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理论》2014,(35)
胡适致力于通过改变中国的教育方式从而改变中国在新旧文明交替时的思想观念,这种力量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一直延续至今。创造新文明是胡适文化思想观中的核心观念,其思想萌芽在早期留学生涯中就已体现。1914年胡适先生创作《非留学篇》,对留学教育之弊的看法以及创造新文明思想就已经形成,在现实层面阐述了留学之弊,高呼"留学当以不留学为目的",其思想层面渗透留学是中国创造新文明之需,主张"留学之目的,在于植才异国,输入文明,以为吾国造新文明之张本"。  相似文献   

2.
持续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在当代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文章通过对15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重新审视,对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历程进行一系列新的总结,并对"西方文明"扩张背景下的人口跨国界流动作了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全球化时代人口跨国界流动的视角出发,对中国未来的对外战略提出了若干新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是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较为重要的事件,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以《天主实义》为主要文本探讨利玛窦对于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看法可知,利玛窦系统批判了“三教合一”思潮,并对其观点持否定态度,与方以智的立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研究利玛窦对于“三教合一”思潮的系统批判,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能够为东西方的文明对话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主体资源的有效利用,但由于对"人"的认识不同,日本管理思想根本区别于西方.西方管理思想多从个体性出发,考虑如何将众多个体结合成有效率的组织,日本人在思想根源上更为认同组织性的主体存在,即他们认为"人"不能以个体形式而只能以"人间"的形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5.
"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发生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缘环境相关,也因各自自然地缘特征而形成相应的超越取向相关;经比较分析可认为西方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外在的,而中国文明的超越取向是内在的,以"外在超越"为其特征的西方文明历史化路径遵循"创生-化生"逻辑,并以追求"排他式共生"为最终目的,而以"内在超越"为其特征的中国文明之历史化路径则遵循"化生-创生"逻辑,其共生理想是包容性的。两相比较,可认为由传统地缘政治学逻辑所支配的西方文明"排他式共生"实质上是对不同文明交往之道的偏离,而以"包容式共生"为其特征的中国文明因其"地缘文明学"取向而倡导"共生主体性",其历史化进程之继续展开也终将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合作共生。  相似文献   

6.
胡健 《理论探讨》2003,(1):37-40
中国明末启蒙思潮的"自由"观与西方早期启蒙运动的"自由"观一样,都因农业文明转型为工业文明的时代性要求而将源头上的价值系于"个性自由".但由于文化类型与历史境遇的殊异,双方也表现出不同的心路逻辑.西方人文主义者认个性自由为一种"权利",因而提出了以"理性"界定权利,以构建现代制度保证权利的实践途径.而中国明末的启蒙思想视个性自由为"新道德境界",据此要求人们首先转换传统伦理视角,肯认个性自由的合德性;进而提高思想境界,成为个性自由的实践者;最后寄希望在未来的"大同"社会解决全部问题.  相似文献   

7.
卫波倩 《学理论》2013,(24):131-132
中国遗传资源丰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价值凸显,已成为未来中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由于利用率低和西方剽窃严重,其保护已迫在眉睫。对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以期建立中国的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未来生物文明时代的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姜振逵 《学理论》2009,(17):33-34
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通过不懈的探索,审时度势把西方近代观念与中国的传统观念进行彼此去糟粕、存精华的整合,构建了新三民主义,实现对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的超越,从而表现了中国思想家立足于世界文明之巅的恢弘气概,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舆论和思想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贺麟的宗教观既不同于"五四"时期反宗教运动对宗教的态度,也不像其他新儒家人物那样主张以道德或哲学去取代宗教.他的宗教观所关注的不是对人格神的信仰,而是宗教精神特别是基督教精神的文化价值,目的在于会通中西文化,谋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贺麟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化之体,研究和借鉴西方文化必须以理性的态度转化和吸收基督教精神的精华,认识其与西方的科学、民主、工业化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以便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提供资源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以来,由于资源的开发利用,陕北经济迅速增长.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诅咒"的迹象.文章在分析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可能产生"资源诅咒"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规避"资源诅咒"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相当久远,但汉语国际化的速度和规模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显现出来的。汉语国际化既是一个客观进程,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一个自觉的国际推广过程,这两个进程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时期,合法性问题异常突出,而合法性概念在中西语境中有很大的差异.法治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成就,是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虽然缺乏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法治环境,但当代中国同样面临合法性的诉求.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公众对于法治的信仰和认同.  相似文献   

