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禹 《法制与社会》2012,(29):218-219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古希腊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首先阐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概念的内涵,即幸福就是至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遵循中道原则;其次分析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观的论证,即从目的、功能、实践三个方面论证了幸福观;最后论证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于我们构建新时期下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长军  汪雷 《法学论坛》2005,20(5):99-103
对于修订后的刑法所新设的滥用职权罪,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其是故意犯罪,但相关的论证实难令人信服。合理的思路或许是区分不同的层面进行解读:从实然的角度分析,现行刑法中确立的滥用职权罪是过失犯罪;但从应然的角度反思,滥用职权罪的正确定位应是故意犯罪。为此,应当通过立法修正的形式对其进行理性重构。  相似文献   

3.
限制没收财产刑的理由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刑罚自身价值的角度,从刑罚理性、刑罚目的以及刑罚效益实现的角度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4.
权利的正当性首先和主要是一种合乎道德的正当性 ,能够从伦理上加以分析。在现代社会中 ,法定权利是主要的权利存在形式 ,通过对法定权利存在的原因、法定权利的内容、法定权利的作用等进行一种伦理分析 ,可以发现法定权利 ,进而可以说权利存在道德价值和伦理基础并且可以从伦理学的角度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前,我国法家的代表人物曾经说过"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1]。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深刻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杜华 《法制与社会》2013,(15):223-224
公诉人的法律思维指导着司法实践,其精髓是理性、全面、立体的理念.但现实司法实践中却存在非理性、片面的法律思维,这主要由理念和实践的双重因素所导致.为使公诉人养成和坚守正确的法律思维,则必须更新理念、转变方式和完善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广泛兴起,对此制度,不少法学研究者都从"恢复性司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刑事和解制度尽管从理念上或是制度设定上看,都可以从"恢复性司法"中找到一些相似的方面,但是二者在本质上仍属于两种不同的司法模式。本文从渊源、参与者范围、改革动因以及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证,以期对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足协作为体育行会的典型代表,亦是我国行业自治组织的一个缩影。本文反思通过传统的权力来源角度论证中国足协的行政诉讼被告资格存在不足,希望以"公共职能"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同时对于中国足协章程中有关"排除司法救济"的条款予以批驳。  相似文献   

9.
关于同性恋者婚姻权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指出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对待同性恋者,放下偏见,真正的与同性恋者站在同一个角度看待这一社会问题,追求实际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承认与保护同性恋者这个弱势群体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主张。"文明消失于对话的死亡",只有保持睿智和理性的思考,倾听社会的呼声才是对待问题时最恰当的姿态。  相似文献   

10.
"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观集中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执法方法和执法艺术的全面升华。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观并以之指导办案,是新形势对检察机关的新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也是提升法律监督能力、做好检察工作的现实需要。作为基层检察院,只有准确理解、把握并深入践行这一执法观,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敏 《法律适用》2011,(10):6-10
本刊2011年第7期"特别策划"从司法审判者的角度,就《民事诉讼法》修改提出建议,引起了读者的反响。与前期相比,本期策划更加注重理论梳理,立足于现有众说纷纭的修法建议,选取了从诉权的角度关注民事诉讼中基本方向的把握,并且从程序的结构性改造角度论证了审前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以及公益诉讼程序。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都是对《民事...  相似文献   

12.
论法官的实践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法学著作中,许多法律思想家阐述了一个几 乎相同的命题,“法律是理性的命令”。然而,理性 这一语词是一个颇具包容力的概念,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去把握,包括行为上的自我约束能力,认识论上有条理的逻辑思考能力及非情绪化因素,价值观念上客观公正的评价尺度等等。尽管角度不同,标准不一,但“我们依然可以对理性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即理性主要指人们在相信人类主体认识能力和道德良知的前提下,考虑科学知识,整体利益等等,不断追求使现实趋向合理的目标”。[1]司法审判制度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司法主体的观念,它是制度运作和制度创新的原动力,在现实条件下,实践中的法官如何去实现司法的理性化呢?本文对此谈几点陋识。  相似文献   

13.
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指导检察工作,就要做到"四个强化",实现"四个统一"。教育检察干警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正确的执法观,进一步增强检察执法公信力和提升检察形象,就必须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完善机制保障和监督制约,实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由理念向行动的自觉转化。一、做到"四个强化",实现"四个统一"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的提出,对新形势下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提出了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14.
黎婉婵  殷乐 《法制与社会》2010,(23):133-134
随着社会法治的进步,在行政执法中的"管理"理念已逐渐有所改变,但是现实大量存在的暴力抗法现象反映了当前我国行政执法机制的缺失弊端。本文以分析流动商贩暴力抗法的原因为出发点,探索如何有效地协调多元化利益的行政执法道路——公众参与。本文认为公众参与模式应该成为当前及将来行政执法的必要选择,而在这法治道路上正当的行政程序和完善的公众利益组织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立法规定了政府、律师、公证机构、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是我国法律援助的实施主体,该规定合乎现实但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改进,特别是政府缺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实施主体相关的规定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引起全国关注的2009年上海浦东新区发生的"黑车倒钩"事件,至今仍是各界热议的焦点。"钓鱼式"行政执法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可谓众说纷纭。本文试从上海浦东新区发生的孙中界"钓鱼式"执法一案开始,并结合刑事法中与其相类似的"诱惑侦查",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以论述"钓鱼执法"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与否。  相似文献   

17.
李龙 《法律科学》2012,(3):21-26
建国后,我国曾为构建法学学术话语体系进行了四次有益的尝试,但中国法学学术话语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今后法学界应当秉持民族语言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中国法治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有机结合以及合理借鉴中外优秀法律遗产与立足现实的理论创新有机结合的"三结合"原则,理性探讨、凝聚共识,着力研究中国问题,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而建构中国的法学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与网络犯罪,民事、行政诉讼纠纷中很多证据都以数字形式存在并可通过计算机或网络进行处理、存储和传输,如何认知和证明这些数据的有效性已成为司法界关注的焦点。在此情况下,一种全新的证明方式——电子数据鉴定应运而生。本文从技术层面论证了电子数据鉴定,介绍了常用的电子数据鉴定技术,并针对当前我国电子数据鉴定存在的问题从法律角度提出了一些意见,以期对我国电子数据鉴定的规范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辞典中,合理的合字指的是不违反,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应或相符。理字的含义是道理,事物的规律。合理指的是事物发展合乎理性、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法律的形式合理是建立法治的必然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是一种象机器一样靠得住的法律①,要求建立的法律制度能关注原则和形式,能从形式上推出结果、预测结果,能将交易的成本尽可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行政法学者对行政法的认识角度出发,论证了行政法学经历了痛苦的嬗变过程——由最初的认识偏差,即认为行政法是保障行政权力正常行使的法,转变到行政法应当是约束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保障"老百姓"合法权利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