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嫌疑人潜逃行为是由于其作案后本能的防卫心理所引起的。犯罪嫌疑人的潜逃行为,就其总的趋势、选择路线及潜逃地点等进行心理分析,是其生活经验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必然反应,即表现出其生活经验和社会交往关系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犯罪中,犯罪嫌疑人的潜逃具有与传统刑事犯罪嫌疑人潜逃不同的一些特点,缉捕中应当针对经济犯罪嫌疑人及其身份都确定、犯罪嫌疑人及其身份都不确定两种情形,有针对地开展侦查缉捕工作。  相似文献   

3.
论经济犯罪在逃嫌疑人的缉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犯罪中犯罪嫌疑人的潜逃具有与传统刑事犯罪不同的一些特点,缉捕中应当针对犯罪嫌疑人及其身份都确定、犯罪嫌疑人及其身份都不确定和犯罪嫌疑人确定但是身份不确定三种情形,有重点地采取具体措施。对经济犯罪案件的缉捕还应当建立侦查协作,加强信息基础建设,不断摸索将潜逃境外、国外的犯罪分子缉捕归案的有效机制,并增强缉捕工作的科技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论青年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人际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交往是青年的社会需要和能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其根本特征是人际互动,即交往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会潜在地改变青年的一贯行为,并导致某种消极或积极的社会后果。了解人际影响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注意利用其积极因素并避免其消极后果,就能科学地指导其自身行为,使其行为更符合青年所处时代的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5.
培植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 ,首先应当掌握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心理因素 ,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需要 ,把握犯罪嫌疑人的气质类型和个性特征 ,然后设法减轻、消除犯罪嫌疑人的对抗心理 ,充分利用证据 ,使犯罪嫌疑人正确权衡利弊 ,运用情感注入的方法 ,促其产生悔罪心理 ,从而使其作出供述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焦虑是人的一种具体心理体验,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过程中基于焦虑往往会作出有罪供述。和供述动机、供述原因不同,焦虑是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体验。犯罪嫌疑人基于焦虑作出的有罪供述是其理性的行为选择。为了促使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侦查人员在设计讯问策略和讯问方法时应当重视犯罪嫌疑人的焦虑体验。在具体方法的选择过程中,应该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犯罪伪装行为是伪装心理外化的结果,但伪装心理产生后并不必然讣化为伪装行为,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伪装心理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在不同阶段犯罪嫌疑人存在的心理冲突是影响伪装心理外化的因素。准确把握伪装心理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防范犯罪伪装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行为的展示受心理的支配,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研究恐怖活动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是打击恐怖活动犯罪的有效途径。在审讯过程中,恐怖活动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其往往表现出仇视社会、顶、扛、混和顾虑较大等心理特征,分析犯罪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讯对策,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犯罪线索,防止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或造成更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仅针对犯罪嫌疑人逃避罪责翻供的行为从对策上加以探讨。1、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心理状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翻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犯罪嫌疑人的某种不良心理,如侥幸、畏惧、存有误解、抗拒等等,因此,解决翻供的关键必须首先判明属哪种心理,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促使这些不良心理向好的方向转化。(1)对那些主观恶性不深、文化层次不高、初次犯罪的普通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原认罪态度较好或翻供信心不坚定的犯罪嫌疑人,其侥幸心理和畏罪心态使其想推脱罪责,避重就轻,但供述往往时供时翻,其翻供的…  相似文献   