13.
The term “civilization” has been used in many contexts where accusations of Western imperialism, racism, and the like do not at all apply. Works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cient cultures provide one such example, when they speak of Egyptian civilization or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is also not true that works of the Enlightenment view the non-western world as less civilized and inferior. An entire genre of writing inspired by Jesuit accounts discovered in China a higher form of society that Europe should emulate. Two such works were Oliver Goldsmith’s Letters from a Citizen of the World and François Quesnay’s Le Despostisme de la chine, which offer, respectively, an extended satire and a sharp critique of European society.  相似文献   

14.
Lu Peng 《The Pacific Review》2019,32(2):150-167
The Chinese School Movement, which aims to create a Chines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developed over the last 30 years. It is usually portrayed as an ongoing effort by Chinese scholars to provide a theory that accounts for anomalies within Western IR theories. Despite its academic potential, the movement has made extremely slow progress in theory building. This slow progress is attributed to the prevalence of the Sino-centrism in Chinese IR which assumes the superiority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knowledge making and evaluation. This epistemological tradition rises, falls, and resurges in Chinese IR disciplinary history and finds its latest expression in the Chinese School Movement, which turns it into a pseudo-scientific enterprise. Under its influence, the Chinese School Movement is constantly applauded by Chinese IR scholars despite the difficulty in yielding scientific output. The most urgent task for Chinese scholars is therefore not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ino-centrism tradition by searching for a unique Chinese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ut to deconstruct it for bet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R scholars.  相似文献   

15.
2"、独尊儒术"造成自然国学史的大断裂秦汉时期,自然国学与整个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遭受两次大的冲击:一是焚书坑儒,一是独尊儒术。对自然国学而言,从《汉书.艺文志》所保存的先秦诸家的著述看,独尊儒术所给予的冲击远甚于焚书坑儒。  相似文献   

16.
试论科举制对中国专制政体的支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之所以能存在1300多年之久,主要原因不是能够选拔出优秀人才,而是能够满足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的需要,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扩大统治基础,提供合法性支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富民强国的国家目标使得近代以来的刑法移植从一开始就具备功利的价值追求。这种功利性的价值追求使得刑法移植常常表现出分裂的性格,即内容和形式的分裂。从内容看,移植的刑法资源与中国的传统刑法文化不相适应,阻碍了刑法的司法适用;从形式看,移植的刑法又与中国传统刑法有非常高的相似性。刑法移植过程中出现这种分裂性现象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恰恰是我国刑法近代转型中所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反垄断法建立了中国反垄断执法程序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反垄断执法机构存在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等诸多缺陷,而执法机制的有效性是反垄断法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对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现状进行了评析,并结合我国反垄断执法的实践以及外国经验的比较借鉴等因素,通过提高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增强《反垄断法》的操作性,建立多机构执法的协调机制,健全执法人员任命机制,完善当事人的救济权等途径,以期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保证反垄断法有效实施的执法体制。  相似文献   

19.
朱彝尊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博学著称的学者,他对西洋传教士持排斥态度,这与其曾祖朱国祚对利玛窦的态度有关。朱彝尊赞许当时中国学者有关天文历算的著述,却对来自西洋传教士的天文历算学说提出批评。从阅读史的视角来考察,朱彝尊所谓博学,特指其在传统经史方面的成就。康熙皇帝的阅读倾向对士人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实现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但直到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开辟了一条中国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条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路,同时也留下了诸多教训。邓小平则找到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当代中国的三大历史性转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折和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折。这三大历史性转折,使当代中国实现了整体转型,使当代中国经历了继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