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苗圃 《长江论坛》2012,(4):20-23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确立了自我意识的自由和独立,同时马克思并不赞成伊壁鸠鲁对自由的抽象的理解,而将自由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置于人与人的现实交往之中;并且阐明通过哲学与现实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人类的现实自由。  相似文献   

2.
黄浩  朱红梅 《前沿》2013,(15):45-47,65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时期,由于与现实的接触,进一步发展了《博士论文》时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哲学观,更重要的也是难以理解的是,马克思此时还提出了“消灭哲学”的思想。本文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明。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论及"哲学的终结"时,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看法和态度。他根据形而上学的历史来解读马克思,将马克思哲学视为对形而上学的颠倒。这种判定集中指向马克思与黑格尔观念论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解。基于海德格尔的责难,尝试从马克思本人的语境出发,澄清马克思思想中"消灭哲学"、"颠倒"黑格尔、回到"现实的人"的真实涵义与意义,以此来回应和反驳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4.
5.
马克思历史观变革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生活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世界观”。为了避免偏离马克思思想内核而导致无根的理论僭越,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思考人的历史及其发展,注重马克思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思维逻辑、价值诉求和理论成就的整体性,自觉体认马克思历史观现代变革的思想真义。  相似文献   

6.
面对悄然兴起的"马克思热",反思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现状,不能不看到马克思哲学长期被遮蔽的诗性特质.这一特质源自青年马克思的诗人气质,并内蕴于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考与著作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为出发点,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为人类未来设计蓝图,这一人文关怀改变了传统哲学对抽象真理的崇拜,也使得德国浪漫派的诗意关怀具有现实维度.马克思哲学的诗性特质在于"诗的浪漫"与"史的深沉".  相似文献   

7.
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并不是说从个人的意识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这意味着每个人总是从他们的需要、需要借以满足的活动,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系列现实规定性的总和出发。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雇佣劳动造成了个人的一切制约性与片面性,各个人从自己出发只能是从自己的片面性出发,这种异化现象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根本克服。那时,各个人只有从自己出发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只要他们从自己出发,便能实现这种自由。可见,这个命题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本真反映和重要体现。它既与现实历史过程相符合,在逻辑上也是自洽的,因而其正确性与深刻性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属于哲学范畴,阐明了关于近代以来人类社会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维柯和黑格尔等人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唯物史观提供了世界性视野,并推动唯物史观发展为世界性哲学,从而实现了其对于世界历史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资本批判为现实内容,以“人的自由和发展”为理论旨归,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历史逻辑出发,全面、深入地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现代性的建构和矛盾,阐述了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和现代化的主要表现。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批判和建构不仅是我们当前认识“时代之变”的思想基础,也是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和现实路标。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哲学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开辟的哲学现实化道路,契合了后现代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零距离化"的走向,成为"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在实践逻辑上,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题的现实资本主义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维度,在批判现代性的负面效应时肯定其历史价值成为马克思与后现代理论家的基本共识,而揭示人的异化的历史性和以"历史性"消解超历史的"非神圣形象的异化"的批判深度则使马克思走进后现代哲学道路;在辩证逻辑上,马克思追求"否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方法论自觉,与游戏规则法、解构法等强调知识的断层性、差异性、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预见性的后现代主义方法的思维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技术哲学中,不存在人本主义技术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技术观的对立,而是人本主义技术观与唯物史观的技术观相整合,唯物史观的技术观是对其人本主义技术观的超越,而不是抛弃。  相似文献   

11.
郭红岩 《理论月刊》2007,(2):155-157
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中国非政府组织开始快速增长和壮大。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对民主政治进程必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并将导致权力由国家向社会的转移;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非政府组织是公民获得民主经验的重要途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会促进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发展哲学领域长期没有马克思的声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存在两种发展观,即马克思发展观和西方发展观,二者立足于现代性社会,同根同源又根本对立.马克思发展观有三种形态:历史观形态、社会主义实践形态和科学发展观形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解读现代性是构筑马克思发展观新形态的关键.我们要以马克思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实,借鉴西方发展观,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发展研究,努力构建科学发展观,推进当代发展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转向,使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对黑格尔辩证法科学性的理解是马克思早期超越和批判同期思想家的重要理论武器和工具,辩证法在马克思的理论活动中事实上承担着方法论上解构和建构的功能。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理论创新源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初次解构与建构。运用辩证法的解构功能,马克思分析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哲学的内在区别及其社会意义。通过辩证法的建构,马克思阐发了“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无神论和人的精神解放、激进的自由和民主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作为经济关系载体的市民社会内在地需要法律的调整,市民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产生客观的法权要求,另一方面又由于自身的不自足性需要法律的调整,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只有在国家法律的调整下才能稳定和有序地运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裴锋 《理论月刊》2005,(12):101-102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领导干部只有在正确政绩观的指导下才能创造出让党满意,人民满意的政绩。为此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正确政绩观的灵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是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是求真务实,根本指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衡量标准是实践、群众和历史。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由于对人的不同理解而表现为不同的哲学倾向。人本主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唯物史观不同于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是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而不是抽象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相似文献   

18.
李淑梅 《思想战线》2007,42(4):54-59
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劳动是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而劳动又处于历史变化之中,在文明时代劳动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国家、法和意识形态。马克思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代替了寻求形而上的永恒正义国家的旧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以商品交换关系的自由、平等论证资本赢利的公正性,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正义性,马克思则用生产劳动说明交换,提出了系统的劳动学说,发现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指出了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形式性,批判了拜物教的意识形态。晚期资本主义虽然表现出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的某些新特点,但依然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马克思的劳动观点仍然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上看,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集中论述正义,但是,他并不忽视社会正义。马克思对正义的寻求就是对资本主义的非人道的批判,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正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将未来的正义社会论证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即共产主义社会,并将自由、平等纳入到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目标之中。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海夫 《桂海论丛》2006,22(2):11-14
从理论上看,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集中论述正义,但是,他并不忽视社会正义。马克思对正义的寻求就是对资本主义的非人道的批判,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正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将未来的正义社会论证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即共产主义社会,并将自由、平等纳入到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目标之中。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