10.
审讯是一项复杂的心理交往活动,但这种交往又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是审讯人员同犯罪嫌疑人带有心理冲突性的交往。本文从审讯活动心理准备阶段和展开初期入手,对审讯双方心理关系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及其特点进行了探讨.拟为审讯计划和审讯对策的制定提出心理学依据。进而增强审讯人员的实战水平和能力,实现审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较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处理好侦讯双方的人际关系,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可见,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吸引是讯问的关键,是获得讯问成功的重要因素。讯问中的人际吸引要拆除侦讯关系中的心理栅栏,要建立侦讯双方的“相容”关系。人际吸引还受到邻近吸引、权威效应、仪表吸引和特质吸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探索犯罪嫌疑人在被审讯中临近供认阶段的心理形成、变化及各种反应 ,把握犯罪嫌疑人临近供认时心理的行为特点、诊断途径和诊断方法 ,这对攻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抓住审讯的核心 ,提高讯问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人的社会交往,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它具有沟通信息、协调行为、心理保健和促进事业发展的功能。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是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社会交往要求强烈,渴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增进了解,沟通心灵,发展友谊,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在心理上正处于“断奶期”;在人际关系交往上缺乏理性认识和亲身实践。当他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往往缺乏应对之策,出…  相似文献   

14.
对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规律的探索,是审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心理学理论和现代审讯工作实践提出来的合理化策略,是审讯人员主动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原因、动机寻找一个在道德上符合情理的理由,以降低其罪责感,缓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失衡状态,从而突破其心理防线,改变其态度,敦促其采取外显的行为反应的一种利导型审讯方法。目前,侦查讯问实践中尚存在合理化策略的运用频率低、效果不佳的问题。为突破合理化策略运用的现实困境,应加强研究。基于合理化策略的内在逻辑,该策略运用前应做好心理重建,运用中要把握好时机并遵循角色迁移、移情共振、动因合理化、结果同向等步骤。  相似文献   

15.
合同诈骗犯罪应从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行为两方面来认定,对经济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认定的根据是当事人的覆行能力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和当事人的实际履约为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合同诈骗犯罪的侦查重点要放在查清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故意、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及资金流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犯罪嫌疑人临近供认时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类,即以抗拒动机为中心的消极心理和以坦白动机为趋向的交罪心理。分析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中临近供认阶段的心理形成、变化以及各种反应,把握犯罪嫌疑人临近供述时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诊断途径和诊断方法,巧用暗示、“超前反馈”现象,抓住种种“突然现象”等心理战术促使犯罪嫌疑人产生供述动机。  相似文献   

17.
心理测试的使用是建立在大量刑侦调查资料的基础之上的,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测试需紧密围绕案件编制测试题目。犯罪行为中反映出的时间知觉问题是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侦查人员对案件的时间知觉和作案人对其行为的时间知觉,是反映在不同状态和个体上的同一问题,在心理测试中,主测人员要认真分析,加以甄别。  相似文献   

18.
讯问语言修辞是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活动中,适当地运用修辞方法、手段,增强讯问语言的表达效果,以促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和行为良性转化,达到审讯目的的一种语言活动。讯问语言修辞是在十分特殊语境中运用的修辞形式。讯问语言中运用修辞手段要遵守选用讯问语言技巧的原则要求,处理好选用修辞手段和遵循讯问活动的法律要求之间的关系。在讯问语言中选择运用好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层递、反复、设问、反问和双关等。  相似文献   

19.
在办案中,办案人员如何了解和正确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给其以积极的心理影响,解除其消极的对立情绪.促使其据实交待问题,对迅速查明案情真相是十分有利的。一、办案实践中,犯罪嫌疑人最常出现的几种心理活动1、畏惧心理畏惧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害怕其隐蔽的犯罪事实将被揭露而受到刑事追究产生的一种心理。一种人心理总顾虑如实交待犯罪事实,不但不会得到从宽处理,反之则会加重,因而在言语上往往是避重就轻地交待表面问题。时而言词强硬,但语气并不坚定。时而情绪紧张,爱冲动,总之这种人在心理上却有一定的隐蔽性。另一种人…  相似文献   

20.
侦查环节是调查犯罪、抓捕罪犯、定罪量刑的重要阶段。讯问是最重要的侦查手段,审讯过程中视频监控到的非语言行为能反映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对犯罪嫌疑人非语言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引导审讯者调整讯问技巧和策略。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防止审讯人员滥用权力,应对视频监控进行标准化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