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梦回的地方,经幡四处在飘扬,太阳的光芒把你照亮,雪山和草原把你守望……"每当听到这首《梦回西藏》,我就激动难抑,就像自己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雪域高原……重重困难,是雪域高原送给我的"见面礼"1995年6月29日,时任中国纺织总会经济贸易部助理巡视员的我,作为第一批援藏干部,飞赴雪域高原。刚刚到达目的地——西藏自治区工业电力厅,高原反应跟着就来了。我先是呼吸急促,头疼耳鸣,继而头  相似文献   

2.
西藏,占祖国版图的八分之一,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充满神奇和传说。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0,(5):46-47
海拔4600米的高原牧区,漫山遍野生长着的那扎草,虽然极其平凡,却顶风冒雪,滋养寒地,是哺育高原的生命之草。西藏当雄县格达乡羊易村的村民们都说,他们年近半百的老支书扎拉就是这雪域高原上的那扎草,因为他,羊易村才会如此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4.
题记:什么是雪域高原的"正能量"?我的理解是:它是一种情怀,它是一种奉献,是一代又一代援藏人的光荣传承,是积极向上的崇高精神在雪域高原的展示;它又是一种"气场",看似无形,却能给藏族同胞带来吉祥,使党的民族政策在西藏散发出彩虹般的光芒。  相似文献   

5.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3月到1961年,西藏民主改革之火燃遍雪域高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土崩瓦解,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挺直腰杆成为自己和国家的主人。西藏民主改革实现和维护人权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6.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藏北阿里高原,生存着一种耐饥、耐渴、耐寒、耐劳、耐苦的特殊物种——雪域牦牛。它是天地间生命力的象征、藏民族心目中的图腾。在西藏阿里军分区,也有一位像"雪域牦牛"一样的人,他坚守高原28年,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职责使命,守护着官兵的生命健康和祖国边防的安宁,8次荣立三等功,3次被评为"昆仑卫士"。他就是西藏阿里军分区保障部部长钱有武。军人使命高于天去年4月的一天,钱有武前往曼扎边防连检查营房建设,越野车艰难地爬  相似文献   

7.
孙刚 《求贤》2013,(12):54-54
雄鹰初展翅,格桑花又开。 西藏昌都,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紊有“藏东明珠”的美称。自今年8月进藏以来,在克服了高原缺氧、自然条件恶劣的困难后。我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里,爱上了那雄浑瑰丽的雪域高原和质朴勇敢的康巴人民。当然,还有那些渴望梦想、孜孜追求的格桑少年……  相似文献   

8.
白朗县从最初一座蔬菜大棚都没有,到如今成为西藏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被喻为雪域高原上的"菜都"。这些成果的取得,浸透着山东援藏干部的努力和心血。2010年,济南市第六批援藏干部郭象峥接过了援藏接力棒,担任白朗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分管固定资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年前,出于工作的原因,我去西藏待过一段不算短的日子。在没去过西藏之前,我对西藏怀有一种好奇的向往。这种向往,带有一些虚无缥缈的成分。但到过那里之后,西藏在我心里就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怀念。在许多旅游爱好者看来,西藏是神秘而诱人的。很多人去西藏,就是为了领略那雪域高原独有的壮美风光。  相似文献   

10.
开篇的话     
雪域,那是一片纯净而圣洁的土地;高原,那是一片博大而神奇的土地;美丽迷人的雪域高原,同时又是亟须和内地协调发展的落后地区……  相似文献   

11.
1985年病逝的开国中将谭冠三,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历史注定不会忘记他。他早年追随毛泽东、朱德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由毛泽东手把手地教会了搞调查研究。在抗日战争期间,谭冠三勇挫顽敌,被毛泽东誉为"以三对三,冠能盖石"。新中国成立后,谭冠三又率领第十八军进军西藏,他的后半生扎根在了西藏,被誉为"雪山名将"。在解放西藏、站稳脚跟、执行协议、平叛与民主改革、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谭冠三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第一批在党的领导下为西藏的解放、发展进步而幵拓和奠基的著名人物之一。谭冠三的后半生和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去世后将骨灰埋在了自己在拉萨亲手创办的八一农场,永远留在了这片雪域高原。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5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却创造了旷世未有的人间奇迹。从肃穆的藏北高原到盎然的藏南谷地,从草原的牧民帐篷到热闹的拉萨街头,雪域高原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3.
35岁就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军长的张国华,在新中国成立后,率部走进了雪域高原西藏,把红旗插上了世界屋脊,给如今人们称为“天堂”的地方带去了曙光。由此,人们送给他一个美丽的称号——“佛光将军”。  相似文献   

14.
世界之巅,雪域高原,拉萨河畔,西藏旁多水利枢纽大坝基础河床段深防渗墙工程施工现场,由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承建的一道大规模超深厚覆盖层防渗墙成墙的最大深度被不断刷新:124米、152米、158米……直到定格在201米。  相似文献   

15.
西藏行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13,(Z1):102-104
立秋时节的西藏高原风景如画。在藏族群众欢度"雪顿节"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世界屋脊",来到拉萨,神秘的雪域高原和古朴好客的藏族同胞给我们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西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这里离太阳最近,海拔5160米,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这里的空气最纯净,天空最湛蓝,无废气污染;这里原始森林遍布,人迹罕至;这里的山水气势恢宏,白云朵朵;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勤劳;这里是千千万万人魂牵梦萦的地方……的确,西藏是一个能让高傲的人变得谦卑、空虚的人变得充实、失落的人变得慰藉、贪婪的人洗涤心灵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一转眼,离开西藏已经5年了,那个曾经的家园,多少次让我魂牵梦绕。2001年5月,作为济南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我们一行7人,肩负着家乡人民的重托,奔赴雪域高原,来到了西藏日喀则地区白朗县。一年多以后,中央又给山东增加了  相似文献   

17.
一位新华社老记者,对雪域,对高原、对西藏一往情深。这个至今乡音无改的浙江人,一直固执地认为,西藏,才是他灵魂的故乡。  相似文献   

18.
1911年11月,一支远赴西藏抗击英兵、平定达赖叛乱的清朝军队,在万里之遥的雪域高原奋勇杀敌,而后突然遭遇辛亥革命带来的生死变局,一行115人深陷绝境。生死攸关之际,他们决定把性命交给神明,用身体丈量出一条生死线,挣扎着向生的方向朝圣。带队的人正是后来被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接见,并曾经做过沈从文上司的"湘西王"陈渠珍。《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记录了陈渠珍从成都到达藏区,又从藏区返回内地的传奇经历,详细描述了沿途  相似文献   

19.
正"老西藏精神"是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西藏的具体体现,是广大干部群众在保卫和建设西藏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绽放在雪域高原的精神文明之花,"老西藏精神"是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不竭动力,并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奋勇向前。一、"老西藏精神"的由来及产生条件"老西藏精神"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广大干部群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边疆接续奋斗中所创造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奋斗》2021,(1):F0002-F0002
为高质量完成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西藏国土三调")这一重大政治任务,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派出160余名测绘调查队员,从祖国东北边疆的广袤平原到西南边陲的雪域高原,横跨内蒙古、山西、青海等9个省、自治区,驱车6600多公里,到达测区开展调查工作。2019年1月,经批准,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西藏国土三调中队临时党支部成立,为更好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履行职责使命提供政治保障。自成立以来,西藏国土三调中队临时党支部注重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设立党员示范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展现了龙江测绘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