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真善美三重价值维度的内在统一。科学发展观"真"的维度,是指发展应具有合规律性,要把握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善"的维度,是指发展应具有合目的性,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美"的维度,体现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一致,体现了人类所追求的客观合规律性与主观合目的性的统一。二者的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高价值目标。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 ,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系统,是马克思哲学发展思想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从哲学视角看,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发展与协调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治平 《前沿》2008,(4):56-58
科学的执政理念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合目的性在于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其合规律性则在于它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是对执政规律的正确反映,有其实现机制,展开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依法执政、改进执政方式、培育先进执政文化等理念.  相似文献   

6.
五大发展理念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基于人的发展的"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理论典范和实践总结。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世界历史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正确认知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导向与发展最终目的指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实现科学发展与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世界现、价值观和方法论.理论建构上的与时俱进与理论发展上的一脉相承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品格的本质规定性,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现内在价值取向的本质规定性,在发展主体上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统一、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科学发展现实践特质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开放的 ,具有实践意义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是社会运动规律对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其内涵必然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被动性的对立统一 ,这种对立统一性就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决策观的内涵是主观意识的反映、决策对于客观现实的正确性 ,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 ;由于社会发展的多维因素制约所表现出的多面性、不确定性、机遇性对于决策选择的准确性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是运动的、变化的、绝对的 ,决策观的内涵是有条件的、静止 (在时空点上 )的、是相对的 ,因此 ,科学发展观与决策观是对立的。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客观要求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人类自主意识的目的性又是通过一系列的决策来实现的 ,因此 ,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决策观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曾慧  黄红生 《求索》2010,(10):75-78
虚拟技术是人的发明和创造,从设计开始就体现着人的信、知、情、意,因此,人是虚拟技术的主体,虚拟技术负荷人文价值,支撑人文维度。从人学的角度审视虚拟技术,可以独特地得出,人是虚拟技术的主体,虚拟技术的发展依靠人,人类必须高于动物并且合乎人性地、自主地生活;人是虚拟技术的尺度,虚拟技术的发展应该尊重人,尊重天然生命、天然自然存在的合理性和持续性以及人文文化的延续性;人是虚拟技术的目的,虚拟技术的发展为了人,让人的生命意义更加崇高自由;人是虚拟技术应用的终极关怀者,虚拟技术的终极考量,必须追问人的主观合目的性与客观合规律性统一,达成真、善、美的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共享发展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核心要义,对引领当代中国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公平到共享,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公平观所体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更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史观的时代担当。  相似文献   

11.
论“三个代表”与当代中国企业家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指导中国当代企业家树立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生的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的统一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军显 《前沿》2005,23(2):14-16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应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从而使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党的意识形态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党的意识形态创新必须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价值原则,切实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那种否定社会历史规律尤其是思想文化发展规律客观性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失误在于把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看作是绝对对立、不能相容的。事实上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合目的性并非纯粹自由意志的产物,而是合规律性的孪生兄弟。自然界的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盲目表现,人类物质生产活动领域的有限的合目的性,其实是一种有目的的无目的性。人类思想文化活动形式上是绝对自由的,但其内容则是给定的。这种自我规定和他物规定的不以自由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关系的发展,即思想自身的发展规律。正确反思以往“左”的错误并追溯其理论根源,不应轻率否定乃至嘲弄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而应肯定、尊重、研究和利用客观规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具有内在张力结构的理论体系,从内涵上,"中国梦"的主体定位与本体定位都统一于人民群众,"中国梦"实现了情感理想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从特征上,"中国梦"实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从功能上,"中国梦"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国梦"的内涵、特征以及功能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性,体现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战“疫”过程中,中国的制度优势得到了具象化呈现,中国的制度活力得到了充分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蕴含的客观规律由此得到彰显;同时,中国共产党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精准回答了“初心”命题,体现了其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追求。这两者的集成,即战“疫”以制度优势回答“初心”命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规律的科学认知和能动把握。  相似文献   

18.
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时代任务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是不断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为此,要提高党性修养的科学性,必须坚持党性修养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坚持党性修养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党性修养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党性修养的时空统一;坚持党性修养的自觉与规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经济制度既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也决定人的利益分配,因此,评价社会经济制度既要用生产力标准,也要用价值标准。这两个标准既相互区别,也相互统一。马克思主义不仅用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评价以往社会经济制度,还用这两个标准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社会主义应该自觉用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来评价与引导经济制度的发展,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人民的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在资本主义社会可能实现吗?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就社会形态特质而言,根源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科学发展观内蕴着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合规律性发展;二是"以人为本"的合目的性发展;三是"统筹兼顾"的合伦理性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质及其制度安排与科学发展观的上述任何一个维度都是悖逆的,资本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政治活动、精神文化、社会交往、日常生活等领域对人构成了全面的掌控.资本逻辑僭越以致消解了"人本"逻辑,"资本"、"物本"替代并吞噬了"人本".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在其社会形态下的不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