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的君臣关系——贞观之治的决定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光彩的一页。这个时期宽松、和谐的君臣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把调整君臣关系作为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重中之重,在唐廷中出现了宽松、和谐的气氛。 唐太宗对君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从他对此作过的多种比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贞观元年 (627年 ),他对侍臣说;“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这里,君臣关系被解释为鱼和水的关系。 贞观七年 (633年 ),襄州都督张…  相似文献   

2.
近读史书,一则一千多年前的君臣对话玩味无穷,发人深省。这位国君,不是别人,就是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英主唐大宗。那些臣者,书中虽未一一露名,但能居于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以政治清明为其显著特点,而政治清明的一项重要保证则是当时开明先进的立法和执法,而这又源于唐太宗君臣特别是唐太宗本人明确的立法和执法思想。时至今日,回首1300余年之前的"贞观之治",可以发现唐太宗的立法和执法思想多有足可称道者。唐太宗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国家法律建设,说:"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  相似文献   

4.
<正>唐代吴兢所著《贞观政要》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传之弥广,是因为书中展示了为政以德的巨大魅力。今天再读《贞观政要》,从唐太宗的君臣对话和大臣的劝谏奏疏中,仍能感受到这位盛世之君居安思危、爱才重贤、宽厚爱民和屈己纳谏的为政之道。  相似文献   

5.
贞观之治,作为我国封建史上少有的“盛世”,历来备受称道。有关的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但笔者觉得,重新考察一下贞观之治的形成缘由,学学唐太宗君臣的居安思危的意识,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居安思危思想是形成贞观之治的直接动因居安思危思想根源于唐太宗君臣面对隋王朝廷迅速覆亡的前车之鉴,深怀戒惧,惟恐重蹈覆辙。这一思想一经提出,便在太宗君臣间达成了共识,并对整个贞观一朝的施政,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从谏如流。唐太宗在总结了“隋场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①的教训后,…  相似文献   

6.
贞观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得益于君臣的共同努力。唐太宗对纳谏心理障碍的克服和勇于改过的气魄为臣下进谏提供了一个畅通的渠道,而群臣通力合作、一心为公,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当时的君臣关系,蕴含着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智慧: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营造公正和谐的工作环境,贞观君臣的态度和心理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赵璐璐  刘后滨 《人民论坛》2011,(12):162-164
贞观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得益于君臣的共同努力。唐太宗对纳谏心理障碍的克服和勇于改过的气魄为臣下进谏提供了一个畅通的渠道,而群臣通力合作、一心为公,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当时的君臣关系,蕴含着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智慧: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营造公正和谐的工作环境,贞观君臣的态度和心理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经常以史为鉴,以亡隋为戒,同臣僚们探讨和总结历代兴亡得失的经验教训,以寻求巩固新朝统治的策略,史称“贞观君臣论治”。  相似文献   

9.
刘梦溪 《北京观察》2013,(12):62-66
唐太宗问忠臣跟良臣有什么区别?魏徵说,“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而忠臣就是“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徒有其名”。  相似文献   

10.
从“?”如流谓我"从谏如流"是对封建社会开明君主的赞誉,做得最好的要数唐太宗,在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批"贤臣"的辅佐下把大唐王朝推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峰巅。他还要求大臣们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改正过失,唐太宗一朝君臣可谓做到了"从善如流"。我们共产党人本应具备...  相似文献   

11.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向来政治家之间的斗争就是天下之争,人心之争。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中国从有纪年的公元前841年算起,不知有多少数得上名的君臣、政客,他们也讲操守,也讲牺牲,以换取人心,换取天下。唐太宗爱玩鸽子,魏征来见,忙捏在手里背在身后,话谈完了,鸽子也死在手  相似文献   

12.
<正> 历史唯物主义历来认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但并不排除贤能人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能动作用然而,人才的发现与使用,并不能手到擒来,其中学问大着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才观就很耐人寻味。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唐太宗对管干部的大臣封德彝说:"理政使社会安宁的根本,就是得到人才。近来我让你推举贤能,怎么没见你推荐?"封德彝回答:"我虽然愚鲁但不敢不尽心,但是,如今确实没有特殊人才。"太宗说:"前朝贤明的帝王用人就像使用器皿,都是选拔人才在当时,不是向别的朝代借  相似文献   

