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伯承为帅     
同历史上的许多伟大军事家一样,刘伯承元帅在戎马生涯中,坚决反对一枝独秀,注重在战争中培养优秀将领。因此麾下战将无论建国后地位如何显赫,对刘伯承无不以“师长”相称。“师长”一语双关,既指刘曾是抗战期间的129师师长,也指老师、长者。邓小平就多次说:“我称师长,是老师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襄樊战役     
1948年6月,豫东战役空前激烈。蒋军主力兵团纷纷驰援,襄樊守敌呈孤立状态。刘伯承、邓小平决定抓住战机,命令第六纵队、桐柏军区及陕南军区部队发起襄樊战役。  相似文献   

3.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后,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以往人们普遍认为:1935年5月9日,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便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持这种观点者以刘伯承元帅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20年代,在莫斯科建立了一所为中国革命培养领导骨干的大学.这就是东方共产主义大学。大批党内领导骨干,都来这所大学学习,如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罗亦农、刘伯承、叶剑英、傅书堂、畅尚昆、甘泗淇、周保中、伍修权、唐有章、陆定一、王明等。连蒋介石也亲自来莫斯科观摩。  相似文献   

5.
横刀 《人事天地》2007,(3):40-40
中专毕业后,他去了深圳打工。不到半年,凭着个人的勤奋和超强能力,他坐到了管理层位置,每月能挣到5000元。那时他才17岁,可他并不满足,为了大学梦,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家乡准备补习,参加当年的高考。可是没有一所中学愿意收他,因为他没读过高中,所有人都认为他考不上大学,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最后,好不容易有个学校收了他,第一次月考,他就考了全班倒数第二,但他毫不气馁,依然刻苦努力。第二次月考,他升到全班第一,第三次已经是全市第一。一个学期后,他成为当地15年来的第一个清华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刘伯承教学思想及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杰出的军事教育家刘伯承在主持军事学院期间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极大地丰富了新中国的军事教育思想。在面向 2 1世纪的今天 ,学习刘伯承创造的教学方法 ,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以学员为对象 ,做到有的放矢教员要教好课 ,取得预期效果 ,就要对每个学员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在同一期学员中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文化程度不同 ,所以对教授内容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 ,对学员的情况了解的越透…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被一家公司看中,上完第一天班后,他一回到家里便喜形于色地告诉父亲,公司总裁表扬他了。没想到,父亲并没有像他意料中的那样夸奖他,而是神色紧张地问他,总裁先生是怎样表扬他的。年轻人说,总裁先生是这样说的,他说我是公司第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是公司花重金聘请来的专家,希望大家多跟我学习。  相似文献   

8.
今年53岁的谢文才.是鹤峰县原下坪乡木林子林场党支部书记。2002年,企业改制下岗后.他购买了一辆大货车跑运输。3年后,又办起了镇上经营规模最大的百货商店.年利润近5万元。于是,他卖掉货车.在家闲着享清福。然而,一个多月后,他闲不住了,想着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自己要致富,还应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点有价值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他曾经是人人唾弃的浪子,两度进监。可第二次劳教释放后,他却脱胎换骨,不仅当了鹤峰县古城村村委会主任,还人了党,不久前成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就是鹤峰县一个经过恩施州委组织部审查同意后批准入党的对象,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周运兵。  相似文献   

10.
人们应该很难记起这位故去多年的老人,早在四十多年前,这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的北大校长,就向共和国递交了他的控制人口理论报告。若干年后,人们终于回过神来,想起了这位有先见的学人。他就是马寅初。  相似文献   

11.
无须表白     
佚名 《人事天地》2007,(4):36-36
他是个农民,但他从小便树立了当作家的理想。为此,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他坚持每天写作500字,一篇文章完成后,他修改了又修改,然后满怀希望地寄往远方的报社杂志社。可是。多年努力,他从没有只字片言变成铅字。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过。  相似文献   

12.
我父亲对上海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他这一辈子无数次地到过上海。我知道的这几次,可以说得下来的,恐怕最早是北伐时期,党组织派他到上海受领任务,去苏联学习秘密工作。在苏联学了几个月后.回到上海,赶上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因为他是军人出身,就参加了军事训练。训练工人纠察队。大革命失败后,他又从上海到武汉.参加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3.
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强烈的使命感让他担起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转制后创新发展的重担;他立足本职、敢于创新,凭借科研的严谨和管理的人性化,赢得了广大职工的信任与爱戴;他求真务实,运筹帷幄,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一个专家型企业家的睿智、机敏、果断和高瞻远瞩。他就是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院长吕智。  相似文献   

14.
秋叶 《人事天地》2008,(1):15-16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堇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安详地闭上双眼,去了。  相似文献   

15.
生长在红安这片热土上的郑泽武有一种深深的“百姓情结”。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从新洲师范学院毕业安排到县委组织部工作,这是令人向往的岗位。可是他刚到不久就要求下基层。一去20年,从乡镇组织委员一步一个脚印干到镇长。基层的摔打磨练了他的意志和情操,铸就了与群众的深厚感情。他担任组织部副部长后,找的人多了,对于政策范围应当解决的问题,他热情帮助。对个别想拉关系得到额外好处的人,一律严词拒绝。有个熟人送3000元现金到他家,郑泽武知道后,交办公室工作人员如数返还当事人,并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梁文蔷 《人事天地》2007,(10):36-36
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江苏宜兴。父亲工于书画,徐悲鸿9岁从父学画,17岁时父母为他娶亲,他因不满这门婚事而离家出走,后仍被父亲抓回来结婚。两年后,徐悲鸿不愿被家室拖累,来到上海,潜心学画。他吸收了西方绘画技巧,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这个夏天,41岁的老谭一刻没闲。往返武汉、黄冈两地十余次后,他的女儿终于可以进黄冈最好的小学读书了。但这并非如他所愿。“《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为了让孩子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孟母多次迁居。没想到几千年后我重蹈覆辙翻版成了当代‘孟父’。”老谭的话语里有辛酸也有不甘,为让女儿能够到武汉读优质小学,去年春节后他不惜辞去黄冈市公务员工作,只身到武汉打工。兜兜转转一年多,择校梦碎,他只能返回家乡。(8月19日《楚天金报》)  相似文献   

18.
宜都市聂家河镇凤凰池村地处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到集镇要走15公里山路。1987年,16岁的胡庆林初中毕业后告别父母,背上一床棉絮,拎着个旅行袋,沿着山路走到城市寻梦。开头很长一段时间,他在餐馆洗盘子、刷碗,每天累得精疲力竭,混个肚子饱之外挣不到几个钱。他不甘心这样的日子。几年后,他尝试做推销,每天东奔西跑,增长了见识,明白了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19.
小文 《人事天地》2007,(5):15-15
德国前总统格哈德·施罗德星期日多半要在家操持家务,以尽量减轻年轻太太多丽丝的负担。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他像往常一样,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上一家超市去购物。不到1小时,他就选购齐了若干奶酪、土豆等食品,排队付完账后,他就把这些食品放置在自行车的后网兜里,然后骑着自行车回家。  相似文献   

20.
最好的教育     
郭龙 《人事天地》2010,(25):52-52
费马出生于法国北部的一个小镇,由于家境贫寒,只读到小学就被迫退学了。可是好学的费马并不因为退学而放弃了学习,相反退学后整个世界都成了他的学校,他的学习范围更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