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一得     
把笑话引入《简史》教学《社会发展简史》第九课讲到地主榨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除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三种地租形式之外,还有变相的地租剥削,如逢年过节或办婚丧事,要强迫农民无偿地干活、送礼;地主到村里收租,要农民为他办酒席;小亩出租大亩收租等等。这段话虽然通俗、易懂,但缺乏具体事实,如果上课时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不会信服,达不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为此,我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插入了笑话故事。这个笑话是“见鸡而作”:从前有一个贪得无厌的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续租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等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租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与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与张三却与谁?”张三说:“你说的话怎么变得  相似文献   

2.
牛满贵在交警大队里是出了名的老抠,人称“牛老抠”。大队长考虑到他已年近60,况且身体也不太好,就只安排他管理大队的办公用品。大队长的这一决定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悦,老牛本来就抠,让他管理办公用品,还不把人给“抠死”了! 大家还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本大队独创的一个歇后语:“老牛买菜——去晚一点儿。”原来,为了买到便宜的菜底子,老牛每次买菜总是说:“慌啥,去晚一点儿!”时间一长,天机泄漏,大家便把这句话挂在了嘴边儿。  相似文献   

3.
实者,不虚假也。何谓不虚假?看图识字,“头”上顶一“宀”——“宝盖”即是不虚假——“实”也。这“宀”像什么?像一把无柄的伞。撑起伞,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到现场去,你的头脑里就会得到许多真实的材料,说话办事写文章,就会实起来。这“宀”还像什么?像孙悟空头上戴的那顶紧箍小帽.倘若你戴上这种帽子.头脑里明知那是假的.偏要说成真的,明知那是应的,偏要写作实的。这时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便成了一种程序、一种形式,你说的、写的、做的,一切便都得看“师父”的眼色行事。这“宀”又像什么?像古代人使用过…  相似文献   

4.
某地有一因吃喝嫖赌而贪污上百万元的官,在绑赴刑场处决时,他“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地说,“若能将我释放,我愿终生过风来雨去、粗茶淡饭的清淡百姓日子,不再当官。”临死说出此话,令人思索。该死刑犯时至此时,仿佛才知道一个当官者的生活享受,是“风来雨去,粗茶淡...  相似文献   

5.
<正>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自己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每每想起这句话,人的精神就会为之一振,保尔·柯察金的光辉形象就会跃现在眼前,同时也不禁想起了那本著名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  相似文献   

6.
生活的篓子     
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智者,寻求解脱之法。智者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石子路说:“你每走一步路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智者说的去做了,智者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智者问他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智者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人来说,单位是极其重要的,至少曾经重要过。改革开放以前,两个中国人见了面,如果是熟人,便问“吃了没”;如果是生人,又没有经过介绍,便多半要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在大街上骑车闯了祸,或者到机关衙门里去办事,警察和门卫都会问这句话。如果是女儿带了男朋友到家里来,那做母亲的,便几乎一定要问这句话。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江西省九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召集该县的钢材经营户开了会,会议内容就是让大家交纳所谓的“技术服务费”。一名钢材经营户直截了当地称其为“保护费”。他说,“只要交了钱,质监局便不再监管,不合格的钢材就能大大方方地销售,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  相似文献   

9.
何礼利 《湖湘论坛》2001,14(1):78-78
所谓“非议”,一般来说,是指那些带有某种贬义的议论。领导者生活在群众之中,一切领导活动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样,人们会更加注重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不可避免地会对某些领导者发出“非议”。领导者要正确对待“非议”。  一、要独立地思考“非议”  印度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完了,孩子骑驴回来,老人跟着走。但路人责备孩子,说他不懂事,叫老人徒步。后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便急忙将孩子抱到驴子的鞍鞒上,看见的人都说他们残酷,于是他们都下来…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微笑     
正今晨乘高铁南下淮河边,下午返京,日三千六百里。回思四十年前,探望母亲,一昼夜力行千里,始得见,何其艰难。而如今,想即见,唉,母亲已驾鹤西去,不复返!每每想起深叹惋,美好记忆仍犹在,母亲微笑浮现在前。母亲撒手人寰,离别我兄弟姊妹已十五年矣!想悄悄问一声:娘,还好吗?爹爹也好吧!您的  相似文献   

11.
其实我也有泪谢沁立那一年,我住进了医院。“乳腺新生物?”医生在诊断证明书上打着一个问号,我知道这意味着肿块或许是良性,或许就是癌。同事们来看我,说不上几句话便说不下去了。我反倒笑着说:“癌?不就是一个死吗,我在刑警队摸爬滚打十几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  相似文献   

