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亚将走出“孤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首相小泉年初出访东南 亚五国,把如何加强日本 同东盟间的经济合作作为重要议题。尽管日本国内外媒体报道说,日本加强同东南亚国家的对话,带有明显的同中国“竞争”、“对抗”的意识,但是,这种主观上的竞争、对抗意识的背后,或许正是东亚地区走向机制性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和趋势使然。 东亚地区——双边或地区自由贸易协定方兴未艾的世界性潮流中的“孤岛” 至2000年,WTO统计的地区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已增至  相似文献   

2.
苗懿明 《理论探讨》2006,2(2):174-176
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改变了中国政治的格局,引发了国内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政党关系的巨大变化,国共两党由武装对抗走向了合作,各中间党派也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党派合作、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日本将东南亚地区作为其对外发展和制衡中国的重要战略要地。“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上升,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利益扩张。为了对抗“一带一路”,日本以维护“国家利益”与国际法治为由,调整其在东南亚的战略政策,表现出明显的战略扩张趋势。日本的战略扩张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挤压中国的市场空间;军事方面,塑造军事合作新局面,激化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对立;多边合作机制方面,主导规则构建,构筑制度优势。中国在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合作计划的同时,必须对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扩张保持足够的警惕。  相似文献   

4.
李伟  文礼杰 《党政论坛》2013,(20):24-24
据《日本时报》报道,安倍政府注意到,美国没能在蒂律宾与中国的南海争端中全力支持菲方,“菲律宾日前几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报道称,日本不打算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它将动用自己的武装力革与中国对抗。为此,安倍将推动放松宪法对同本军事预算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亚洲价值观的涵义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的日本右翼都反对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主张"以国家主义对抗国际主义,反对约束日本国家利益无限制扩张的国际秩序",而在这方面亚洲价值观的倡导者和他们的观念很近似。众所周知,日本新右翼的  相似文献   

6.
梁明 《瞭望》2003,(24)
美国战略预测公司曾表示,如果日本重新成为军事强国,将给亚太地区带来更多的对抗。并称:“随着日本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安全事务并组建起一支更加咄咄逼人的海上力量,美国可能也会同日本在彼此对立的安全利益上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7.
<正>起点:中国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于何时?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外国学者大都认为起始于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中国。这其中又有三种主要观点:一种主张起始于1931年九一八抗战,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是全球战争冲突的开始;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七七抗战,认为中国是第一个对抗轴心国的国  相似文献   

8.
唐辛子 《党政论坛》2012,(22):41-41
日本最早的右翼组织诞生于明治时期。如玄洋社、黑龙会等,属于日本的传统右翼组织。当时欧美殖民主义席卷世界,为强化国权,这些右翼组织提出“大亚洲主义”主张,具有强烈的反欧美列强色彩,并积极帮助亚洲各国独立,支持亚洲各国对抗欧美列强的殖民侵略。  相似文献   

9.
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包括日本在内的49个国家签订了一份“对日和平条约”,史称《旧金山和约》。该条约旨在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日本的战后地位问题与厘清战争责任所衍生的国际法律问题,但实际上却是美国为了扶持日本成为其在亚太地区对抗苏联,确立亚洲“冷战”格局而策划的单方面媾和条约。  相似文献   

10.
徐晓楠 《学理论》2013,(29):226-227
中国的皇帝通常用官僚体制对抗贵族政治,同时频繁应用"私人"官僚系统对抗公共官僚系统。这是中国政治史的一个特色。官僚系统角色的这一戏剧性,在清朝尤为突出,通过梳理清代官僚系统的演进与分化,说明官僚系统与皇权的互动及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4,(1)
<正>《华尔街日报》诬中国"侵略"的背后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回顾与展望"专栏刊登的一篇题为《保护东中国海》的社论称,美国B-52轰炸机飞经中国新设防空识别区的做法看起来产生了"预期效果,安抚了盟友并向北京表明中国的‘侵略'将遭遇抵抗"。这篇社论呼吁"与日本军方联合展开空中及海上巡逻",以把"(美国承担的)条约义务更加具体化,来帮助日本‘保卫'这些(钓鱼岛)岛屿"。使用意味深长的"侵略"一词来描述中国对钓鱼岛的举动是"弥天大谎"式的宣传。在指责中国之后,文章接着提议通过军事局势进一步升级以及挑衅中国"对抗"日美军队来"加大赌注"。从这一提议来看,很难不让人怀疑,这篇社论背后隐藏的是不是那些其职业或生意能从军事  相似文献   

