量,才能更好地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一、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要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除了必须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与男职工不同,女职工在从事社会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生育和抚育婴儿等家庭责任,这就使女职工在生理特殊时期常常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尤其是在目前就业岗位供小于求的形势下,协调好女职工的职业安全卫生、特殊劳动保护权益与岗位资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企业精神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种无形的企业精神,要通过企业形象表现出来。因此,要培育社会主义企业精神,就不能不重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那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培育  相似文献   

15.
1.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问题以往一般都认为,企业领导者如书记、厂长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相对来讲,职工是客体,是被教育者。尽管主体与客体是从区分认识与活动过程的“主动者”和“对象’康说的,但是,在构成现实的认识关系中,这种认识显然不够全面。主体和客体既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地讲,企业里的书记、厂长与职工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他们都具有某种双重性。书记、厂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施教者,要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职工的思想状况,向职工进行正…  相似文献   

16.
<正>11月3日,二师二十四团加工厂在生产一线开展了"师傅带徒弟技能提一级"的"拜师学技"活动。为了加大培养青年职工岗位成才的力度,提高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学习技术的自学性和主动性,培养青年职工尽快成长,以推动产品质量提高,利用企业老职工长期工作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由在岗位上干了30多年的老师傅  相似文献   

17.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做好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我们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做好这项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建设,着重重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迫切亟待的需求,也是企业搞好各项中心工作最关键环节。一、强调思想认识观念,树立职工良好的理想信念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针对性地抓好职工的理想信念工作。通过多层次抽象教育和形象教育等精神感染力,引导和疏导职工热爱生活、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从公民权、企业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看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中特别是国有制企业中,职工是不是主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与职工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此类问题,近年来争论很是激烈,说法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9.
严格地说,“差不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工作岗位”,或者说,“有些人曾经有过岗位,许多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三四十个年头,真可谓是善始善终”。如果你问我,岗位这东西是什么?恐怕你会得到许多种答案。然而,种种答案未必比农场职工的回答更精彩,他们的回答是:“岗位就是我的生命”。 上世纪90年代初,职工们说:“农场兴我富,农场衰我穷”,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总结的经验。当企业改革进行到关键时刻的今天,农场职工的命运与企业更加密切,岗位似乎与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岗位习惯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切入点是做好服务职工、服务社会的工作,关键点是构建良性的劳动关系,着力点是充实企业和谐精神内容,落脚点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