12.
幽默与漫画     
好奇 法院即将开庭审判一个杀人嫌疑犯,但犯人的律师还没有到。于是法官问犯人是否要等律师来。 犯人肯定地说:“是的,一定要等。”法官问:“你是当场被抓获的,人证、物证充分,你自己也已经供认不讳,律师还能说什么呢?” 犯人说:“是呵,我也感到奇怪,所以我就想听一听律师会说些什么。” (阎树声) 警犬 山姆太太在电视上看到有品种优良的警犬出售,便寄钱去购买。一星期后,狗被送来了,却是一只瘦弱的杂交犬。山姆太太生气地打电话去质问:“这难道是警犬吗?一点都不像。” 对方不紧不慌地答道:“这就对了,它是一只便衣警…  相似文献   

13.
说“隐”     
说到“隐”,自然让人想起历史上隐居不仕的隐士。上古时代的许由,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他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颍水据说就是安徽巢湖城内的一汪池塘,后人便称之为“洗耳池”。  相似文献   

14.
提起《韩非子·内储说上》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人们便会想起那位南郭处士,都说他无真才实学,好吃大锅饭。“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便不懂装懂“请为王吹竽”,并得到和别人同样多的薪俸。缘于此,这位处士便历来不得好名声。也正缘于此,人们便忘却了南郭处士的可贵地方。其实,南郭先生何其冤也!细算起来,其冤有一其一,有自知之明。“宣王死,■王立,好—一听之”,南郭处士觉得不能继续干,便自觉“辞职”下岗,无需做工作,也不计较“退休”待遇。其二,不摆老资格。南郭处士虽艺不拔草,毕竟曾令先王“说之”…  相似文献   

15.
“理论信箱”编者: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两句话,曾引起过全国性的广泛议论。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又谈起了这个话题。事情是这样的:星期天有老友二人来聚。吃饭时,家人端上一盘菜,客人叫好,说不要太客气了。我随口说了声我们自己也要吃的。接着朋友甲便开玩笑地说:那也好,你们这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不想这句玩笑话,却在饭后引起朋友甲、乙之间一场认真的讨论。我感到讨论的内容很有意思,下面便是我追忆的记录稿。   乙:你说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和吃饭时的事联系不上。   甲:我那是随便说的…  相似文献   

16.
展华 《黄埔》2012,(2):71-72
“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这是老人们的一句口头禅。新春佳节,要是没有鞭炮,节庆气氛肯定大打折扣。说鞭炮,笔者便想起台湾正月里的“攻炮城”。“攻炮城”并不是动用大炮去攻城堡,而是一项独具情趣,场面壮观,并融娱乐与竞技于一体的群众性年俗娱乐活动。自古以来就是台湾民间正月里的主轴节目。  相似文献   

17.
<正> 现今,翻开报刊,到处都是“人才招聘启事”,人才,比往年更加“走俏”“走红”了,这真是民族振兴的好兆头。或许是我神经衰弱的缘故,每每看到“人才招聘启事”总想起刘邦的《求贤诏》,想到刘邦的“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擒也”这句话来,进而想到“攻必胜攻必取”的“超级人才”韩信的一生遭遇  相似文献   

18.
或许“多愁善感”原本就是文人的天性?要么,怎会在友人的来信中读出“给心情放个假”的劝说后,便那样不管不顾地哭起来?把在场的同事们哭得英明真妙,哭得惊慌失措。也不知这些平日里冷冰冰、毫无效盾的人们一下子从哪儿相采这许子温存软语。那份儿同情,那份儿关心,感动得我倒真想有什么值得如此大哭一场的理由去充分享受一番才好。其实,友人的这句话可能有些太“文学”了。我也弄不懂究竟什么是“给心情放个假”,更不知道该如伺“给心情放个假”。只觉得这句话像个不经不重的锤儿,在心口上撞了一下,把不知何时关在内心深处的委屈…  相似文献   

19.
袁梦来 《人民公安》2012,(15):39-39
刚做社区民警没多久,一有时间我总喜欢到这家跑跑、那家聊聊,有个小孩,每每见我着警服经过.总会对我大声嚷嚷:“长大了。我要像你一样当警察。”我笑笑.想起了当年的自己,想起了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06,(Z1)
小学算术第十册第六页第六题是:“解放前,老贫农吴大伯租种地主4.5亩地,一年辛辛苦苦地劳动,平均每亩收250斤粮食,却被地主剥削去总数的82.5%,吴大伯只剩下多少粮食?(得数保留整数)。”这道题得数约等于196.8斤,四舍五入,得数应是197斤。山东德州市建设街小学五年级八班学生杨乃虎认为得数应是196斤,他给老师写了一封信说“:我认为答数196斤是对的,因为地主千方百计地剥削穷人,就是一两粮食也不会无缘无故地给贫下中农!如果写成197斤,我想有些理论不联系实际吧!”老师给他回信说“:原来我们认为那道题答数应是197斤,这只是看到四舍五入的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