12.
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政策转变经济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恩印 《理论导刊》2003,(12):46-47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抗战前国民党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尤其是政治原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经济原因的研究和分析。纵观抗战前这段历史,“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对日侵略一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由妥协退让逐步转向抗日,这一转变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原因是促成国民党政策转变的最基本的动因。一、日本的侵略扩张严重损害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经济利益日本帝国主义从1935年开始,在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侵略的同时更加紧了经济侵略。在工业方面,自…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5)
对白寿彝先生新中国成立前的回族史研究进行梳理,指出白寿彝先生的回族史研究具有爱国性,其核心思想具备唤起回族民众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要义,希望通过史学研究来推动国内民族的相互理解,体现了白寿彝作为知识分子的良心与风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专著,也是近年来研究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探索,刘伟的《"日本视角"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过置入于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流程中的竹内好、伊藤虎丸和木山英雄的个案分析,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日本视角"的独特个性与内在规律,为深化和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动力和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5)
在晚清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日本进入晚清的视野有其必然性。是由于晚清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和日本进入中国的主动行为决定的,日本的影响具有桥梁和参照的价值和作用。"中国近代留日潮"和"日本教习的年代"的出现,可以作为日本对晚清教育改革影响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钟信 《侨园》2002,(1):48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享受是:娶日本女人,住英国房子,吃中国菜,找法国情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国潮汹涌。在日本的闹市区,夸张一点说华人也算是比肩接踵。在日本,年轻的中国女人身边的日本丈夫,多在外形和年龄上与她们不相称。而一位中国男人则骄傲地说:“能娶日本女人的,都是比较不错的中国男人。”很多中国女人在嫁给日本男人的时候,都在婚姻的天平中放入了签证和安定生活的砝码。这样的砝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在快速崛起。这是事 实。但只是部分事实。从诸 多指标看,中日两国的差距依然十分悬殊,在许多方面中国要赶上日本,不仅非常遥远而且困难重重。让我们先来看基本数据。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版图和人口数量而言,中国的确是大中国,日本的确是小日本。但是,两国的经济总量却掉了个个。 2003年,按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是116898亿人民币,合美元1.4万亿美元,屈居全球第七位。日本的GDP却高达4.3万亿美元,傲列全球第二。小日本是大中国的3倍。日本的经济实力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  相似文献   

18.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中国史籍记载表明钓鱼岛属于中国,明清开始中国就对钓鱼岛实施实际管理。甲午战争后直至日本战败投降,钓鱼岛长期被日本霸占。二战后,根据包括《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在内的各种国际法律文件,钓鱼岛在国际法上回归中国。钓鱼岛一带海域发现石油后,美国明里暗里支持日本对该群岛的主权要求。面对历史留给中日两国的悬案,日本有识之士应尊重历史与法理,从而为和平解决这一问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林晓娴 《学理论》2022,(8):38-41
针对日本学界以往关于中国学论述中那些由于依靠西方中心主义框架而造成的各种偏见、歧视和歪曲,沟口雄三为构建“真正自由的中国学”,一直立足于认识日本自身、处理日本自身的问题,并确立起自我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基本学术立场,把中国作为方法,在构建中国独自而特殊的历史基体的过程中,借由了解中国以了解日本乃至世界,确立各个文化的主体性与认同感,从而建立起一个多元价值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20.
李楠 《瞭望》1987,(26)
抗日战争结束,日本战败,日军仓皇撤退,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主要在中国的东北,抛下了许多日本儿童。他们虽然为日本人所生,却为中国人民所抚养。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大成人。 1981年3月,这些遗弃在中国的日本孤儿开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