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辩证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形成的基础。马克思从人的现实性中发现了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并在人的自然性中揭示了人的本质;从人的历史性中发现了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自我运动历史构成了人类发展历史;同时马克思在人类发展过程发现了人的异化,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最终实现人的解放。这三个层面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是要注重和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是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尤其是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最高标准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主观与客观,人、自然与文化,个人与社会,现实与历史这四个方面展开关于自由的人学辩证法的讨论。文章认为,只有在主观与客观、意识与物质统一共在的世界里,才有人学意义上的自由;对超越现实的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是人学意义上的自由的辩证运动的主要方向和恒久动力;尽管历史中的每个人都在进行自由选择,但这些选择的“合力”总要符合必然的要求;自由组成必然,必然包含自由,现实的自由选择在历史中是以不自由的必然决定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自觉地使自己的自由选择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作为自由之主体的人们不可推卸的重担与责任。  相似文献   

3.
魏传光 《求实》2006,(6):4-6
马克思人学以其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的独特品质,结合社会现实及其条件变化,在对传统人学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对人学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开创了崭新的人学景象。马克思人学在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回归生活世界、确证人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生命价值、关注人类生存困境等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感的人学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人类对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一种哲理思考.它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人的主体精神境界,体现出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与人文性的特征。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最基本的教育旨归的德育是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最为接近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向社会生活实践的渗透和延伸。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德育,其实施者是人,  相似文献   

5.
当社会结构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道德价值取向也应随之进行范式转换,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进行检视,转型时期的道德教育应至少包含:以先进引领后进的激发向度;将意义融入心灵的唤醒向度;让自由放飞生命的提升向度.三个价值向度虽然各有侧重,却又有机相融,共同反映和体现了当代道德教育的现实祈求与人本化趋向.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阐发了以人的现实人性考察、理想人格设定及其成就为基本内容的人学思想.其中虽难免因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所导致的缺憾,但其从个体历史的微观视角对现实人生的深入探究,对实践精神的凸显高扬,在今天的人学理论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将人的发展问题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中,使其蕴含了深刻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际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凸显人文关怀,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人的尊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有丰富的人学意蕴,就其本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是促进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素质发展的一种生产;就其发生发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并由人创生出来;就其目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指向人之存在的提升、人之本质的生成和人性的完善、人之全面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9.
康德关于道德价值的生成辩证法是在霍布斯和洛克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带有强烈的个体自保特征,虽然康德采取的是与前两者完全不同的形式演绎的方式,这种方式相对于霍布斯而言更加强调个体的自律性,但与此同时也更加抽象化,这样一来,康德走的是一条矫枉过正的路,原本是要克服原子式的个体冲突,却是走向更加抽象的自我。这个康德难题就在于如何构筑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行为原则,按照康德的设想,只有个体进行无限制的道德演绎才能推己及人地形成普遍的实践理性,但是假如这种理解是恰当的话,康德意义上的可以称为是善的生活究竟是理智世界的精神还是现实生活的存在,这是构成康德道德价值命题的核心所在,康德提出了很好的问题却没有给出很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的探讨与追问,是大学生价值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大学生价值教育实践应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出发,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等方面实现转变。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赤峰 《唯实》2000,(5):3-7
在《德意志意识形成》中,马克思最终完成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清算,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递升与超越,经历了《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形态》这样五个阶段,最终在《形态》中凸现出了其历史辩证法法的主体向度,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早期理论的各个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探讨辩证法的保守性,对价值理论研究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有重要意义.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支配原理和系统的整合功能及环境阻隔而使系统形成的生态位存在特性,使事物具有肯定性、保守性.事物的肯定性、保守性对成就主体和主体的实践活动及其效能,对规约主体正向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也对人所追求的科学发展有确定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生命哲学:哲学人学的基石和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生命哲学是哲学人学的基石和核心,因为自觉自为的生命是人的基本规定性,是人的最高价值;劳动实践是人的自觉自为的生命活动。本文所主张的生命哲学和劳动实践哲学是内在统一的。通过研究生命哲学,我国的人学研究将走上一条卓有成效地“认识你自己”的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14.
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主动觉悟和运用,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基本意识前提。以辩证思维把握历史自觉需要做到“六个相统一”:自觉坚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自觉坚持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统一,自觉坚持历史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自觉坚持历史局部与历史整体的统一,自觉坚持历史发展“变”与“不变”的统一,自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自觉走向实践,在于做到自觉以正确的历史观对待历史,自觉站在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一边,自觉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觉以奋斗精神书写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最终完成了对费尔 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清算。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递升与超越,经历 了《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 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形态》这样 五个阶段,最终在《形态》中凸现出了其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这个过程在马克思早 期理论的各个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而支配这一过程的是其一贯主张的人学主 体辩证法逻辑。  相似文献   

16.
“正义原则”的人学价值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谧  范文 《学习论坛》2008,24(2):25-28
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提出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这两个正义原则具有"以人为本"的人学价值:它为人的德性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实现人的价值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肯定了人的自尊、自爱和自信,关切人的幸福,彰显人的主体性,使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主张人们相互把对方作为自在的目的而非手段来对待.然而,罗氏的幸福观只顾及到人们眼前的个人生活,没有从人类社会的未来的视角去挖掘,他看到了人的目的价值,却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没有看到人的手段价值.正义原则的人学价值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尊严试析池田大作的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英 《新视野》2005,(1):61-63
池田大作人学思想的核心是"生命的尊严"学说,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的和平及人性革命,其现实意义在于寻求解决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途径,理论价值在于总结与整合西方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就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人学的建构理念和途径来看,它们都没有摆脱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实践的支援和支持。这样,最终使种种人学在运用“实践”来构建一种关于人的哲学体系时,根本不能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相区别。所以,就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看,任何独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建构或者试图将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人学化的企图都是一种不成熟和非法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的继续坚持和发展不能靠抽象的“人”本身来达到,而只能通过对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表现来获得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姜喜咏 《求实》2007,1(2):32-34
科学性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首要特性,但其科学性又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基础的,体现了科学性和人学性的内在同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人学向度主要体现为:对社会历史作了唯物辩证的理解,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使历史成为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东西,为全人类的思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唯物史观确立了每一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在创造历史和理解历史方面的平等,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使每一个人都自觉地认识到并能够在自身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的科学揭示,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方位和趋向,为人类自觉地把握自己的命运,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历史由“物”性向“人”性的最终转变和人类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美好的社会理想和蓝图。  相似文献   

20.
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理念和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中的"出场",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新的逻辑图式。在马克思主义遭遇"西方话语霸权"的当代性和中国陷入"发展话语缺失"的在场性双重危机时,中国共产党站在"谁之发展、发展谁为"的主体确认和"何为发展、发展为何"的价值追问双重维度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五大发展新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话语,具有深刻而丰富的人学意蕴。推进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转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这需要从人的主体性解放、供给侧改革、治理现代化、文化自信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执政党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发展新理念实践转化的人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