13.
唐朝“贞观之治”的空前盛世与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是分不开的,那么唐太宗用人思想的高明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唐太宗非常重视用人,他把进用善人作为自己终身奉行不渝的三件大事之一。他说:“朕今勤行三事,……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自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他认为只有依靠大批有才干的官吏,才能稳定、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也已明察到能否得才、用人乃李唐王朝的安危所系。因而,他反复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非用其人,必难致治”。唐太宗把“为官…  相似文献   

14.
李平 《中国减灾》2012,(7):55-55
唐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一面积极休养生息,一面表面上继续对突厥称臣,实则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择时而发。可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早,立刻使得李世民君臣,变得焦头烂额起来。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唐太宗到大理寺监狱看犯人,400多死刑犯没有人喊冤,唐太宗当即决定释放他们回家.明年秋收后再回来报到。一年之后一个不少都回来了。这就是贞观时期很有名的象征,400死囚来归狱。  相似文献   

16.
夏晴 《求索》2010,(5):210-212
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帝王作用的凸显是一重要的文学现象,尤以梁、陈时代为甚,当政者们参与创作,以帝王之尊赋予了文学创作及其审美以相当的影响。直至隋,文帝不悦诗书,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文学,而后的隋炀帝偏爱南朝靡丽文风,重用虞世基、许善心等文人,文学又得以振兴。至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历经陈隋、颇具文名的虞世南的选贤任能与文学才华相结合,促成了唐文学以新的发展。然而,唐太宗强调国家治理须靠吏能的"贞观重臣"现象又从另一方面消减了文学之于选贤的权重。于此,以"文儒"视角考察贞观重臣,我们认为,唐太宗治国选贤并非出于单纯的文学才能,他看重的更是吏能。文学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更多是一种君臣的唱和,而并非选能当然之条件。  相似文献   

17.
四、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627—649年),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皇帝》中说:时天下大丰,流离失所者都回到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一年判死刑的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到五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当然,这里有美化的成分。但这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确是事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力于唐太宗的精兵简政、裁汰冗员。与东汉光武帝、北齐文宣帝、隋文帝大力精简地方机构不同,唐太宗把精简中央机构作为了主要切入点。唐朝开国初期,朝廷官员多至数千名,冗官充斥,…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用人术何明轩唐太宗不仅善于用人,且在用人方面很有气度,就是过去曾经与他为敌,竭力反对过他的人,只要效忠于他,有才能,照样重用,他说:“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一如其有才,虽伙不弃。”事实上在他的主要助手和文臣武将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曾经是...  相似文献   

19.
孔云峰 《重庆行政》2013,14(2):42-45
中国夏、商、周三代即有师保辅弼之类的顾问官员或谋士.这些为王者师的人权力很大,除备咨询还可规谏,史官有时也作咨询之用,此后各代由此逐步发展出不同类型的顾问咨询机构和制度、朝议和规谏制度.在专制政体下,皇帝至尊,决策时还要臣子上言,成败得失还须谏官进谏,国君自己则要虚心纳谏,起码是基于君臣间某种程度的平等意识:国君并不是一贯正确的上智,臣属并不是事事不如皇帝的下愚(胡如雷语,见《李世民传》134页).从认识论上来讲,只有兼听博纳,全面反映客观实际,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为此就需要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就要广开言路、君臣论辩,就需要集思广益.现代民主集中制中的少数服从多数、议会民主和政治决策中的半数通过、多数通过、协商一致通过等等都是基于同样的认识论前提,即任何高超的个人智慧也不能超过多数或集体的智慧.真理来自思想的互相交流和碰撞,来自不同方面的综合,来自群策群力.魏征进谏与唐太宗纳谏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20.
执法须谨慎     
唐太宗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当时,有个相州人叫李好德的,向来有癫痫病,常常胡说八道,有时还讲得极其荒诞怪异,不避忌讳。唐太宗知道后十分生气,下令把李好德抓起来治问。张蕴古对唐太宗说:"李好德有癫痫病,按法律规定不应该坐罪。"唐太宗认为讲得有道理,就答应宽宥李好德。张蕴古知道皇帝这个意思后,就偷偷地告诉了李好德,并且同他在监狱里一起玩棋。这事被治书侍御史权万纪知道了,向唐太宗告发。唐太宗听了大发雷霆,下令把张蕴古绑赴长安的东市杀了。后来,唐太宗想起这件事就懊悔,对房玄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