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杨洪余 《理论学刊》2005,1(10):81-83
传统观点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有悖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原意。事实上,马克思是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的。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它为我们重新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人能够从事创造性劳动,是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最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社会属性才构成人的本质,使人类对自己本质的认识第一次达到科学的水平,从而为人的本质理论奠定了可靠的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论断。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这一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3,(10)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内在地决定了对幸福的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我们发现幸福本质的科学基础。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马克思把人性或人的本质分别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需要"、"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是在"社会关系"中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中最著名的主要有三个:“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即人的本性”。相比马克思早期的其它论断,这三个论断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逐步成熟是一致的,体现了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张晓敏 《理论学刊》2005,1(12):13-14
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将人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境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从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入手来考察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各种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方面的自由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核心,更是和谐社会里人的存在指向。马克思认为,“和谐人”以和谐社会关系为本质,以和谐实践为根本特征,只存在于和谐人共同体中,它既是共产主义社会里“现实的人”,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运行主体和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立强 《求实》2007,1(2):4-8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人的本质”学说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的本质”概念及其理论框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三个命题:“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六个观点,只有依据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才能得到合乎逻辑的阐释。"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马克思从人本身理解人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一原则能够得出包括"类特性"与"需要本性"的人的双重生命一般属性;在现实性上,能够通过包括人的共同体、人的社会联系在内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把握个人的具体本质。  相似文献   

9.
试析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及其伦理关系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达淮 《探索》2002,42(6):95-98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论以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和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历史观的批判为起点。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所有制的主体是“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揭示的未来社会所有制的本质是在社会公有名义下的个人所有制。马克思一再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其伦理关系的实质就是,“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降段的分配形式,其特征也就影响了社会主义阶段人们之间伦理关系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然而在发掘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论断之后,这一观点受到普遍的质疑.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两个论断的深层解读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马克思哲学运思回归现实的理论中转,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应是人的应然本质与现实本质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就人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实践定位事物本质的方法是理解马克思人本质不同定位的理论基础,基于这种理论,马克思《提纲》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由实践定位后涉及的只是具体人,而不涉及人与动物区别的类本质的规定。而且准确地说,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只是为具体人本质指明的一种方向。循此,马克思又根据无产阶级斗争实践需要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在本质上具体定位了各种阶级属性的人。  相似文献   

13.
汤建龙 《唯实》2004,1(6):8-11
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不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全面、科学的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整体性的、全面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有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就社会的方面作单一的理解;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之所以突出地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的方面,是由马克思哲学的性质、方法和任务决定的,这并不应导致对人的本质的自然和精神方面的否定.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马克思这里讲的规定、使命、任务是什么?由什么而产生?能意识到和不能意识到又会怎么样?我理解:一是"确定的人,现实的人",就是指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性规定,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可以在两层意义上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焦国林 《理论学刊》2007,4(6):65-67
一、人的存在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和谐从本质上说是在社会关系中来把握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所说的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P532)。这就是说,对人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理解应该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强调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本源性意义。在实践中,不仅建立起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人的自然关系,而且也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动态、有序、协调的发展状态。实践不仅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具有基础性的地…  相似文献   

16.
人性善与人性恶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本性、本质的认识。无论是性善论、性恶论抑或是不善不恶论,都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即认为人有一个不变的本性。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以及马克思的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为我们深入剖析人的本性、本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王志坚 《党史文苑》2011,(8):47-48,51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笔者认为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两维视角审视人的本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的,这对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及其把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的第一句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被许多人作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其中最主要的是涉及到对于“直观”和把对象、现实和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等思想的理解。这也是研究《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一个难点。许多人认为,在…  相似文献   

19.
孔子孝道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孝道的核心内容是“仁”,是以人为本的爱心。孔子的孝道理论包括六个方面:敬养论;无违论;谏诤论;不远游论;回报论;孝慈论。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人有孝心,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安定。  相似文献   

20.
<正>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也就是说,人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形象一点看,人仿佛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圈子"当中。何谓圈子?圈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